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辨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是以受众为中心进行运作的: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都是以受众为中心运作的。

传者为中心和受者为中心,代表了两种经济体制下的媒介运作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媒介以传者为中心进行运作;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则以受者为中心进行运作。随着体制的转轨,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化实属必然。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球的媒体是以传者为中心而设立的,就是“我写你看,我播你听(看)”这样一种模式。中国传媒业情况更是如此,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处于短缺经济年代,传媒业也“按计划、有比例”来设计,一个省一家日报、一家电台、一家电视台,即“一报两台”。一名普通群众能看到报纸、能听到广播、能看到电视已是相当奢侈了,没有任何选择,也不可能有什么挑选。

在西方,受众调查也会做,但也仅仅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在西方各国,在商界包括传媒业的经销,盛行的是“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个要素:产品—注重开发产品功能;价格—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渠道—企业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培育经销商和建立销售网络,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通过分销商进行;促销—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行为(如让利、买一送一等)促使消费增长。这种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点就是制造商控制整个流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创办的媒体不断出现。新办媒体为避开老牌媒体的锋芒,开始寻找特定受众,即媒体不是面向社会全体,而面向其中特定一部分,这就是分众。分众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年龄、职业、性别、收入、区域等),而这恰恰迎合了某些商品销售商的需要,这种分众广告更有针对性,而且价格便宜。随着新办媒体大量涌现,媒体竞争越发激烈。分众化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传播开始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移。

1990年,美国的营销专家劳特鹏提出营销的4C理论,即需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消费者需求—企业应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而非自己能制造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企业家要研究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和同类产品的市场价,而非品牌策略;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方便—销售的过程在于如何使消费者快速便捷地买到该产品,由此产生送货上门、电话订货、电视购物等新的销售行为;与消费者的沟通—消费者不只是单纯的受众,本身也是新的传播者,必须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以谋求与消费者建立长久不散的关系。

通过4C理论可以看到,企业整个营销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营销策略,当然也决定广告的内容和形式。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理论就是整合营销。整合营销主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确立统一的传播目标,并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作用,以达到整体传播效果。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媒体高度重视自身品牌建立,高度重视媒体自身的定位,高度重视受众调查以及与受众的互动,追随受众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题库推荐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女汉子”一词在“剩女”群体中构造出了一种结构性的权力关系

判断题 《中国日报》:《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其主要宣传内容有:①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鼓吹反清革命②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③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改报是革命党人的重要舆论阵地。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很大贡献。

判断题 当代信息社会“对物的消费集中于物的符号意义”的内涵:(1)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2)购买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消费传播体现出“差异化”特点,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风格传播”突出。流行性越来越强,流行周期越来越短。大众传播不断创造出新的流行语和流行话题,各种广告、公关和营销活动不断策划出新的符号和新的意义,把提供新的“概念”(消费意境)作为打开商品市场的主要手段。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3)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出现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②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4)对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的评价。象征符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应该意识到,象征符过滥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判断题 新闻性谈话节目: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主持下,邀请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与见解。谈话节目的特点在于: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谈话节目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直接对话共同完成,因此,谈话节目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和主持人现场的驾驭能力。

判断题 消息注重时效的表现:A.讲求时效B.以短、快取胜C.体现新闻根据D.要讲究时效,又合乎时宜

判断题 CPM是一种按访问人次收费的方式。()

判断题 如何对新闻稿件中的立场观点进行修正?对新闻稿件中出现的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进行修正,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新闻稿件中涉及的敏感的政治和政策问题的文字表述要特别注意审查,严格把关。新闻稿件因文字表述不当导致出现政治差错的情况比较常见。一般而言,通过编辑选稿这一关,被选择刊登的稿件大多不会在政治导向和原则问题上有大的差错,但是,稿件中一些具体的概念、论点或提法仍可能有失准确、妥帖。最显而易见的是用字、用词的不当,导致出现政治问题。(2)对新闻稿件中的新闻事实与观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修正因事实与观点不一致导致的差错。有些稿件,单纯从新闻事实方面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事实与新闻观点相联系的角度看就会发现新闻中的观点难以成立,这是因为新闻事实不能支撑新闻报道的立场和观点,它们之间缺乏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3)对新闻稿件的选材和角度进行分析,修正因选材与角度不当导致的新闻立场观点方面的偏差。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认识的反应,新闻稿件对事实的表现总是受到记者本人的认识水平、采访的客观条件和稿件篇幅的限制,因此,新闻稿件表现出的立场与观点,也与这些限制有关。对新闻报道的角度与取材还会影响到一条新闻的兴趣和品位,编辑在改稿时就要分析记者或者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强调的是哪些要素,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事实,这种角度和素材的选择表现出来的趣味是不是正确的健康的,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放弃新闻专业原则的庸俗报道。(4)对于新闻稿件中涉及案件和法律方面的内容,要特别慎重地把握分寸,注意防止“媒体审判”。由于新闻媒介面向大众,'已对案件的报道与评议能产生很大社会影响,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这就会对一些尚未查清或有所争议的案件的判决形成干扰。所以新闻报道要注意避免“报纸审判”的情况出现。即使是可以公开报道的案件,在报道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度”。①对残暴的、淫秽的行为不宜作过细的描写;②对于案件中的受害者以及某些失足者的姓名应该加以隐匿。(5)对于新闻稿件中可能造成的“泄密”内容要从严把关。在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媒体已经成为各国情报机关获得情报的重要来源,新闻编辑也需要注意新闻稿件中可能出现的泄密问题,以防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新闻稿泄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信息量过大、报道过细引起的泄密;②报道时问把握不当引起的泄密;③不注意内外有别造成的泄密。

判断题 望远镜头能使主体在画面上的成像比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