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4、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5、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这是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
6、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7、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凸透镜是发散透镜。
判断题 人本主义透视融合媒介融合媒体新闻生产没有背离传统新闻生产人本主义中对于人的重视,相反融合媒体语境下形成的一种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无界限竞争,使得最能迎合受众口味的媒体能够吸引受众、占领市场,于是乎所有媒体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巴结、逢迎和取悦受众。这使得人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已经被无限放大,甚至可能被严重扭曲,只要是受众需要的就是正确的,就应该得到满足,于是受众的欲求得到无限制的追捧,整个融合媒体环境弥漫着低俗、血腥、情色,变得乌烟瘴气。一、沦为平台或中介的融合媒体人本主义视野下的融合媒体不仅仅在新闻生产中重视人,而且将更广大范围的人放置到了新闻生产、互动、传播角色上来,“原本的受众”成为新闻生产、互动与传播的主力军。而媒介则开始渐渐地沦为“原本的受众”信息交互的平台与信息传递的中介。“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昨天,一切都围绕着党派;今天,一切都围绕着媒介,并局限于媒介的空间。”“然而,这种‘媒介化’(Media-tization)的政治至多是这样一种情形:新闻业能够成为市民社会的代言人,能够挑战政治自大和政治欺诈,但是,在民众对政党忠诚度降低,给媒介扩张提供了新的空间之际,媒介机构并没有因此而对公众更负责任。”当下,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是由“原本的受众”引发,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是由他们热烈互动而将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越来越多的新闻是由他们的添砖加瓦而形成的完整故事,更有越来越多的新闻是因为他们的复制、转发而变得众人皆知。对于自媒体时代民众自发的新闻生产热潮,融合媒体几乎敞开双臂表示热烈欢迎,甚至退出了自己的领地和放弃了作为媒体应尽的职责。难怪新闻学界对新闻业界的批评不绝于耳:“新闻是新闻工作者使用各种方法的结果。”“新闻是经新闻记者加工的。”“我们没有说新闻记者伪造(fake)新闻,我们说新闻记者制造(make)新闻。”我们“既非贬低新闻.亦非指控它为虚伪,而是要提醒大家:就像所有的公共文献一样,新闻是被建构了的现实,拥有它自己内在的有效性”。®负责的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应该坚决地向虚构新闻、伪造新闻说“不”。新闻是一项公共事业,不是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新闻是一种文化形式,是被结构了的、制造公共意义的一种或者一系列类型(genre)”。“新闻还是一件物质产品,它是如何生产、如何分配以及如何为受众所用,应该从政治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向度去理解。”经济学家哈耶克将信息作为“知识”一般化阐释,认为知识可以给掌握它的人带来收入,进而成为一种资产。资产的收人是租金,信息这种资产给掌握它的人带来收人,就是“信息租值”,这跟拥有房子的人能通过房子获得租金收入是一样的或者说像掌握了买家与卖家信息的房产中介,因为他们掌握着信息.就从每一笔房产交易中收取佣金。媒介企业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各大通讯社通过向客户提供需要的信息收取相应的费用。《纽约时报》数十年来积累的数据库.因为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也可以从中获利。许多中外学术数据库,它们本身并不生产知识.但它们却能通过保存和积累这些知识发财。因此,对媒体而言,不是一定要做新闻的生产者才能获取经济利益,只要成为“原本的受众”信息交互的平台与信息传递的中介,就可以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本,从而可以在“信息寻租”中获利。这种现象在传统媒体时期很少出现,但是在融合媒体时期却并不鲜见。如,网络视频媒体鼓励受众自己拍摄视频、发布信息,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社会交往、情感释放、彰显个性的需求,实现了个人监督权、讨论权、表达权等,另一方面满足了网络视频媒体获取廉价信息资源、扩大信息资本、谋取商业利益的需要。这种不加限制的鼓励和宽松的把关标准,导致各种低级媚俗、粗制滥造的视频涌向网络,各种“炫富门”“低俗姐”频频出现,甚至一些低级情色炒作也借此机会粉墨登场。2006年,一个叫“雅阁女”的女网民数次在网上发布自己的视频录像,宣扬“崇富”思想,扬言“月薪低于3000元都是下等人”,一时引来上千万网民的口诛笔伐。2011年,一则半裸体视频在网上蹿红,发展成“浴室征婚门”,干露露母女从此言语粗俗、丑态百出地登上媒体舞台,甚至在一场恶骂中导致江苏一家电视频道被广电总局勒令关门整顿了两个月。显然,当下主动沦为受众平台和中介的融合媒体不在少数,即便是那些以自产新闻内容为主打的融合媒体,也不能忽视受众在新闻生产、信息互动与主动上传中的作用。但是,主动出让大众传播的权利和平台,沦为二流的垃圾信息的展示平台和庸俗内容的传播中介的媒体,是否具有免责权?是否不必为不负责任的受众发布的各种违法、违规、违背伦理道德的信息承担责任?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大众传播媒介应该与文化、教育、卫生等单位一样,属于公益事业和公共产业。它应该成为服务大众的社会公器,而不应该损害社会和危害社会,更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牟利工具。二、置身旋涡的融合媒体今天的融合媒体置身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信息飞速增长,娱乐信息急速攀升,广告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媒介以内容竞争受众市场,这就是一场彼此间信息与信息、内容与内容的比拼。什么样的信息更能取悦受众,媒介就呈现什么样的信息。于是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追逐最大的经济利益,大肆炒作明星绯闻、渲染色情暴力、注重感官刺激、迎合猎奇心理,就成了融合媒体低俗化的显著表现。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一些媒体正在失去方向,失去重心,一步步地走向坠落,媒体正在演变、蜕化为美体、迷体、妹体、媚体和霉体。对于融合媒体而言,低俗化是一个可怕的“旋涡”,如果低俗是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和选择.那么背离受众的需求就将无法继续生存;如果屈从于少数受众的需求,那就将在这个旋涡中越陷越深,最终也难逃覆没的命运。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在《受众分析》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受众对诸如娱乐消遣、间接感受刺激和浪漫故事的需求,要高于对教育、宗教等内容的需求。”而且,受众确实在信息选择中更倾向于暴力、色情、恐怖等低俗内容。至于原因,受众这种选择的心理机制目前尚未得到完善的解释,但不少学者已经从“猎奇心理”“弗洛伊德本我论”“最省力原则”等几种理论视角进行探讨。还有学者从潜抑制(LowLatentInhibition)角度提出观点,认为现代人的大脑中依然保留着数千年前原始生存环境所需的“暴力倾向”“冒险倾向”“对失去的恐惧”。因此,“恰恰是暴力、性、恐怖等‘庸俗’内容.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因为其中包含的‘生存’‘危险’‘繁衍后代’这些原始信息能够轻而易举地越过潜抑制,引起人的注意”®。尤其是在环境信息过量的情况下,面对大量信息,无所适从的受众更容易被与这些古老任务(生存、危险、繁衍后代)相关的信息所吸引。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越是发达,提供的信息越是丰富多彩.受众越是无从选择,也就越容易被低俗内容所吸引。也许正是在这种人本主义的前提下,媒体界掀起了一股低俗媚俗之风,各种“艳照”事件频出,各处凶杀暴力之声不绝于耳,“木子美”“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一个接一个地冲击受众的审美底线。“一些传媒以性和色相为看点,狂打擦边球,报道内容常与女明星的三围相关,新闻用图火辣暴露,用字含蓄暧昧。这些带4色’的新闻,有的以批评的腔调出场,借批评的名义行炒作之实;有的干脆毫不遮掩.图文并茂十分火辣。”®其主要的原因是过分追求形而下的“快感”,而忽视了形而上的“美感”,导致媒介“人文内涵”缺乏。在当下的媒介内容中,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强化和突出的是它的感官刺激功能和游戏功能。相对于不少横下心来“跳火坑”的媒体而言,融合媒体的低俗之路走得还算遮遮掩掩,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主打严肃,适度低俗;图片低俗,文字严谨;标题低俗,内容正派。但即便如此,这也有违媒体良知与社会责任。融合媒体对于人本主义的关注不应该走向极端和扭曲,而应该致力于提升媒介生产内容的品质和品位.做到不肤浅、不流俗、有深度、有魅力.或者说要通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但不平庸。融合媒介不计后果地、肆意地刺激受众欲求,无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非理性欲求,可能导致受众为了寻求感官的强烈刺激,深陷各种暴力、色情、八卦、无聊、庸俗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而迷失自我、不能自拔。这是媒体对受众极不负责的行为,严重背离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作为融合媒体的受众.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媒介对个人的新闻功能、教育功因所望尘莫及”。他还认为,迷米是人类文化的原始汤,只要“原始汤一分子具备能够进行自身复制的条件.复制基因就开始繁盛了起来”。所以,迷米也是文化信息传承的单位.其文化传承的过程同生物演化的过程也都遵循着某种进化的基本原理:复制—变异—天择。®举例而言,人类大脑中的某个观念(迷米).经由模仿或学习“复制”到不同人的大脑中;而经过复制的观念并不会与原来观念完全相同,因此产生“变异”;这些相似又有所不同的观念,则在散布时互相竞争,因此出现类似“天择”的现象。这个循环重复许多次之后,存活的复本族群会逐渐获得新的性质,那些性质让它们更能在制造复本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道金斯说:“我们死后可能留给后代的东西有两种:基因和迷米。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存在的,我们与生俱来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基因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但是,基因在人与人之间复制,结果并不完美。因为“每过一代,你传给后代的基因都要减少一半。这样下去不消多久,它们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直至达到无足轻重的地步”。然而,“如果你有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一个水花塞,写了一首诗,所有这些都能完整无损地流传下去”。苏格拉底、达•芬奇、哥白尼、马可尼等人的基因复合体可能已经消失无踪,但他们的迷米复合体却依然盛行于世、完好无损、历久弥坚。因此,在文化传播和新闻传播中,迷米可能具有更精确的复制能力,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迷米的复制过程没有操控者,却能从混沌中创造式样。“迷米的复制没有预见能力。它们都是无意识的、盲目地复制基因。它们进行自身复制.这个事实再加上其他一些条件意味着不管愿意不愿意,他们都将趋向于某些特性的进化过程”®,但这些特性在本质上又都是自私的。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生产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类似于迷米复制演化的过程,它在混沌中产生,在模糊中发展,在没有什么东西操纵和控制的情况下,可能也是在自私本能的作用下,无意识地、盲目地创造着丰富多彩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样式,并一步步地走向不可预知的未来。但是,这个结论同大多数演化论者的假定相抵触.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文化的终极功能是为基因服务,协助基因存活。如果迷米真正具有精确复制的能力,那么迷米就会像基因一样,为自己竞争精确复制的机会,自私的迷米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进行疯狂复制和传播,从而导致文化传播包括媒介融合失去控制,朝向不利于散播文化基因的方向发展,使得异态文化和异型传播大行其道。基因是人本主义的物质单元和精神内核,而迷米只是它的仆人和外衣。人类的行为是听从基因的呼唤,还是听凭迷米的操纵,这还没有得到科学家的实验证明。我们认为,即使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可能会在自私迷米的推动下朝向不利于散播文化基因、坚守媒介正义的方向发展,以基因为依归的“天择”迟早会将迷失方向的迷米性文化和迷米性媒介拉回正道,就像主人总能有效地控制着不太听话的狗一样。根据这个观点,说到底,迷米就是基因的奴隶。如果说迷米是匹野马.那么基因是个骑士。无论迷米怎样狂奔撒野,驾驭迷米的缰绳仍然紧紧抓在基因的手中。毕竟产生迷米的脑子是人类的基因建造的,能协助文化基因扩散的脑子才是聪明的脑子。文化的DNA序列是人类文化的真谛,反映人类文化演变的规律。世界文化传播史上发生的一切变化,都与文化基因的序列特征息息相关。国学大师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写道:“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4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r®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古史典籍、图片资料可谓卷帙浩繁,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基因的强大生命力,也说明文化迷米并没有听任自私本能的任意驱使,失去发展方向感和责任感。同样,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生产的核心也必将是以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为发展导向,不断发展和创新传播科技、媒介形态和表现形式,而不会一味迎合迷米的自私本能,相反,它们只会唯文化基因的马首是瞻。
判断题 受众的特点(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1、广泛性。这是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受众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悬殊,贫富的差距,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3、隐蔽性。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新闻媒介执行的是宽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分散的受众成员很难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媒体也很难确知具体的受众的特征。受众新特点(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求知欲更强,敏感度更高,眼界更开阔。(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决策权相应分散,政府、企业、家族成了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拥有各自的决策权,也就产生了对相应的决策参考信息的需求,受众对于决策富有参考价值的硬新闻和解释性、指导性信息需求转旺。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社会结构从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一方面旧有社会群体内部裂变产生新的阶层,另一方面,在混合体制下又产生许多新兴得阶层: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主等。媒介要及时、充分满足多元群体的多样化要求,实现自身的分流发展,从笼统追求“共赏”走向细致地满足“分赏”,在不同层次上满足受众多元信息要求。
判断题 新闻是近期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判断题 评论者主观上应出于诚意,是诚实的(相信自己正确)。评论意见是评论者在态度庄重、立场公正的情况下作出的结论,并非出于偏袒、讽刺和嘲弄。
判断题 “蒙太奇”:法文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指影视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影视蒙太奇手法是以场景和细节的连接铺陈事实,其特点是可以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承与组合上突破一般规律,摒弃枝节性的情节,跳跃着展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引入事件性的新闻报道中的蒙太奇手法,即用跳跃的文字,超越常规性的时间与空间顺序进行事实的转承,跳跃着表述新闻,形成节奏美。
判断题 严复的近代报刊活动: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经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历时20年。他的报刊活动可以以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公车上书”之前投稿《直报》甲午海战败后,作为中国海军成员的严复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函》、《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2)“公车上书”之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北洋学堂总办王修植等人,在天津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顶住压力,在堤骑四出的恐怖环境中大胆地揭露事件真相,向读者报道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殉难的过程,留下了珍贵史料。之后十年间,严复潜心于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国闻报》的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以通外情为要务”。在同时出版的旬刊《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了他翻译的《斯宾塞尔劝学篇》和赫青黎《天演论》,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判断题 新闻背景(或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