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

1.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使采访更加深入。

2.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的时刻提出精彩的问题。

3.资料准备能够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

4.资料准备还能帮助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

1.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采访对象的简介。

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

采访对象的特点。

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 

2.了解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材料。

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材料:是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过去时的材料。

作用:能帮助读者了解所报道事实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可以增添新闻的活力和厚度。

3.了解一些与新闻事实(事件)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资料准备的渠道

1.查阅相关资料

2.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

3.进行预采访

4.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

四、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

西方学者和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访前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与分类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

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人口特征的角度

个性差异的角度

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

个人的人生经历的角度

对具体的采访所持的不同立场

启示:记者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采访计划,从而确保采访获得成功。

2.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启示:一方面,记者应当在采访前作更多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问后,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倾听上。

3.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启示:记者在采访中要巧妙地、千方百计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使之合乎记者的采访目的。

(二)采访对象的分类

1.当事人:当事人通常就是新闻事实(事件)的主体,他(们)不但亲历了新闻事实(事件),而且对新闻事实(事件)有着较为深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知情人:知情人通常都不是新闻事件中的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了新闻事件的策划。

3.目击者:目击者是那些亲眼目睹新闻事实(事件)发生的人。

4.有关人士:记者采访有关人士的目的,一方面是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于他们的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侧重于感性、理性。内向、外向

  1.理性外向型:有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且善于与人交流。

对策:记者的提问应简洁明确,不宜过多、过于频繁。

2.感性外向型:很健谈,不会刻意隐瞒什么信息,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思维也比较活跃,容易谈一些与采访无关的话题。

对策:设法保护对方谈话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努力控制谈话的主题。

3.理性内向型:较为“内秀”,对问题的思考也很深入,但不善于与人交流,也不容易把自己的所想流畅地表达出来。

对策:提出精彩的问题,并努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感性内向型: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但不善与人交流,通常比较自闭。

对策:注意调节采访的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一个好心情;同时又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分析导致采访对象紧张、不说话的原因

采访原因、性格原因

■如何缓解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

采访对象想谈什么就让他谈,记者随声附合就行。

记者主动说话,但不要迫不及待提问。

(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1.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要保持清醒,在清楚了解对方的动机后,客观评价了解到的信息;注意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保证新闻的公正性。

2.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采取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采访中,通过高质量的问题,了解事件的真相。

3.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充分理解这类采访对象的心态,使他们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过预约直接去找采访对象。

4.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一方面巧妙地躲避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的真相公布于众;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加强自我保护。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采访计划的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包括表明采访的意图,确定的采访对象以及对前期采访准备的简要回顾;

第二部分是计划的主体,包括设定采访的大体顺序和活动安排,采访的手段和方法,要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

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

1.正确确立采访意图

采访意图要符合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

采访意图要与受众的兴趣一致。

采访意图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相一致。

采访意图要与客观事实本身相一致。

2.确立采访意图与主题先行的区别

采访意图——采访的方向和对采访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预设,有待采访过程去实现或证实。

主题先行——记者在采访之前就确立了自己的采访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他只搜集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而不及其余。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

1.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

确定采访地点、确定采访时间、确定自己的形象、确定采访的次数、确定采访的方式

2.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

访谈 开座谈会 现场观察 电话采访 网络采访 隐性采访 蹲点 民意测验

3.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

明确采访的主要内容. 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确定提问的形式.确定提问的顺序.确定提问的态度

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

(采访计划案例31--34)

采访计划大纲:采访地点 方式 对象 背景 主题 内容 提问 问卷设置

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

(一)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1. 影响采访环境的因素

采访对象的身份  采访的内容

2.努力营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和时间,注意营造比较融洽的采访氛围

(二)创造合适的语境

记者应事先对采访对象的爱好有所了解,在采访中尽量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使采访对象兴奋起来。

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面对拒绝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强硬态度倒可能使记者获得采访的机会。

硬碰硬  激将法

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

“侧面迂回”采访,是指先从采访对象的周围或侧面了解其人或其事的情况,然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进行深入细致的交谈。

1.迂回战术的适用情况

采访对象一时抽不出时间接待记者的采访,而报道任务又不能拖延,编辑部要限期交稿。

采访对象不愿谈甚至拒绝接受采访。

已经无法找到当事人或被报道对象已经逝世。

2.迂回战术的好处

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能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甚至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还要精彩。

3.两种记者常用的迂回战术

记者通常去采访20至30位采访对象身边的亲人和挚友。

记者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

4.采用迂回战术注意的问题

采访中采访对象的选择。

得来的材料,要多方认真核实,不可轻信。

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并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几天后自己还将登门拜访。

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

有时公开的记者身份反而会使他们得不到采访机会,而转化一下角色身分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稿件的配合:稿件的配合是指根据稿件内容和实际需要,增发各种新材料,对原有稿件中的内容进行论证、补充和解释。配合稿件的目的在于: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加易读性。稿件的配合,有以下几种基本方式:配评论、加按语、配资料。

判断题 校对人员应具备的三个意识1.责任意识。首先校报是党刊,是校园文化构成的一部分,其次校报是学校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有很多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在关注校报的发展。所以首先要对校报的读者负责。更重要的是要对记者团负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个错误没什么,接二连三的错误会让我们在鹿园渐行渐远。2.质量意识,即精品意识。无论在采稿,版面设计,还是校对,都要把质量当成校报发展的生命线。肚子里有货,才敢大声说话,大胆做事,不出事,做好事。3.竞争意识。我们也存在竞争。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和我们自己去竞争,和现在的自己,也和前辈们的成绩。其次,和全国其他高校的校报竞争,用来交流的我们彼此的校报不是为了证明彼此的存在,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校报去对待别人的校报,取其善者食之,其不善者避之。如果我们不用心去看别人的报纸,那你就会觉得我们的世界和风景就是眼前的这些,而且只有这些。

判断题 报纸编辑工作指报纸编辑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报纸编辑工作的业务范围包括组稿、改稿和画版三部分。2319

判断题 媒体机构本身没有建立严格的虚假失实新闻惩治机制就等于变相纵容虚假失实新闻。

判断题 通讯主题要求深刻,是指挖掘出事实的意义

判断题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1、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2、(领导)新闻事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3、(工作路线)新闻事业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4、(格局)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5、(所有制)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全民所有。6、(运行方式)新闻事业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在宣传报道上严格按照党性原则运行。经营上,各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判断题 蹲点调查是我国记者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采访方法,属于社会学实证调查的一种。试论述蹲点调查的重要意义。234蹲点调查,是记者采访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是记者提高采访水平和稿件质量的一门必修课和基本功。蹲点调查,对于落实十七大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1)蹲点调查是新形势客观要求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的发展正处与“黄金期’;另一方面,我国又处于矛盾“凸现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特别是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和解决这些工作和问题,首先要对这些新情况有全面真实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这就需要记者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入第一线蹲点调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2)蹲点调查是把握全局、推动工作、实现科学决策的迫切需要记者采访和决策过程,一个是总结经验与推广典型,一个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记者通过蹲点调查,不仅可以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出好的典型,住进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帮助企业、农村和基层单位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办些实事,并且通过解决个别问题,解剖一个单位,找出解决个别问题的工作方法和路子,同时,蹲点调查的过程,也是了解基层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创造性地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和完善决策的过程。这样,既有助于推动工作和实现科学决策,又避免了主观主义,可以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3)蹲点调查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党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于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从工作实践上讲,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是要迈开双脚下基局,深入实际搞调查,置身于群众之中,倾听群众的呼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新的形动、新的环境下,确有一部分基者存在脱离群众和疏远群众的现象。另一方面,从一定意义而言,能否克服、解决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困难与问题,取决于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的创造和经验。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查,与群众同吃、同住,与他们交朋友,看看大多数群众的生活和情绪,听听大多数群众的呼声和意见,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总结群众的创造,有助于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有助于广大记者观点的增强和思想感情的升华。

判断题 报道的定位包括哪些内容?媒介定位,在编辑学范畴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媒介的服务对象是谁,二是媒介为这些服务对象做什么,即媒介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1)媒介的受众定位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是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作出决策。媒介的受众定位,实际是要发现那些信息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为某种媒介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的受众群体,以便针对这种需求进行产品决策。(2)媒介的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指确定媒介所要担负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用,是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功能定位是媒介实现传播效益一一包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一的指向和规定。媒介的功能定位要以受众需求和媒介主办者的主观愿望为基础。(3)媒介的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的关系媒介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如图2-2所示。受众定位——受众需求分析和媒介主办者意愿——功能定位——媒介产品设计、生产图2-2媒介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关系图①功能定位是在受众定位的基础上,考察受众的信息需求,结合媒介主办者对媒介的角色期待而确定的,它最终是受众的客观需求与媒介主办者的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②媒介的受众定位则需要借助于媒介的功能定位才能对媒介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最终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受众定位只是决定了媒介为谁而办,功能定位才能决定媒介给收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