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实质性内容是指新闻事实,或者事实中的要点,如某人讲话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部分等。既然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报告新闻事实、吸引读者,它就不能不按照这个要求来写,否则,读者从导语中一无所获,甚至感到莫名其妙,便会对整篇消息失去兴趣。
②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导语写作仅有明确、具体的事实还不够,记者必须将新闻事实中的精华挑选出来,写入导语。
有三类材料应在首选之列:
a.选用最新鲜的材料;
b.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
c.选用最有趣、最富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
③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导语小可太长,字数过多,一会淹没“亮点”、冲淡趣味性;二会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为了保证导语的鲜明性和可读性,要尽可能把字数限制在30至50个(英文)字以内。长导语占的报纸栏目太多,往往行不通。
④力求优美生动。
导语应给人以美感,这是导语吸引读者的又一手段,也是导语写作的更高追求。导语的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的美;是讲究文采,做到语言美。
(2)提出导语写作基本要求的理由
对导语写作提出上述基本要求,是由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和任务所决定。
①导语是消息的生命所在,位于消息的开头,是新闻的结果、提要和高潮,提示新闻精华,发挥着导读作用。
②导语的任务举足轻重。
人们之所以重视消息的导语,是因为导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项;
a.导语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b.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的首要目的就是吸引读者;
c.导语为全篇定音,导语确定了写作重点,明确了主题,决定了消息的基调。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简述报纸编辑的工作流程。(1)概念编辑工作流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理解,是将报纸由创刊伊始至出版问世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编辑在这一周期中各项工序的安排就是报纸编辑工作流程。②狭义的理解,是以编辑出版某一期报纸为一个周期。报纸编辑工作是报纸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多道工序组成,报纸编辑工作各工序安排的程序就是报纸编辑工作流程。这一流程的基本环节顺序为: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结构、规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各个版及专栏,设计和组织目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分析和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版的内容,设计版面,校对和签发。(2)下作流程的内容报纸编辑的工作流程具体而言,首先是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委员会在调查读者需求和媒介市场的基础上,根据办报方针,确立报纸的编辑方针,并设计报纸方案。然后,各专业编辑部门的负责人或版面主编对当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包括确定报道选题、设计报道范围与重点、确定报道规模与进程、拟订发稿计划、设计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确定报道力量的配置和报道运行机制等。在上述决策性工作程序之后,将策划方案具体落实到人,新闻编辑工作就进入了微观操作阶段,从分析和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稿件、编排版面到校对和签发清样。接受信息反馈和处理各类信息是这一流程中贯穿始终的一项工作。
判断题 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
判断题 对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加以认识,并用文字等符号表述出来就形成了人工信息
判断题 传统营销的优势在于相对传统营销模式,传统营销尤其红利期。()
判断题 广告公司的最终定位对它收取服务费用的定价有重要的影响。()
判断题 “葵丑报灾”: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他非常注意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主要采取的手段有:1、创办御用报纸;2、收买报纸报人为己用;3、对一批追求民主、革命立场坚定的报刊,则毫不留情的进行迫害与摧残,捣毁、查封报馆和殴打、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袁世凯在其统治地位稍稍巩固后,又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分、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进一步钳制新闻事业。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为了推翻袁的统治,再造共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发起讨袁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以及报刊大肆摧残,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在租界出版的报纸,也因袁世凯命令“禁止出售”,经济上难以维持而被迫停刊。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国民初年锐减,报人大批被捕被害,旧中国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葵丑报灾”。
判断题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作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
判断题 强化议题设置能力,掌握网络空间舆论主导权新技术发展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新问题。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单纯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等有形载体,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因此,国家通过电视台、广播站、主要报刊来影响舆论的思维已经落伍了,甚至在重大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的滞后性无法满足人们迫切渴求最新信息的心理,在舆论争夺的一开始便处于下风。互联网平台可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传统的思想宣传权力格局,动摇国家机关对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导地位,这给思想宣传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多元价值观以互联网为战场相互博弈,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互联网舆论平台上不但没有巨大的优势地位,反而有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华实施和平演变,不止是传播自由主义价值观,还试图直接引导社会舆论,妄图将社会事件引向政治事件,激化社会矛盾。应对网络技术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议题设置能力,掌握网络空间舆论主导权。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有限性和巨大的成本,国家对于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内容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在互联网上,网民具有平等的话语表达权,享有话语权的主体空前扩大,因此舆论控制的主要焦点不再是“谁来说”,而是“说什么”。因此想要达到意识形态宣传的效果,必须通过某一个话题将网民吸引、聚集起来,进而开展思想传播工作。议题设置能力之所以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议题设置能力直接影响网民的判断。2015年,一个“警察见死不救”的不完整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并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应,人们纷纷质疑视频中警察的职业精神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素质,并进而上升到对中国警察和国家执法机构的强烈质疑。虽然当地警方迅速公布完整视频予以澄清,新华社也发表了《网传“苏州警察对溺水儿童见死不救”真相还原》一文,但是公众并没有完全接受,批评政府漠视人权的言论依然出现。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议程设置能力的核心在于优先权的争夺。其二,网络舆论具有自我复制、自我构建的功能。网民对于某一焦点事件的反应在初始阶段是自发的、不稳定的,受其他言论的影响较大,当网民对于这一事件的判断稳定后,会极大影响他们对于类似事件的态度。第二,以新思维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构建。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单向的,受众被动地接受媒体传播的内容。新媒体信息传播则是双向的,网民可以对新媒体的内容进行回馈、互动。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地位趋于平等,网民具有对接受信息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多元的价值观在网络舆论场的斗争日趋激烈。因此,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思想宣传工作,重点在于能够吸引公众的参与和认同,如果只是在网络空间中自说自话,即使建立了数量巨大的新媒体平台,也不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以新思维应对网络舆论引导、意识形态构建的工作,关键在于宣传内容、传播途径的大胆创新。首先,要认识到在网络空间的舆论争夺战中,网民才是真正的主体,网络空间宣传效果的衡量标准不是数量的多少,而是网民的倾向性。传播内容要主动去寻找、发现网民的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思想宣传工作。其次,传播的形式要大胆革新,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不容置疑,但是传播的途径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最后,要大力培育互联网上的自净化力量,发动民众参与到网络舆论场的竞争中。互联网赋予了网民进行跨时空互动的能力,这意味着在新技术条件下,网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客体,也是主体。要大力弘扬正能量,获得网民的支持与信任,鼓励网民主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抗互联网中的敌对言论,适应新技术、利用新技术,自我发展、自我壮大,增强主流价值观在互联网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