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品设计:它是对媒介产品以传播新闻为主要职能的组成部分的设计。
(一)整体规模与内部结构的总设计:①确定报纸的发行量,地区等方面考虑因素。②确定报纸新闻版在报纸上的位置、出版频率和具体时间。③设计新闻产品中的各组成部分,包括报纸各新闻版面及其中主要栏目的设计。
(二)报纸的局部设计:①确定各个版组及其中各版的读者定位和编辑思想。②确定各版名称、报道范围和重点。③确定各版中主要专栏的名称、内容、篇幅、体裁和风格等。④确定广告各个版中通常所占的篇幅和位置以及广告的类型。⑤确定各个版的版式和风格特色。
第一阶段:策划预备。信息收集与处理:①信息的主要类型:外部信息、读者信息、控制者信息、竞争者信息、相关产业信息和管理信息。②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外出专访调查、读者抽样调查、召开座谈会、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内部个别交谈和文献研究。
第二阶段:方案设计。①确定目标读者、制定编辑方针。受众群体的变化,目标受众的分解。②设计报纸方案,鉴别、筛选、创意、设计、协调、完善、比较、优选。
第三阶段:方案试行。①慎重选择试刊的内容,优先选择最重要的、新增设的版面设计。②慎重选择试刊的时间,不要选择有重要活动、会议或者节假日等。③适当把握试刊的次数,新创办的报纸可能多试刊几次,改版的。④广泛征求意见,修正设计方案。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机位三角形布局最突出的优点是两个被摄人物各自处于画面固定的一侧,便于观众对方向性的统一认识。
判断题 视角与焦距的关系:摄影镜头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焦距的长短和底片对角线的长度。如底片对角线的长度固定,则完全决定于焦距的长短。焦距越长,视角越小;焦距越短,视角越大。
判断题 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
判断题 蒙太奇:蒙太奇愿意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用到影视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在节目创作中,根据创作构思将全片所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非别进行处理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有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的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见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成体。这种构成一个完整节目的独特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
判断题 报道思想——是新闻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旱灾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判断题 图片的缩小和放大提供给版面使用的图片,往往尺寸不符合版面设计的要求,这就需要将原图片缩小或放大。一般说来,原图片的尺寸应大于版面所需要的尺寸。这是因为,用比较大的图片缩小制版,清晰度较高,印刷效果较好。缩小或放大图片的方法是:先确定拟制图片的宽度。宽度有的用英寸标明,有的用栏数标明,也有的用版面的基本字号的字数标明,视各报习惯而定,如“制27个小五号字宽”、“制两栏宽”等。宽度确定后,再用“对角线法”测定图片面积。所谓“对角线法”,是几何学里“有公共对角线的矩形必然是相似矩形”的原理的应用(图8?7)。假如原图片宽为AB,要求缩小成AE宽,那么就从E点作一与底边AB垂直的直线,与对角线AC相交于F点,则EF就是缩小后的图片的高度,缩小后的图片面积为AEFG。如果要求把图片放大到AH宽,则从H点作一与底边垂直的直线,与对角线AC相交于K点,HK就是放大后的图片的高度,放大后图片的面积为AHKD。漫画、插图、地图、图表之类没有矩形边的图片,测定面积的方法是。在其四周画一矩形框,然后用对角线法测定。矩形框与画面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白,这样印出来的图片就不会有挤得满满的紧迫感。有时,由于图片本身的特点,或版面的需要,缩小或放大图片时要先确定图片的高度,而不是先确定图片的宽度。对于这种特殊情况,“对角线法”同样是适用的。仍以上图为例,假如原图片高为AD,要求缩为AG,那么就从G点作一与底边AH平行的直线,与对角线AK相交于F点,GF就是缩小后图片的宽度。缩制后的图片面积就是AGFE。放大的方法与缩小的方法是同样的,不再复述。圆形图片四周画出的框框是正方形,确定其底边宽度,也就知道了其高度,不必再用对角线法测定。
判断题 作为传输网络的一种类型,馈送传输网可以由以下多种方式组成:微波中继传输、光缆和电缆传输、卫星传输。
判断题 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起初只是一个模糊的研究领域,探讨受众为什么会被特定的内容或媒体(广播竞猜节目、肥皂剧、报纸等)吸引,但是当这种取向成为正式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后,尤其是刚提出该理论时,理论建构方面尚不完善,受到了不少批评,这些批评促使使用与满足理论日趋成熟。第一个批评,该理论缺乏明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比如使用、满足、动机、需求等缺乏明确的界定。而且该理论也被认为是一种同义反复,测量出受众的满足,然后再回过头来预测需求,或者是由需求去预测满足,缺乏对两个因素的独立说明,使得它像“适者生存”一样,成为一个不可证伪的判断。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从不同的维度界定了满足(内容、使用过程、社会),麦奎尔的媒体需求矩阵也对需求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心理根源进行了探讨,期待价值模式对整个使用满足过程进行了清晰的描述。总之,早期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批评,现在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当初那么犀利了。第二个批评,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受众的主动性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使用与满足理论不再孤立地看待受众的主动性,也将社会环境纳入讨论。修正后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虽然受众的使用动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受众不是被社会结构简单决定的,在把需求与使用联系起来的过程中,他们仍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第三个批评,针对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方法早期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认为,受众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并区分自己的需求和满足状态,因此学者主要使用受众的自我报告的方法对各种动机进行分类和归纳。卡茨在1974年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前提假设中将此作为其中之一。这一研究前提受到了行为主义者的质疑,认为它过于主观,缺乏代表性和客观性。但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刚才提到的很多研究采用了抽样调查、实验、因子分析、结构方程的方法,更客观地测量和分析了受众的使用与满足,逐渐克服了早期的问题。第四个批评,由批判学者们提出,他们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忽略了政治经济学和文化。比如埃利奥特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把社会权力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排除在外,忽略了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媒体为了统治阶级利益进行的宣传。卡里和克雷林则批评使用与满足理论过于强调传播功利性—结果模式,忽略了文化和象征性符号带来的直接满足。它并不像批判或文化研究者所要求的那样革命,放弃科学主义、简单的功利主义,甚至功能主义框架,相反,它在实证主义的范式下展开研究。这两种范式之间的对话没有继续下去,如果早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受众深度访谈还存在民族志的倾向,那么现在它正在朝着更精确的量化分析的方向发展。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研究不得不另起炉灶,从意义与文化的角度展开受众的研究。两种研究范式隔岸相对,从不同角度探索受众的媒体使用。总之,使用与满足理论虽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它仍然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理解传播过程的理论,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的发展,受众的需求将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在当今的中国它还仍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