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闻的本源与来源的区别:新闻本源和新闻来源是不同概念,前者侧重于新闻的实质,而后者侧重于新闻的出处。
(1)新闻本源是指新闻的根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新闻和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以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2)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因此,题中“新闻本源即是新闻来源”的观点是错误的,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广播短评:广播短评是指内容单一、短小精悍、运用灵活的一种评论形式,通常为一事一议,阐明一个道理或一个主要观点,篇幅在500字左右,最长不超过千字。广播短评,一般以报道某一客观事实或社会上存在的某一典型事实为立论的依据,因此确立的论点比较明确与具体,选择的论题范围与内容也相对集中。
判断题 根据自己的产品创造原创内容,加入产品特色或者企业文化和情怀等,编剧把剧情和产品融合,给人新鲜感和代入感,可以形成刷屏级的传播。
判断题 极色指黑、白两色,是指两种极端的颜色,它们只有明暗之差。
判断题 自上而下的采访方法,是采访方法的一种,是指记者在到达采访日的地之后,先和领导机关接触,了解领导意图,了解全面情况,从中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逐级深入下去的活动方法。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可以使记者较快地掌握情况,选准采访对象,有目的地深入,避免盲目性。
判断题 声情并茂,时效性强,受众面广,制作简便,灵活多样,是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
判断题 隐性采访的特征有哪些?如何根据其特征更好地运用隐性采访?隐性采访的特征及运用:(1)记者主动出击。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记者也有可能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进行采访。有的时候,记者还有可能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2)新闻事实周详。对于准备从正面报道的新闻,我们也可以采去隐性采访的手段,但这种选择并不是唯一的,因为通过通过公开采访进行正面报道,一般会去的比隐性采访更好的效果。但对社会不良行为的采访却正好相反,通过隐性采访抨击社会不良,进行舆论监督,效果远比公开采访为好。(3)社会参与程度较高。新闻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谓神通广大。但这种神通恰恰是全民参与的结果一一社会各阶层成员及时全面地向新闻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线索,从而使记者能更多地了解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社会的不良行为虽是在暗中进行的,记者的能耐再多,其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也是有限的。因此,隐性采访的线索大多来自社会成员的举报,缺少社会成员的举报,隐性采访将失去最为重要的新闻源。另一方面,隐性采访也是受众欢迎的一种采访形式,通过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受众有较高的接收兴趣。(4)隐瞒身份。记者身份就其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具有自身特殊性。面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有人愿意侃侃而谈,有人却表示“无可奉告”。而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使记者们不仅要从“侃侃而谈者”那里采获新闻,还要从“无可奉告者”那里采获新闻。而隐去记者身份去面对“无可奉告者”,无疑是最有利于新闻采获的。所以,在隐性采访活动中,记者必须隐瞒身份。只有隐瞒身份,才可能更方便地采获到有价值的新闻。(5)隐藏目的。记者以某种社会角色(不是记者角色)面对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对象,他们必须隐藏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否则,既达不到隐瞒身份的目的,也无法实现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在具体的采访中,急着要针对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以不同身份去进行采访。
判断题 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即:吉登斯“意向性”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即:媒体转型措施。
判断题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评论中可能给人们的信息量的大小,它包括评论的观点、理论、思想和知识等。一篇评论给人们的信息量大,它的价值就大;反之就小。信息量大的选题我们应该重视它,花大气力去做,把它做好;信息量小的选题,应考虑是否去做,花多大的气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