世界各国对互联网的管理
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指导行业自律模式。
1、立法
1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界定网络言论和行为的性质;二是明确政府、服务商、网民等互联网主体的权利义务。
2立法保护国家安全
3涉网法律普遍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2、行政管理
1加强内容审查与信息过滤
2通过内容分级以保护儿童
3加强政策指导,保护未成年人
4通过税收优惠措施限制不良信息扩散
3、行业自律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选择的标准A.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地理/职业/年龄/心理上的接近)、趣味性B新闻的政策标准:.政治标准;.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判断题 现场观察:现场观察是指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实的目击者甚至是参加者进行直接的目击采访。记者的观察采访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是对新闻现场所作的观察。其主要作用有:①现场观察可以让记者掌握第一手材料,也可以用观察来验证间接材料;②现场观察是感性认识的必由之路,也是形成写作激情的首要条件;③能够直接获取生动细节、抓住事物特征,克服写作一般化的毛病;④可以使记者加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⑤现场观察可以在其他采访方法无法进行的情况下获取新闻素材。现场观察采访主要适用于突发性的自然现象、新闻事件以及不适合用言语进行采访的采访对象。
判断题 简述互动新闻的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互动新闻的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1)在前期搜集新闻线索以及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时都要给受众加入和参与的机会。这是传统媒介很早就已经开始重视的,但对社交网络媒介的利用可以更充分地让受众参与。(2)对新闻内容的呈现,要让受众有选择操作的主动权,如通过互动式信息图表、数据可视化等手段,让受众自主点击,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纽约时报》编辑提出,“互动新闻对于传统新闻最为拓展的地方,是让读者以一种有有效的方式加入到新闻的讲述。这种真实的互动让故事鲜活了起来。酷的创意和设计一定要有关实用价值,好的互动新闻设计应该基于我们的目标一一帮助读者在一个有趣的信息环境中更好地理解一个复杂的概念或者事件。互动只是一种工具,它存在的最大意义是被使用”。(3)对互动方式的运用要有适当的控制,要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耗费最少的精力弄明如何互动。比如一个互动新闻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数据,那就要让这些数据和信息很容易被受众所使用。互动最重要的原则是简单有用,有助于受众对内容的理解,不能为互动而互动。如果人们没看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互动的形式再酷也是无效的。
判断题 “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3篇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红艱的警告》记录了在熊熊大火中仍热衷开会、讨论、扯皮的官僚主义者形象;《黑色癿咏叹》叙述了火灾下的人物命运和人在极端场合的表现;《绿色的悲哀》前瞻性地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色报道”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激起人们的震撼思考。一位资深编辑评价,“三色报道”标志着中国新闻人开始回归新闻本身,它开启了中国灾难报道的里程碑。
判断题 摄影布光、是指对人造光的运用。
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
判断题 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判断题 简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一般心理机制: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机制,主要有求知、求新、求同、求异、求趣、求美等六种。(1)求知心理对新情况、新知识、新变动信息的认知渴望,是人的动机心理的反应。新闻信息传播的使命,正是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因此,主体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和客体每日大量传播的新闻信息,主体的需要和客体满足,成为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动力。受众接触新闻媒介和新闻信息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为了解外界的变动,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以适应这一变动并利用这一机遇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这是认知的需求。为了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需要。人通过学习知识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人经过学习和训练才使智力和体力成熟和壮大。(2)求新心理受众在求新心理支配下,自觉地接触新闻信息。“求新,”即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求新心理表明人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显示人皆有好奇之心,对新闻信息而言则是人皆有“新闻欲”。受众的求新心理,在传受活动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新闻传播的内容新,新闻报道的手法新。新闻传播以传播的信息内容新而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以信息传播的手法新而刺激和引起受众的集中注意。(3)求同心理求同心理是指人追求赞同或追求从众的心理现象,在受众的信息接受中,表现为受众对于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即同自己有某种共同性的新闻信息感兴趣的心理。求同心理的出现是由于受众作为认知主体,对遇到的类似过去的认知对象会产生亲切感;人的观念在被人认同之后会使已有的定势得到强化,所以受众总是主动地追求赞同,追求认同,追求从众。作为新闻传播者,深入地了解受众的个性、经历、观点、情感、兴趣,并选择同受众的这些特点相近的事实向受众作报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新闻价值上看,这是新闻事实、新闻报道同受众在心理上的接近性。(4)求异心理求异,人的好奇心理之一,有机体遇到奇异刺激物或新环境时会产生的朝向和探究反射。在新闻传受活动中,受众对于奇怪少见的事物和反常超常的事情,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这是求异心理的反应。为此,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时,要努力写出人物的个性,事件的特征。还应去寻找奇特、古怪、反常、能刺激人感官的事实来满足受众的这种接受需要。(5)求趣心理求趣心理是一种得益心理,指人们对于有趣味性的事物的心理指向。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情况,也是传播者与受众双方对该事实的使用价值与欣赏价值的认同。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心目中应有受众的崇高地位,在内容的趣味性、编排的趣味性、采写表达的趣味性方面做努力。(6)求美心理求美,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新闻内容的美,表现在内容的真实、人物心灵的伟大、情趣的高尚、洋溢着人类善良的情感,对受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善于调动他们的欣赏热情。新闻形式的美,包括:标题美、句式美、文字美、版式美、图片美、印制美、色彩美等。体现真善美的新闻信息内容,同表现这些内容的形式完美结合,常能使新闻作品具有文学作品那样的震撼力与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