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追踪采访:追踪采访,是指为了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的悬念、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对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的采访,也是着眼事物新变化、新发展的一种采访。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它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追踪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追踪采访是采访深入的一种表现,仅采访环节而言,着眼点在追踪,追个水落石出。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什么叫版面空间?其意义何在?(1)版面空间的含义版面空间是一个版面所提供的、用以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包含的主要因素是:①区域报纸是由若干个版构成的,每个版都是一个版面空间。这些版面空间因为版的顺序排列不同,在吸引读者注意的效果上也会不同。即使在一个版面空间中,还有上下左右不同的位置,这些位置对读者的视线吸引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报纸版面中不同的区域,强势不同。区域作为版面语言的一种形式,其运用主要体现在版序和区序两方面。②面积在同一块版面上,面积越多的图片越能吸引读者注意,面积越多的标题也越能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因此,版面编辑应该根据稿件的价值,在版面设计时注意以恰当的面积来表现其重要性。③距离运用版面空间表现稿件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对稿件的空间组合来完成的,这种空间组织就是利用距离的接近,使人们很自然地将某些稿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④形状稿件在版面上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出现的,总体而言,稿件的形状有两类,一类是夹角都是90度的矩形,一类是夹角小于90度的多边形。矩形非常规则,结极简单,易于与周围的东西区分开,因此也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所以,矩形比多边形更有强势。在版面上,对重要的稿件应该考虑用矩形编排。形状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将相关的稿件进行归类。在版面上,采用相同形状编排一组稿件,也同样会达到这样的视觉效果,读者会将形状一样的稿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2)版面空间的意义版面空间能够帮助编辑表现编排思想,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它还包含着多种重要的因素,编辑是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利用,传递给读者某些信号和暗示,实现传播效果目标的。

判断题 综合新闻有两种,一是横断面综合报道),二是纵深度的综合报道。

判断题 融合新闻生产中的不变与坚守媒介融合给新闻生产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从新闻采访报道到新闻产品的编辑加工,再到新闻产品本身;从新闻生产的流程到新闻机构的建设,再到新闻从业者本身的角色与职能。这些变化都可谓是颠覆性的,但与此同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生产又有很多不变和坚守,这既是融合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契合点与共通之处,也是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基石。一、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中的新闻生产“自新闻业产生以来,新闻报道范式(或者称报道方式)出现过几次重大的变革。这些报道范式至少包括如下几种:政党报业(观念新闻学)——客观新闻业(信息新闻学)——解释性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新新闻主义一精确新闻学——亲近新闻学——公民新闻运动。”“这些报道范式的产生.是社会对新闻活动的基本诉求和新闻行业内部运动的合力之产物。”“这些报道范式的探索者都在回答一个基本的论题,那就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如何认识和符号化再现其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如何把握事实背后的真相,如何才能将真实、精确、完整和深刻的新闻事实呈现于社会大众,以达到让公众对社会的变化和运动的准确把握,以便于人们的社群生活,使得新闻可以真正起到社会瞭望者的功能。”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采用何种新闻传播形态和新闻报道范式,其实都有着共同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因此,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新闻从业者,他们必须承担起新闻传播职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信守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专业主义。也正是有了这种基础,不同类型的新闻传播形态和新闻生产范式才能够形成有机统一、和谐完美的多元融合,才能形成协调统一、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融合媒介群。几十年来,虽然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信念、伦理和规范的研究文献日有所增,但到了今天,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强调“客观性”和“追求真理”的职业理念,另有学者引人了“自由度”问题,也有不少学者将“社会责任”看作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核心元素。有人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意识形态(OccupationalIdeology),也有学者视新闻专业主义为管理者进行职业控制(OccupationalControl)的话语策略。陆晔和潘忠党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如下五方面:①传媒是社会的公器;②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③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④他们以时政科学的理念标准评判事物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⑤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1.媒体是社会的公器新闻传播媒介是一个具有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的职业意识形态(Oc­cupationalIdeology),也是实行分工合作的庞大企业组织。这决定了新闻生产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具有无害性、公益性和正义性的特点,因而首先应“切忌损伤”,即无论如何都不应对公众或社会产生任何危害。媒体的任务不仅要报道、传播或劝服他人,而且要忠诚、负责地为公众利益去从事新闻生产活动,并要站在公众的立场,为公众着想,为公众说话,为公众谋利,为公众作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干不体面的事情,不作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敢于同一切危害公众利益的人和行为进行斗争。2.媒体人是信息传播者传统媒体的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信息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用新闻专业主义的眼光看,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记者、主持人是专业的社会观察者、新闻报道者和舆论监督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政治宣传员、商品推销者。“社会愈是进步文明,公众对传播者职业角色的期望往往也愈高、愈严格。在这种情况下,角色扮演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职业传播者。同时,还必须依照社会所期望的那种标准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才能被认为是够格的职业传播者。”媒体人不仅要有专业性.而且要享有作为专业传播者所应拥有的一般性权利和专业性权利,以及必须承担的契约性责任、社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和国际性责任。3.媒体人是信息“把关人”主流媒体中的编辑、导播等作为信息的“把关人”,采纳或把关的基准是主流社会的新闻价值观念,而不是基于商业利益或个人因素的考量。“把关人”选择新闻信息的价值尺度为: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下,这也决定了公众新闻、草根传播要想进人主流媒体必须通过电视、广播主持人、报纸版面编辑依据这些标准和时空因素进行“把关”和“过滤”,甚至还要配发“筛选”后的“编者按”、新闻评论。即使某些个人因某种原因得以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充当“演讲者”“评论员”或“嘉宾”,在报刊中发表自己的言论或文章,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筛选”的、具有代表性与专业性的少数人。普通公民依旧不能自由担当传统媒介记者、编辑的角色,不可能在传统媒体上任意发表自创的新闻或自我的观点。4.新闻生产要用事实说话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是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强调新闻媒介和新闻生产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它要求新闻生产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或者说以时政科学的理念标准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评判事物的真伪,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大众面前。以事实说话.尊重并服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用事实说话,即让思想观点或真相包含、内蕴在某个新闻事实中,受众通过阅听新闻事实,从中悟出、感知某种道理和信息,这也是新闻生产的最基本方法。新闻生产要遵循新闻规律,重要新闻特别是报纸头条新闻和电视重大新闻的选用标准,一定要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在媒介融合时代,衡量新闻产品的质量不是看报道了多少事实,而是看传递了多少信息。因此,用事实说话,最重要的是用真实的、新鲜的、典型的事实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新的重要的信息。S.新闻生产的规范与自律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在争取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性权利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法律规范、职业道德、媒介伦理和媒介自律的范围内从事新闻生产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受约束和规范的新闻生产自由。法律在保护新闻生产者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他们应该遵守的法律和纪律,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新闻自律是他律的产物。新闻生产者新闻自律“只有由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德,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实现”。作为新闻生产者,他们应该主动地将规范性的文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内在新闻道德观念和操守,形成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甚至职业习惯,并用这些经过提纯和内化的新闻道德观念和操守支配自己的新闻生产活动。二、融合新闻生产的基本原则新闻生产的原则是从新闻生产者长期的新闻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中提炼和袖取出来的具有本质特点、反映客观现实的准绳和铁则。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内容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媒介形态和传播符号的选择。过去我们在传统新闻生产中新闻专业主义信守的原则,同样也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今天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遵守的原则。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融合新闻生产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对新闻生产中的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的严格要求,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一定要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和比对。不论是传统的新闻生产还是融合时期的新闻生产,“真实性始终是新闻的生命,都是对新闻生产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融合新闻生产中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因为符号使用的多样化而影响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表述,也不能因为时效性的不断提高而影响对新闻内容材料的准确选择,更不能因为服务媒体的多样化而降低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认识和正确把握。一切新闻生产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融合新闻记者应该尽可能披露新闻信息来源及其采访收集方法.这样受众就能自己对新闻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在新闻生产中任何媒体的新闻生产者都不可以杜撰、歪曲或故意改变新闻事实.必须保证新闻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受众。新闻生产者一定要做到“眼勤、腿勤、耳勤、手勤、脑勤”,必须深人新闻现场亲身采访,除求证一般性的事实外,原则上不采用电话、网络采访的手段。这是新闻生产与其他文化生产的根本性区别,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新闻机构的共同承诺。2.客观性原则“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所谓的客观报道是以一种公正、超然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就是说,融合新闻生产者在报道叙述新闻事件时,不应该有任何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和主观判断的干扰,记者要完全中立、不偏颇、无偏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应景文章,不发一般性的工作报道。客观性原则是在新闻生产的具体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经受了社会变迁和政治经济的种种考验。尽管客观性原则被西方新闻学者称为“只可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作为一种新闻理想,它不仅对新闻生产者具有一定的激励和鼓舞作用.而且对新闻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因此,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生产者在新闻报道中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及不偏的原则,无疑有助于提高新闻媒体的可信性和权威性,提高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辐射力。3.服务公众原则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而言,他们所担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维护公众利益。西方各国在制定传媒政策时,除了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外,都将公共利益原则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融合新闻生产需要对包括政府在内的许多机构和群体负责,但新闻记者必须谨记:要无偏无惧地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必须始终将对人民的忠诚放在首位。对人民忠诚是融合新闻媒体确立权威性和可信性的基础,也是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保证。公共利益的原则必然也应该承载于融合新闻生产之中.融合媒体与融合新闻生产者也必须将维护公众利益置于首位。首先,作为融合媒体的新闻生产者“应该站在中立立场,客观地报道事实,反映观点,在公众中树立‘公正者’形象,赢得公众信任”。其次,融合新闻媒体“应该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来自广告商甚至公众的干涉;新闻媒介为实现4公众的知晓权’服务;新闻媒体探求真理,反映真理;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再次,服务公众利益,也是党报等主流媒体以人为本,坚守社会责任,在新闻报道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体现。®新闻作品必须见人、见事、见细节、见情感,杜绝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情的冷漠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成为媒体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新闻报道作风的重要标准。4.自主独立原则自主性与独立性是融合新闻生产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可靠性的基石。精神和思想的自主与独立,是融合新闻记者必须保持的原则。当前伴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随着中国进人“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媒体获得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空间越来越大,融合新闻生产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也日益凸显。保持媒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融合新闻媒体才能“迅速、真实、准确地告知或报告信息,及时对社会大众吹起警哨,积极发挥告知功能,成为社会的雷达,充分发挥媒介的议论和监督作用,用以监督政府、防止政府滥权”。’否则,媒介就会“在重大问题上有意无意地障碍性、痉挛性、过用性和麻痹性失声”,结果不是成为政治、经济控制和引诱的产物,就是沦为媒介自身工具性、过劳性和自保性的牺牲品。好在如今政府已经越来越自信,认识到保持媒体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繁荣媒介文化,也有助于媒介办岀特色,是辅助执政的重要伙伴,所以要求“善待媒体”,主张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往与联系,尊重媒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虚心接受媒体监督,主动为媒体提供信息服务,适应新媒体的特点,变封、堵、压为疏导、沟通和顺势而为,努力建立起良好的政府与媒体关系。5.全面平衡原则全面平衡原则不仅要求融合新闻生产在信息来源、采访手段、采访途径和采访对象等方面多样化、均衡化,还要求融合新闻生产在整体上能够反映不同的意见、态度和观点,并提供媒介时空让有关方面进行解释、评论、批评、分析和争论。全面性和平衡性原则既是对融合新闻生产主体的要求,即价值公正,立场中立.不偏不倚,不掺杂个人的主观因素,不故意歪曲事实,也是对被报道客体而言的,即新闻报道要注意关注事件的方方面面、正反双方、大事小情.防止以一种真实掩盖另一种真实,以某个真实的侧面遮蔽整个真实的事件。融合新闻生产不能由于某种个人感情夸大某些事件而忽视其他事件,也不能因为消极思维而过于偏重社会阴暗面,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而把这个社会描绘成人间天堂,更不要无意于重大新闻、热点问题和公共利益而执着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失去融合新闻生产的全面性和平衡性,也就失去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最终受到伤害的首先是媒体自身。6.坚守主流价值观在传播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媒体必须坚守主流价值观。中国主流价值观是被中华民族所认同和接受的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新闻传播中,真实、客观、公正、平衡、正义都应该成为媒体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新闻学教育中,人们将其称之为新闻指导性原则。李良荣认为:“我国的新闻事业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建四化大业。”但是,融合新闻生产坚守主流价值观并不等于只承认一种价值观,不允许差异.价值公正,立场客观.具有同一性、包容性和调适性,这也是和谐传播的主要特征。三、融合新闻生产的责任和义务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受约束和规范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法律在保护新闻生产者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迈克尔•埃默里等学者曾经说过:“新闻记者们需要有人对他们的不足之处不时加以提醒。”他们认为,“在这个强权和实力的时代,在技术变革浪潮中工作的男男女女千万不要忘记,言论自由和写作自由绝不是牢靠的,绝不是确定的,它们随时有可能丧失。美联社社长兼总经理路易斯•D.博卡迪提醒新闻记者记住他们的权利和责任。他说,维护权利是与媒体的信誉相联系的。采集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取决于一个社会的容忍程度。他对媒体管理者说,他们受到的商业压力在成倍增加,但是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保有公众的支持”。要保有公众的支持,就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生产原则,要将维护新闻生产的权利与承担记者的社会责任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并寻求恰到好处的尺度和张力。任何过度的声张和操作,都可能伤害到媒介自身的信誉。即使在美国社会,如果媒介因违背新闻规律和原则导致信誉下降,那么法院、立法机构甚至制宪会议都可能制定新法律,最后的结果是媒介所依赖的公众可能转变方向,由原本支持的态度转向中立甚至反对的立场,导致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危机。融合新闻生产还应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一切可能伤害不同国家和民族感情、引发民族纠纷或带来消极性后果的新闻都应在禁止之列。为了防范信息污染和道德败坏的现象,法律禁止制作和散布淫秽作品,禁止传播教唆犯罪的材料,反对传播为达到广告目的的新闻。为了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法律禁止侵犯个人的隐私,禁止用不体面的方式粗暴地贬低个人的名誉和尊严,也不允许通过造谣中伤来破坏个人在社会上的威信,以及无中生有地对公民的行为加以公开指责。当然,对丑行和毒害不加痛斥而保持沉默,也是不容许的和不负责任的。普罗霍罗夫认为:面对社会弊端和不良风气,记者“似乎既是侦察员,又是检察员,既是辩护人,又是审判员,何况又是在‘终审法庭’里当众审理‘案件’。因此,他所做出的‘判决’的特点应该是全面斟酌、准确无误。在作结论和评定时,有时甚至要小心谨慎,留有余地,摆出问题。新闻工作者无权做出仓促草率的、未经彻底检查和无充分根据的评价和建议,无权做出片面的和尖刻的判断”。一句话,融合新闻生产者应该真正地承担起保护社会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谐与人民团结的责任。

判断题 摄影镜头的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焦距)的长短和(底片对角线)的长度。

判断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的阅读行为会消失。()

判断题 请你谈谈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可以从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产生原因和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论述。(1)新闻娱乐化的表现①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②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2)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①社会转型期的躁动。中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向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现代化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多种经济、社会制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变革的面前,人们承受着各种巨大心理压力。新闻的娱乐化使受众在这些调笑、戏说、胡侃中,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到了缓解,于是娱乐化媒体便成为受众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的好去处,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②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电视台、电台、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激增。继广告大战、电视剧大战等之后,新闻本身“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媒体的竞争一夜之间从千篇一律的通稿飞速进入各自大显神通的时代,而如何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抢夺市场份额,成为新闻走向泛娱乐化道路的市场成因。③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从新闻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其经济实体的属性大大强化,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于是不难理解,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效益为王,是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④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一味地娱乐新闻、哗众取宠,也反映出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缺乏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也缺少挖掘深度和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走向极端的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⑤受众的心理需求。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还没有或很少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这是娱乐化新闻的受众基础。③跨文化传播的冲击。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速,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势在必行。曾处于长期文化封闭状态之中的中国大众,一旦摆脱束缚,很容易接纳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文化,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异质文化所承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3)对新闻娱乐化的评价在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做法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媒介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贴近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但物极必反,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听之任之,则新闻很容易走向低俗化,甚至成为垃圾文化。这样不仅不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而且会对媒体公信度造成极大的伤害。21世纪是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人们追求的是高尚健康的文化,而不是低级媚俗的垃圾文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某些共性,又与西方资本主义有显著区别。适应上述特点,中国媒介既不可能取消大众化通俗媒体,也不能一味地走娱乐化之路,而应施行以硬新闻为主的严肃的主流媒体和贴近性的健康的通俗媒体分流、分向发展。软、硬新闻既分流,又兼用,是特定转型期中国媒介适应特定社会信息需要的真正可行的改革和发展方向。那种当下的媒介一概走娱乐化之路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也是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精神完全相悖离的。

判断题 在一个企业中,CIS战略的导入和公共关系的实施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判断题 融合新闻生产的报道理论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描述,它要求新闻从业者以尽可能准确的语言、简洁精练的表述方式,公正、客观地将事实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受众。新闻报道是一门客观呈现新闻事实的艺术。新闻是为读者、观众服务的,必须适应他们的接受特点和具体需求。受众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希望看到的是生动鲜活的报道,期待的是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想被唤起和新闻当事人一样的内心共鸣。因此,新闻报道其实又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它既要客观报道,又不能拒受众于千里之外;既要生动活泼,又不能偏离对新闻事实的追求;既要适应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又不能完全不顾传播主体的权利和需求。正如没有人会以文学巨著的标准去要求新闻报道,也没有人希望它成为教科书,不会有人期望哪一天电视新闻会有电影特技一样的拍摄效果,但也不希望电视新闻报道的视角和技巧一成不变。在传统新闻媒体时期,信息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媒体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受众通过媒体获取信息。因此,传统新闻媒体所担负的就是信息采集者和告知者的职责。网络与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信息传播的格局,受众的信息获取不仅不再是难事,而且必须面对信息爆炸的威胁和海量信息的推送。在信息社会里,新闻报道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在于能给受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和精神享受。一、人情味报道与故事化表达融合新闻生产的背景是新闻资源不再稀缺,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如何通过不同的新颖的新闻报道方式吸引受众成了新闻媒体竞争的焦点,而人情味报道和故事化表达则成了新闻报道屡试不爽的成功秘籍。所谓人情味报道,是指“那些侧重于表现新闻中人性相关的内容,同普通人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连,人文意蕴较为浓厚”®的新闻报道形式。西方新闻学者将人情味作为新闻价值的一种要素,认为人情味是新闻报道的基石,因为人情味可以与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情感相关联,如喜悦、愤怒、嫉妒、伤痛、悲哀、愤恨、风趣、幽默等。因此,人情味报道往往更容易吸引受众,调动他们的情感神经,通过新闻媒体文字、画面、声音的渲染去触动受众的情感,让受众全身心地投入新闻报道的体验当中。当然,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以成为人情味报道的范畴.类似政治决策类、财经行情类的报道都很难向人情味报道方向靠拢,而社会类新闻则与人情味相关的元素较多。因此,媒体的主要空间开始向社会类、情感类新闻转向,传统印刷媒体中社会新闻占了大头,电视媒体中方言类社会新闻栏目热播,网络新媒体的首页空间也主要是社会新闻。除了人情味报道,另一变化就是新闻报道中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但故事化的表达并不是一个新鲜事,因为新闻的最早期形式很有可能就是故事,那些流传至今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在当时可能和新闻其实不分彼此,事实上不论哪个时期人们都有爱听故事的传统,故事或曲折离奇、或亲切感人、或形象生动,它们显然比那些呆板枯燥的文字更能激发起受众的好奇心,吸引读者阅读。哥伦比亚大学JamesW.Carey教授认为:“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述艺术。”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不仅赞赏这一定义,更提出“新闻学就是一门关于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那么讲述什么呢?李希光认为,“就是要写我们这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写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写他们是怎样的人,写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是怎样谈吐的。这就要求4描写!描写!再描写!’”,主张要用找故事的艺术培养“建筑大师”。®因此,“故事是新闻作品的‘核’,用故事讲述新闻是新闻回归事实的新思路,也是新闻采写的最高技艺”。事实上,随着新闻行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故事化表达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布隆代尔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详细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认为“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美国媒体核查联盟(AAM)于2013年3月发布报告称,虽然《华尔街日报》纸质版发行量同其他报纸一样下滑,但数字版却在持续增长,两者相加,《华尔街日报》依然是美国销量第一的日报。这与其高超的讲故事技巧不无关系。国内报纸《南方周末》的报道风格之所以为国内读者所喜闻乐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其拥有一批会讲故事的记者。而电视媒体上也有一批故事类的新闻节目,如《文涛拍案》《王刚讲故事》都是凭着在电视上讲故事取得成功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市场化的浪潮席卷国内,追求新闻报道可读性和吸引力成为国内媒体的目标,到了21世纪,网络和新媒体的加人更是在内容上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阅读享受,激烈的媒体竞争也将人情味报道和故事化叙述的新闻报道方式推向了高潮。二、平民文化与草根语言在传统新闻生产中,新闻生产者处于信息传播的中心,在整个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占据着主动地位,受众虽然可以选择媒介,但终究要遵从某一媒体的报道风格与特点,只能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但在融合新闻生产中,新闻生产者则不断地放低身段以取悦受众,因为今日受众不仅可选择的媒介日益增多.而且自己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媒介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且在网络空间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平民文化、草根语言,而媒介反而变成了这种文化的追随者和附和者。新式的平民文化是相对于传统的精英文化而言的,也可以将其称为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高雅文化更注重沉思,而通俗文化则倾向于外在刺激;高雅文化注重的是再现形式,而通俗文化关注的是被再现的事物。”®但是,在新闻生产实践中,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区别更多地反映在受众的不同心理需求上,民众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平民文化的主要根基。譬如,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平民文化更需要一种简单、轻松的愉悦;对于生活中的压力,平民文化更需要短促而直接的释放。当然,贴近平民文化并不意味着新闻生产就可能会有“媚俗化”“低俗化”的趋势。事实上,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平民文化尤其是网络空间中的平民文化也逐步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一方面,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形势、政治经济的动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平民文化十分关注民生,着眼生活,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民众用自己的眼睛去感知民生问题,诉说属于自己的新闻。聪明的新闻生产者则不断调整自己的采访重心和生产方向,以适应平民文化的前进步伐。平民文化的传播特征、叙事风格和内容特点,也铸就了属于自己的草根语言。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网民们信息交流日益频繁.传播速度日益快捷,也促成了网络草根语言的快速成长。从开始时“博客”“斑竹”“网虫”等网络中约定俗成的专有词汇,再到如“高富帅”“白富美”“屌丝”等调侃社会现象所形成的幽默词汇,网络词汇的适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网络草根语言也开始渐渐走出网络空间,进人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之中,也进人了新闻生产的语言系统之中。当然,对于这种草根语言现象和趋势,学界和业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和评价。有人认为,网络草根语言在新闻生产中的运用破坏了语言应有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但是,也有人认为,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并不对立,使用好网络语言恰恰能够对新闻报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丰富新闻语言,使新闻报道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加贴近受众。当然,这两种观点各有其道理。应该说语言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和流行语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并逐渐得到标准化的注解.新闻报道的语言也必将变得更加鲜活生动。三、网民观点与舆论报道融合新闻生产的另一点变化就是对于网络民意和社会舆论的密切关注。在传统新闻报道时期,民意和舆论的生成和反馈速度远不及融合媒体时期,因此,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传统新闻生产中一般很少涉及民众的观点和意见。如今,各种微博、论坛、博客及新闻的互动频道都成了民意汇聚的场所。对于媒体而言,将网络民意和社会舆论作为新闻生产的信息素材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难度,在道理上顺理成章,在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更是可以直接提升媒体声望和新闻传播效果的捷径。首先,融合新闻报道及时反映最新的舆情动态能使新闻更具时效性,而快速报道网络民意和观点也使得新闻报道更贴近受众的情感特点,更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有助于增强新闻传播的叠加效应。其次,融合新闻报道中对于各种网民观点和舆情动向的及时呈现,也使得新闻生产者在问题处理中掌握了话语权,获得了主动性。他们可以对社会中不同的舆论观点进行平衡处理,这也有助于在新闻报道中形成对新闻事件多角度、多层次的观点组合,在客观表现社会舆论的同时,可以通过观点的公开交锋形成有效的舆论引导作用。第三,媒体通过融合报道社会各界观点、分析和引导舆论,也更容易形成媒体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树立公正、客观、平衡的媒体形象,增强媒体的公信力,使媒介自身就能够产生对受众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