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简述邹韬奋的板报活动及其优良办报作风 什么是“韬奋精神”?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政论家、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经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出版工作经验,创办了“生活书店” 。 1933—1935年流亡海外期间写的国外通讯汇集《萍踪寄语》 1、1926年,邹韬奋接任上海《生活》周刊主编。真诚地从读者利益出发,新辟了《信箱》 专栏。随后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开辟《小言论》专栏,受到读者欢迎,邹韬奋从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出发,关注“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 ,力图通过《生活》实现“政治 清明”与“事业振兴” “九一八”以后,邹韬奋的思想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他迅速走出了改良主义幻想的圈 子,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他开始学习革命理论,写了大量慷慨激昂的“小言论” 。1932年,他宣布《生活》周刊“已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 ,报道战地消息,鼓舞军民斗志,年底 发行量达15万份,创当时全国期刊发行最高纪录。邹韬奋和《生活》的变化,引起蒋介石和 国民党当局大为不满,在收买未果下,1933年被查封,邹韬奋被迫出国避祸。 2、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 “一二九”运动爆发, 《大众生活》全力 报道,成为有力的宣传者与组织者,大受欢迎,发行量高达20万份,次年被查封。 3、1936年被迫出走香港,在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 ,是其一生主编的惟一一张日报。在发 刊词中宣布,本报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 4、1936年,邹韬奋回到上海后,创办了《生活星期刊》 ,国民党制造了“七君子”事件,邹 被捕,狱中用笔战斗 5、 《抗战》 ,1937,8,三日刊,同时出版《抗战画报》 。上海到武汉《抵抗》 6、 《全民抗战》1937年12月,汉口 7、香港《大众生活》1941 邹韬奋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 完整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点,这就是“韬奋精神”。

毛泽东对“韬奋精神”有精辟的诠释: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劲射,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由于体现了这种精神,邹所 办报刊,个个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邹韬奋在他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报刊思想,是一种切合中国实际的人民报刊理论 (1) 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2) 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3) 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4) 文风要明显畅快 (5) 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6) 新闻工作者应有“是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五四时期新旧思潮激战和三大论战三、《新华日报》与《大公报》如何进行论战的:一、《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1、内容:这场论战的主要阵地是《民报》和《新民丛报》。围绕四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2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3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4要不要革命,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2、结果:这场论战从1906年持续到1907年冬,为时一年半,以《民报》大获全胜而告终。原因:1革命道路比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2《民报》论战力量雄厚,《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3《民报》以事实为依据,令人信服,《新民丛报》只是主观推测,难以说服读者意义:《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继之而起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的人改变了立场,加入同盟会,此外,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旧思潮激战与三次论战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引起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度恐慌和仇恨。在1918年下半年至1919上半年,一场新旧思潮的大激战在报刊上展开。封建顽固势力的重要代表人物:林秀琴、林绍、辜鸿铭、刘师培。报刊有《国故》月刊(是刘师培等封建顽固派文人转为地址新文化运动而创办的,1919年北京创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号召,反对白话文,提倡文言文,反对新思想,提倡旧思想。)《新申报》、《东方杂志》、《公言报》(段祺瑞反动报纸)等。他们对新文化运动大肆污蔑,对五四运动攻击,《每周评论》予以反击。李大钊《晨报》、《新青年》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回答责难者,也是对新文化的总结。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反对胡适《每周评论》实用主义的“问题与主义”论战。反对为社会主义论战,1920——1921年资产阶级《时事新报》、《解放与改造》“社会改良主义”。F反对无政府主义论战:小资产阶级《民声》、鼓吹绝对自由,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三、《大公报》与《新华日报》的论战1、1945年10月,国民党表面上接受了中共的和平团结的政治方针。而实际上对解放区的进攻变本加厉。并无端挑起冲突。对此,《大公报》颠倒是非,把内战的责任强加给共产党。11月,重庆《大公报》发表《质中共》的社评,公开点名指责共产党,鼓吹“要政争不要兵争”。“希望共产党放弃军队”对于《大公报》的公开挑战,《新华日报》立刻应战,次日发表社论《与大公报论国事》,予以有力的反击。社论列举蒋介石勾结敌伪对人民军队大张鞑伐,破坏国共双方大量协议的事实,证明内战的责任完全在国民党方面。社论最后一针见血的揭穿了《大公报》“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的立场。2、1946年,蒋介石公然宣布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方针,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对东北的进攻,人民解放军发起自卫还击,解放长春。这时,《大公报》仍然站在国民党当局的立场上,发表了恶意攻击中共和人民军队的社论《可耻的长春之战》,分别刊登在该报的重庆版和上海版上,污蔑人民的自卫还击是“可耻”,并为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发动内战进行辩护。对此,《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指导下,发表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针锋相对的严加驳斥。社论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公开破坏和平协议,攻占东北许多城市,《大公报》不说“可耻”,而当人民还手时,《大公报》就说“可耻”,其反对人民的立场昭然若揭。社论还指出,《大公报》的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已经堕落到搬用国民党特务制造的谣言来作为攻击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依据,“可耻到极点”。接着,《新华日报》批驳《大公报》的反共言论。许多进步报刊也纷纷发表文章,抨击和嘲讽《大公报》的所谓“民间立场”和“不偏态度”。

判断题 在救灾见到一些失去了孩子的受灾群众正在抱头痛哭,此时记者不应该去打扰他们,应该等他们情绪稳定后,再进行采访。(√)

判断题 简述新闻标题的具体作用。96

判断题 怎样拍雪景雪景的特点是,白雪反光极强,亮度极高,它与暗处的景物相比,明暗反差对比强烈.这一反差级数是远远超过感光片的宽容度的.拍摄时,如果不充份估计到这一特点,画面的影纹和层次就要受到损失.拍出的照片或是白雪曝光过度,一片死白;或是暗处景物曝光不足,没有影纹.所以拍雪景时,既要反映出雪的特点,又要照顾到雪与其它景物的反差问题.拍摄时要注意:1.拍雪景不宜采用阴天的散漫光或顺光,因为这种光线不利于表现雪的质感.一般多采用侧光、逆光或侧逆光.使用侧光或逆光时,阴暗部分最好加用补助光,可用闪光灯、反光板,或利用周围环境中的白色反射物.2.拍摄时,可加用滤光镜.除兰色滤光镜外,其它颜色的滤光镜都可以吸收兰、紫短波光,从而减弱雪地的亮度.一般多加用U、V或黄滤光镜,橙、红色滤光镜会使天空的色调过暗.拍彩色片时,多加用偏振镜.因为它可以吸收雪地反射的偏振光,降低雪的亮度,调节了影调,而偏振镜又不影响原景物的颜色.加用偏振镜可以使兰天里的白云突出,还可提高色彩的饱和度.3.曝光时,应以主体作为曝光的依据.如果画面中以人物为主,应以人物的亮度作为曝光的标准,适当照顾雪景.如果以雪景为主,应按雪景亮度曝光.如需要人与雪景兼顾时,可考虑折衷数字.为了降低雪与暗处景物的反差,可采用增加曝光,减少显影的办法.增加了曝光量,可照顾了暗处的影纹密度;而减少显影时间,又可抑制了亮处影纹密度的显现.这种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雪景的反差.一般曝光量可增加一挡到两挡,显影时间最短不可短于正常显影时间的1/3.4.拍摄漫天飞雪的景致时,快门速度不要太高,一般要在1/60秒以下这样可使飞舞的雪花形成一道道线条,有雪花飘落的动感.要选用深暗的景物为背景,这样才可以把白色雪片衬托出来.5.利用带雪或挂满冰凌的树枝、树杆、建筑物等为前景,可以提高雪景的表现力.因为这些前景不仅能使画面产生变化,增加空间深度,而且能增强人们对雪景的感受.6.如果拍摄的画面只是单一的雪原、雪山时,雪的本身的反差又很小,这时要有意识地选择好衬景.要使雪景与周围灰白色调的景物区分出来。

判断题 什么是恶搞,请谈谈你对现在网络上恶搞流行的看法:“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恶搞”作品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时尚”,应当引起高度警惕。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看法:恶搞是有底线的......

判断题 120相机与135相机的标准镜头焦距相同。

判断题 综合新闻的特点是(既有全面情况概括,又有典型事例的说明)

判断题 杂文在表述方法上和一般文学作品的区别,在于它杂而有文。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