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等级”:“第四等级”又称第四阶级,是指新闻界的社会地位,源于 18 世纪的英国。1772 年,英国记者经过多年的奋斗,获得国会旁听权,可以公开报道议员的发言和辩论,记者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提高。1828 年英国国会举行会议时,政治家爱德蒙特·巴克在会上称记者为“第四阶级’,认为议会中有三个阶级(贵族、僧侣、资产者),但是在记者席上坐着一个第四阶级,比那三个阶级都重要。此观年为西斱新闻界接受,并解释为报业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构以外的政店第四部门,即“第四权力”。“第四权力”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思想家杰弗逊最早提出的。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电子闪光灯发光的四大特性:发光强度特大,发光时间(极短)、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发光性质为冷光。
判断题 版面在报纸中有什么作用?(1)版面版面是各类稿件在媒体上编排布具的整体产物,是媒体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媒体视觉形象的载体。作为用户第一接触的对象,媒介版面对于读者、对于媒介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媒介版面既是传递新闻信息的最佳载体,又是媒介赢得用户的利器。(2)版面的功能从理论上说,媒介版面应该具有三种功能:导读功能、导向功能、标志功能。①导读功能导读功能指媒介版面引导与方便用户阅读的功能。广义上的导读功能是对所有版面而言的,如版面的编排结构合理,标题、文字、图片、色彩、线条等运用恰当,引导与方便读者选择和阅读;狭义的导读功能专指报纸第一版或网站导读页开辟导读窗口,向用户展示整个报纸或网站的精彩内容,方便与引导用户浏览和阅读。②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指媒体版面以特殊的版面语言表现立场、态度和感情的功能。编辑通过版面编排传递给用户某些信号,希望用户按照编辑的意图去关注某些内容,接受某种观点。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功能从版面的角度而言,也是由此实现的。版面的表态是间接的、含蓄的。版面编辑将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投入了对版面空间、编排手段和布局结构这类构成“版面语言”的要素的运用中,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与设计,来实现引导舆论的功能。③标志功能标志功能指版面能展示媒体的特色和个性,使其与同类媒体相区别的功能。媒体的定位不同,编辑方针不同,体现在媒体版面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版面形象。好的版面具有形象标志的功能,可以让用户不看媒体名称就能从众多媒体中一眼认出它,而且对之怀有感情。媒体版面的标志功能,是在媒体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并确定的,比如版面的结构特点、标题设计的规则、稿件多少与篇幅长短的规定、版面图片的规定、色彩运用的规则等,都不应是版面编辑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在媒体纸设计时直至长期的办报实践中形成的规范化的操作。
判断题 新闻报道与评论不分,会增加报道不实产生的对新闻当事人的诽谤等侵犯他人权益的几率。
判断题 如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第一,要具体。1、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2、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第二、要生动。1、越是写得“具体”就越“生动”;2、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让稿件“活”起来;3、新闻报道的结构与生动也有很大关系。第三,要通俗。1、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2、要学会“第二种翻译”,即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3、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判断题 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早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芝加哥学派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特别是对德国社会学家G·西梅尔的理论而言,芝加哥学派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2)芝加哥学派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和实证的,它试图通过研究这个世界的社会问题而对之进行改造。芝加哥学派的问题是在迅速成长的城市中拥挤不堪的移民贫民窟里,诞生于乡村社区的美国民主制能否有生存之地。它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城市社会问题而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的手段。(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对于芝加哥的社会学家来说,要成为社会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就需要传播。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作符号交互论的观点。(4)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进行了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些研究为许多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
判断题 从哪些方面分析稿件所写内容同读者的相关性与接近性?一篇稿件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相关性大小,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五个要点进行判断:(1)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的是全社会各成员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还是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局部利益、暂时利益。前者较后者更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如“四人帮”的被粉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都是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新闻,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在世界界上也产生重要影响,选用价值极高。(2)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的是现实生活中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前者较后者更为广大读者所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与“难点”往往是矛盾的焦点,反映这些矛盾和推动解决这些矛盾的稿件,对读者而言往往更具有相关性。相反,与矛盾的焦点距离较远的,其关相关性也相应减弱。(3)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的是现实生活中有关体制、思想方面的发化,还是某些具兴体做法的改发。变动的深度不同,读者的关切程度也不同。例如有两篇写中学变化的稿件,一篇是写以培养农村适用人才为目标,着眼提高学生素质。另一篇是写农村中学某门课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进。显然,前者影响大,后者影响小。(4)比较变动在整体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一些稿件反映的变动同时构成同一客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这返些部分中,一般而言,处于核心部位的比处于外围部分的更为读者所关注,起主角作用的比起配角作用的更为读者所关注。因为前者较后者在整体中居于重要位置,起着更大的作用,对现实生活具有更大的影响。比如,同样是反映迎接亚运会的稿件,有的是写亚运会主体工程竣工,有的是写与主体工程配套的设施竣工。显然,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5)稿件所写事实中的某些要素(如人物、时间、地点等)是否有特殊意义,这也是判断稿件是否具有相关性的一个因素。特殊意义是指这些要素与众不同,由于它的存在能使新闻事件对人民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例如,具有显赫身份和某种权威性的任务、险要的地理位置、千载难逢的时刻等足以引起读者关注的,都可能使新闻中蕴含的价值增加。比如,稿件写到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看法,如果这种看法出自党和国家领寻人之口叔,那么国内外都会很重规,因为这位领导人是代表党和国家表明某种态度的。(6)稿件内容的接近性,也是编辑分析和选择稿件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读者对于其所熟悉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动,都会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是一种地理上的接近性。如一些有关革命老根据地发展变化的报道,之所以能特别拨动老同志的心弦,感情上感到寄托和满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除了地域上接近以外,稿件所写对象与读者某些特点相类似,也会使其具有接近性。如青年读者喜欢有关青年的报道,就是因为他们与新闻中的人物是同龄人,两者在思想感情上、行为方式和共同爱好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处,更易于理解对方,易于感情上沟通。
判断题 新闻法规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1)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2)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3)资本控制(大公司垄断新闻市场,使新来者难以介入);(4)媒介的自律。世界上任何国家,对新闻媒介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是来自公众,即公众乐于还是拒绝接受媒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新闻媒介的管理采取法律形式。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一、新闻法规:1)新闻法规是国家对新闻媒介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2)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一是以立法的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此种形式,其特点是法院审理案件只能服从和依据《新闻法》);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如美国和英国);三是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是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3)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都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需要。二、为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危害国家和公众,各国的新闻法规对新闻报道和评论作了一定的限制。这些限制包括:国家安全法,诽谤法和隐私法。1、国家安全法——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2、关于新闻诽谤:各国涉及面最广、案情最为复杂,也是令新闻界、司法界最挠头的案件。“不准利用新闻媒介诽谤他人”是任何国家新闻法规必备的条文。(1)、什么是诽谤?“无确凿的证据而散布对他人不真实的事实并损害他人的名誉”。(来自美国法律研究会编辑的《法律的重述》。)(2)、诽谤的对象(一般有三种):一是个人,二是某个特定团体,三是企事业单位所生产的产品。(3)、在西方国家,诽谤罪的确认通行的标准,一般有四个条件:一是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人确定的对象,不是泛指;二是歪曲,夸大,捏造事实;三是必须含有恶意;四是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4)、在中国,诽谤罪称作新闻侵权(又称作侵害名誉罪)。判定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的主要标准:一是看报道是否真实,二是看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5)、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主要手段:真实性。在确认诽谤罪时,新闻真实是否定诽谤罪的最有力的辩护措施。3、关于隐私权(1)、何谓隐私权?隐私权是“不被干涉的权利;免于被不正当地公开的权利……个人或组织如果愿意,可使他本人和他的财产不受公众监视的权利”(英国的《法律大辞典》)。(2)确认犯隐私罪的武器——在确认诽谤罪时,真实性是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强大的武器;但在确认隐私罪时,真实不起作用,唯一能起作用的是“新闻价值”。法院在判决时,常以传播内容是否有新闻价值作为决定性依据。
判断题 简述从事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理念。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真实性原则①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是传达新近变化的事实信息,这决定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②新闻真实的内涵包括个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个体真实,又称事实真实,是指单个新闻必须确有其事,不能杜撰,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全部属实。整体真实,又称总体真实,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单一新闻能够反映同类事物和社会整体状况,不能以偏概全;二是一系列新闻报道能够如实反映客观世界的总体面貌。新闻真实是通过个体真实来反映整体真实,个体真实是前提,整体真实是目的。③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就是在保证个体真实的前提下,努力反映整体真实;在兼顾新闻价值和媒介立场的同时,努力追求全面的、多角度的报道;在说真话的同时,努力排除个人主观情感和偏见的影响;在保证动态真实的前提下,努力追求常态真实和规律性真实。(2)客观报道原则①新闻报道是记者的主观意识对事物的反应,因而要尽可能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客观提示新闻事件的原貌,坚持客观报道原则。新闻的客观性是一个相对于新闻报道者的主观性的概念。新闻事实是发生于现实世界的客观事件,这是新闻的客观性。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报道者应力求排除主观成见或立场、情感因素的影响,忠实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原貌,追求新闻事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③客观报道的主要手法:将新闻和评论严格区分,新闻报道事实,评论阐述立场;设计争议的问题,平等提示争议双方的观点和立场;新闻中设计表态评价时,引用“第三方”言论,忌用“记者认为”;明确交代新闻来源,表明记者报道是对新闻源信息的转述。(3)平衡报道原则①新闻报道涉及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及新闻事件当事人各力一利益,因而必须坚持平衡报道原则。平衡报道意味着新闻报道应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世界;意味着对新闻报道应公平地而不是偏颇地对待新闻当事人以及涉及对象各方。②新闻报道的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新闻媒体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报道在整体上应该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在报道同类新闻时,要兼顾事实的各种类型;在进行新闻个案处理时,应全面展示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面貌。③坚持平衡报道原则,有助于保障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性,提高新闻的可信度;有助于提高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助于化解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矛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新闻媒体预防新闻报道中的疏漏,减少可能引发的新闻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