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性观察,又称非参加性公开观察,是指记者亮明身份,直接在现场进行目击采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现场情景和事件的发展。这是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这种观察中,记者一般不参与现场活动,也不介于争端,只是用眼睛像摄像机那样,机灵而客观地“摄取”现场的各种情景。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界把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也称“晒衣绳式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判断题 用户使用抖音可以在评论区与作者互动,甚至可以给作者发私信。
判断题 论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写作有区别于其他文字写作的一些特殊要求。这些要求来自新闻报道自身的特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播产品,需要满足大量、广泛传播信息的需要,同时这种传播是在与受众之间通过快速交流实现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决定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包括如下方面:(1)坚持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则失去它存在的价值。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坚持新闻真实性,应注意以下方面:①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辩证结合。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则失去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②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后来成为记者浮夸作风的代名词。具体表现在:为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③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有时记者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2)坚持时效性新闻报道是时间性极强的文字作品。有些新闻迟发一步,可能成为没有价值的旧闻。这由新闻自身的“一次性消费”特点决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时效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它既是传媒的资源优势,又是资本优势。拥有第一时效的新闻不仅产生社会效应,而且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新闻姓“新”,时间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记者采访必须雷厉风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新闻写作中体现时效性的方法如下:①新鲜。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学会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的面前;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找出某件新闻事实在今天的依据。“最近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a.“一点”,即新闻所报道的“何时”要素,是指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②快速。记者要学会快速写作。最迅速的应该是“倚马可待”。在消息的电头里,抢发新闻的时间“单位”正在变小。③简短。把新闻报道——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写得短些、精粹些,对提高时效性有重大的意义。篇幅短了,在有限的版面和时间里,可以多发新闻报道,传递更多的信息;简短有助于突出新鲜的内容;简短还有助于快,新闻报道写得越长,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发稿自然不会快。(3)坚持可读性可读性,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要把新闻写得“好看”。落实到新闻写作的行文中,可读性主要体现在要使整个新闻传播的过程做到通畅,没有障碍,要使新闻报道尽量消除自身的小确定性与模糊性,增强其透明度,便于同读者的快速交流,使得他们容易接受。坚持可读性包括以下几点:①具体a.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b.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②生动a.在某些方面“生动”与“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生动。b.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c.新闻报道能否生动,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③通俗通俗,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深入浅出,明白如话。a.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不能把来自某些权力机关的新闻发布、领导讲话稿、工作简报之类的材料拿过来,不经采访,也不经任何文字消化加工与改写,就当做新闻报道原文照登。b.要学会“第二种翻译”。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c.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全局性、易懂易记的数字能加强传播的力量,但堆砌大量数字会削弱传播的清晰度,因此要巧妙地处理好数字,使其内容通俗易懂。(4)坚持针对性针对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写给谁看;第二要明确为什么而写,你的报道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通过它要引导或影响读者到什么目标上去。这两层意思可概括为两句话: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日的。新闻写作的针对性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性就报道内容而提出的写作要求,包括三方面:①加大信息量a.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或称写“立体化新闻”。多侧面报道要求客观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透过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报道,避免单向、直线思维模式。b.学会抓特点。特点越鲜明,差异越显著,其信息越大。学会使用新闻背景。无论是事件本身的直接背景还是相关间接背景,都能有效地加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量。d.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②加大知识含量a.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经验总结,它最大的特点是科学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看,加大新闻报道中的知识含量,即是要讲究科学性,要注意挖掘和展示信息背后的某种客观规律。b.知识含量的增加,不仅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的增加,即在报道的选材、角度上都要比单纯信息的报道更深入一步。③挖掘思想深度读者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要了解发生的原因,要理解事实的“意义”。因此能够给读者提供一定思想深度的新闻报道,其现实的针对性也越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也越大。
判断题 体验式采访的优点:1.体验式采访能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和说服力2.体验式采访能更真切地了解事物真相3.体验式采访能写出更生动的报道4.体验式采访有时能了解到其他采访方法了解不到的情况体验式采访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体验式采访的选题要有价值1.做到指导性可读性的统一;2.要做到大主题和小角度的统一;3.要做到热点和冷点的统一(二)记者要有参与的意识只有参与到事件当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获得的信息才能深刻(三)记者必须保持中立不要干预实事的走向
判断题 简述我国新闻队伍的建设目标:新闻事业的全部功能都要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才能实现,着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新闻队伍的全面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新闻职业的特征要明确新闻队伍的建设目标首先须了解新闻职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新闻工作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②新闻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③新闻媒介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权威性。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是一种节奏快、难度高的创造性工作。⑤新闻工作者也被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新闻工作者言行不一,其权威性和形象受损,这不仅对他个人,而且对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都将产生负面影响。③“浮光掠影”式的职业弱点使新闻工作者容易犯表面性、片面性的毛病。(2)新闻队伍的建设目标鉴于新闻工作的特点和弱点,以及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大使命,新闻队伍的建设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这决定了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②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当今世界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具有鲜明信息产业特征、处在知识经济前沿的新闻传播事业能否乘势而上,越来越取决十能否拥有一支善于创造、学习、运用新知识并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新闻队伍。③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必须精于自己的专业,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掌握从事新闻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社会活动能力、新闻敏感力,这关系到新闻工作的实效和新闻作品的质量。④规范的新闻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⑤良好的法律操守利用法律的强制力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既保障新闻工作者采写和报道新闻的自由权利、保证新闻传播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保护广大受众的合法权益。⑥扎实的工作作风“浮光掠影”式的职业弱点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断加深对生活的了解和思考,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长处和短处,自觉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而更自如地驾驭新闻传播规律,更客观、更真实、更全面、更准确地采写新闻、报道新闻。
判断题 通讯的结构——是指通讯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它的主要任务是,考虑和确定通讯材料的组织与安排,使通讯成为一个思路清晰、变而有序、详略得当、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通讯结构的要求是,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要求完整、严谨、巧妙、和谐。)
判断题 怎样把新闻写活?a.运用蒙太奇手法,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b.运用断裂式行文,多分段;c.多写视觉新闻
判断题 《参考消息》:是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创办于革命战争年代,选载当天收到的各国通讯社和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消息,以及各国报刊,台湾和香港报刊发表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文章编辑出版,建国后16开本,每期十几页,仅供党内高级干部阅读1957年起,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他们级别的党内外干部。毛泽东“种牛痘”,1958年,读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干部和高等院校学生。《参考消息》的改版和扩大发行与当时变幻的国际局势紧密相关,为了便于党内外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特别是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双方的情况,改版后的《参考消息》,报道面扩大,不仅偏重政、军、外等硬性新闻,还增加了经济、科技、教育、体育等方面的内容,从以前单纯反映国际舆论转变到同时传播知识、扩大视野,因而深受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