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生产的采访理论
新闻采访是融合新闻生产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生产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活动。人们常说:“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新闻采访在融合新闻写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过硬的新闻采访基本功就写不出好的新闻。每个学新闻的人都很清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强壮的体魄、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要“手勤、眼勤、嘴勤、脑勤、腿勤”。
一、“五勤”——新闻采访的基础
新闻采访被称为记者感觉器官的全方位调动,不是简单的问与答,写与录,而是记者大脑及眼、鼻、口、耳、舌全身感觉器官的同时运作。有经验的老记者们常常将成功的采访过程总结为“五勤”,也就是手勤、眼勤、嘴勤、脑勤、腿勤。还 有“六勤”“七勤”之说,也就是在“五勤”的基础上加上“耳勤”,或加上“勤学”和 “勤练”。
1.手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手勤更是记者的基本功,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便是记者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勤于记录、快速记录,更要懂得如何记录,知道怎样记重点、难点、疑问点、特色点,怎样将趣闻逸事、生活琐事等都记录或摄录下来。今天的记者无论你是用笔记录、用键盘记录,还是用手机记录、用机器摄录,采访记录的过程等于新闻生产的前期素材采集过程,它将直接决定新闻后期生产的费力程度和新闻产品的最终质量。
2.眼勤——炼出“火眼金睛”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们都有“火眼金睛”,一走进新闻现场就能发现新闻线索,找到新闻价值。记者们要有一双具有穿透力的敏锐眼睛,能发现身边的新闻。要懂得用眼睛扫描和过滤,目光掠过之处便能迅速捕捉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他们能掌握看的规律,总是先捕捉动态的再留意静态的,先捕捉宏观的再观察微观的,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内到外。他们的眼睛就好比一台不断按动快门的照相机,拍摄着新闻现场的一个个鲜活画面。他们还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记.将 看到、记住的画面转化成为客观的文字;他们还要带着思考去看,思考读者和公众所关注、需要的是什么。
3.嘴勤——“多问也是金”
新闻采访是沟通交流的职业,要通过人际间的沟通交流搜集和获取新闻素材。因此,如何通过自己的巧妙提问打开对方的“话匣子”,显得十分重要。这些都使得记者的嘴不能闲着。会说话的记者懂得如何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懂得如何同采访对象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懂得如何让新闻当事人据实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记者嘴巴不勤是办不到的。只有多开口、勤提问,才能得到新闻生产所必需的新闻素材。
4.脑勤——勤动脑、多思考
脑勤,就是记者的脑子要动得快,要勤动脑、善动脑,懂得自己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思考拨开新闻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思考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发掘新闻的潜在价值和深刻的报道内涵。因此,好新闻必然是新闻生产者思想的结晶,没有思考的新闻生产是机械的,也是缺乏新意和价值的。
5.腿勤——“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新闻现场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深人第一现场的脚踏实地的采访,没有亲历现场的真切感受,新闻就如同“水中花、镜中月”。那些自己编织、想象出来的新闻现场是经不起推敲和检验的,唯有亲自去听、去看、去核实、去记录,才能获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才能建立独立的思考和认识,进而生产出生动鲜活的好新闻。“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走南闯北、东奔西走是新闻记者们的工作特色,腿勤也就成了好记者的典型特征。
在融合新闻采访和生产中,新闻生产者的“五勤”依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背包记者”“全能记者”马不停蹄地奔波在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他们操弄着各式各样的先进数码设备,眼观四面,耳听八方,问这问那,精心记录,勤奋采集,积 极思考,目的就是完成高质量的报道任务。
二、虚拟空间——新闻采访的新场域
在传统意义上,新闻采访的“五勤”要求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客观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记者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之中,必须深人基层、亲临现场、脚踏实地,要用自己的眼睛看、嘴巴问、耳朵听、脑子想,因为所有的新闻元素都来源于此,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实实在在的沟通交流才能获取。
但是,在网络传播与社会化媒体迅速崛起的当下,不仅新闻事件的发生时空已经与往日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新闻来源、新闻变异、新闻生产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等也已成为热点新闻的发源地,于是新闻采访的“五勤”要求也必须与时俱进,相应地改变原先的运作姿态和活动方式。
2011年6月20日,有一个名叫郭美美的20岁姑娘在新浪微博上突然蹿红,晒豪车、晒别墅、晒名包的她自称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个经过新浪微博认证的“红十字会”身份一时间激起了网友的关注,事件的新闻效应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不断发酵。不断聚集的网友关注和讨论、对于红十字会的质疑,以及有人透过各种渠道提供报料,短短几天时间郭美美事件就成了国内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直到当年8月事件仍然未能平息,郭美美母女甚至还在宁夏卫视的《解码财经》栏目中接受财经学者郎咸平的专访。更为严重的是,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仍然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中持续,并直接引起了之后红十字会的相关改革措施。此后,有关方面还提出“要重查郭美美事件”。就是这 样一个震动了社会各阶层的重大新闻事件,它的来源竟然是网络虚拟空间中的 无知和炫富。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新闻或许根本发掘不了,但是在网络空间中来得却是如此容易。
虚拟空间是一个信息快速传递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人与人并不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隐藏在网络终端的背后。这使得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交流可以变得更加隐秘、更加随意。更多的人也并不将虚拟空间中的表达等同于现实世界,现实社会中的束缚和压力在这里得到解脱,进而形成了巨大的信息汇集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自然也包括了新闻信息,甚至包括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信息。
因此,在融合新闻生产时代.新闻生产者的“五勤”事实上已经突破了现实社会的局限,勤奋的记者不仅应是现实社会中的活跃者,而且应是虚拟空间中的网络达人。这也就是说,互联网对于记者而言不仅仅是简单的使用,更是要融人生活和工作中去,要对虚拟空间中的新闻信息有敏锐的嗅觉,深谙网络传播之道,知道哪里是网络新闻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它们会首先传播到哪里,造成怎样的影响。
同时,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信息虽然是丰富的,参与网络信息交流的也是网络终端背后的个人,但虚拟空间中使用虚拟身份发言,往往并不像现实社会中一样,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新闻生产者在网络空间中采访获取信息时更要学会判断、懂得甄别。再好的信息素材,只要是杜撰的,就没有任何价值。
三、公民记者——新闻采访的新力量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勤”是有限度的,新闻生产者不可能无限制地对新闻展开没日没夜的调查和挖掘。作为个体的记者,无论在时间上、精力上,还是在空间上、在新闻生产的视野上,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全方位报道和无限制的深度挖掘。个体的限制在客观上造成新闻报道无论在深度上、广度上,抑或角度上,都有其局限性,适度的新闻报道成为新闻生产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无论新闻生产者多么勤奋地投人工作,都可能岀现新闻采访调查中无法顾及或是疏漏的现象。好的新闻题材往往不可能在一次性报道中完全到位,或是采访不周全、新闻聚焦有偏差,或是受众的兴趣点没有完全找准,新闻的深层次价值尚有挖掘的潜力,这些都成了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局限性。
在融合新闻报道时期,原本新闻产品的接受者——受众成了新闻采访调查的热情参与者和新闻产品的积极生产者,他们从传统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响应者、互动者和传播者。对于那些能够激发他们激情和兴趣的新闻报道,他们主动地投人精力搜集、上传相关新闻信息,他们乐于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时间和精力:有的积极动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介人到新闻调查和采访中来,并将自己所掌握的内部信息或秘密分享给他人;有的撰写、制作新闻,开始发挥专业新闻生产者所担负的传播职能;还有的在挖掘新闻旧题材和老新闻潜在新闻价值上乐此不疲,同专业新闻工作者较劲。
我们不得不承认,公民记者正试图通过对生活原生态接近真实的记录,改变媒体记者和编辑习以为常的新闻视角;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少数媒体垄断者手中的传播权力发起挑战或进行革命;或者试图通过强调个性化表达和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的关注,显示出对传统新闻学和主流媒介的不屑与嘲讽,进一步强化和推动新闻自由;或者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社会中的丑恶和不公进行监督和揭露;同时,在处理和报道突发性事件中,公民记者也以自己的神勇和眼线多、信 源广、少遗漏的优点,让主流媒体自叹不如。
受众的广泛参与使得新闻素材在网络空间中交汇融合越聚越多,分散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每一个受众都可能成为公民记者。也正因为有越来越多热心的公民记者开始不计酬劳、不辞辛苦地参与新闻的生产过程,为新闻报道提供素材,提供意见建议,或直接参与新闻作品的撰写和制作,才使得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延伸,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闻生产空间。面对虚拟空间中的众多可能,无论新闻记者多么勤奋,都不可能预知在无边界的虚拟空间中谁可能成为推进报道的“深喉”。因此,在网络时代,新闻记者不仅要努力调查和采访.还要努力建立自己的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本,让自己成为零散信息汇聚的中心或网点;要懂得如何运用网络时代的媒体工具,将媒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拓展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让受众在掌握新闻信息的时候能够通过网络即时与媒体取得联系。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媒体带来的传媒格局变革一.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颓势难以逆转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2.电视,广播不同程度面临衰退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二.新媒体产业持续升温三.受众阅读习惯与媒介接触方式改变
判断题 版面设计:版面设计,又称为版式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一大分支,主要指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对版面内的文字字体、图像图形、线条、表格、色块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编排,并以视觉方式艺术地表达出来,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编排,使观看者直觉地感受到要传递的意思。
判断题 通讯写作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合一。
判断题 在新闻写作中如何贯彻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需要编辑部在各个环节,包括从选题、采访、写作到编辑、排版、印刷等生产全过程的共同努力。在进入新闻写作阶段后,要贯彻新闻真实性的原则,避免报道失实。新闻写作中避免报道失实应注意的问题:(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新闻写作首先要确定报道的主题和角度,这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惟上、不惟钱、只惟实,不盲目地“跟风”和“跟钱”。手中的笔只有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真实性才能得到根本保证。(2)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谋篇布局实际上体现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要求正确交代因果关系,避免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对复杂事物要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报道,掌握“平衡”原则。(3)在写情节细节时要严禁想当然新闻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新闻事实常含有不可预料的方面,想当然容易失实。(4)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材料实践已证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反复核实,可以避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新闻报道涉及面广,要求记者培养质疑意识:①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②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③要注意核对数字。记者在新闻写作涉及数字时,要一丝不苟,养成严谨的作风。(5)描写要有分寸感用词造句与描写的分寸感是体现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对人物、事件、过程还是环境进行描写时,都要精心选择用词,力争用更准确、更恰如其分的语言去描述。有些报道失实,缘于记者用词不当或词不达意。在新闻写作中如何描写,特别是慎用形容词,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至关重要。(6)要注明新闻来源在消息或者通讯写作中巧妙地交代新闻来源,做到笔笔都有依据,这是堵塞杜撰新闻的一条渠道,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有重要的意义。(7)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稿件写完后一般应送审。除媒体内部把关,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以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有些重要稿件按规定还要送有关部门审稿,避免宏观上的失实。
判断题 编辑是指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篡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编辑一词在现代已发展为多义词,一般指专业性的工作,如出版社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等;非出版机构中,文献资料的整理,编撰工作通报、专业刊物等,也是编辑的工作。通常编辑可分为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及电子出版物编辑等。根据1986年3月30日颁布的中国《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编辑职务(含美术编辑)设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4种,其中的编辑为中级职务。其他国家的出版机构中,编辑人员粗分为高级编辑、文字编辑及技术编辑。
判断题 选择最佳角度是表现(新闻主题)的好办法。
判断题 编辑方针决策报纸编辑方针是根据办报方针对报纸编辑工作作出的决策,它规定了报纸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平和风格特色,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报纸的编辑方针为报纸设计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报纸的读者对象2、新闻传播的内容3、报纸的水准(思想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4、报纸的风格特色(指报纸的风格内容方式版面形象决定,由报纸的性质宗旨读者对象决定)。
判断题 《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提出了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和有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