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判断题 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事实不准确和不真实,或将带有偏见的解释编入新闻报道之中。以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就其性质来说,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是指在采写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失实多半是由于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的;有的采访不深入,以讹传讹,造成失实;也有编辑把关不慎,核对不严造成的。故意性失实是指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
判断题 校对的总体目标即报纸无编校质量差错。这个总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子目标:无“编错”和无“校错”。
判断题 《洛神赋》的作者曹奎是建安时期成就卓越的作家
判断题 校对常用技巧现代出版物文字出错规律:1.形似字容易混淆。2.音同字容易混淆。3.义近字容易混淆。4.错分致误。录排时由于视觉失误造成“错分”,一个字录排成两个字,如将“腋”错分作月夜,将“好”错分作女子,将“硒”错分作石西。5.错合致误。同上理,将两个独体字错合成一个合体字。6.义连致误。一个汉字作为语素,可以同多个字分别组成不同的词。例如,“文”同“字”组成“文字”,同“化”组成“文化”,同“明”组成“文明”。心里想写“文字”,往往会下意识地错写作“文化”或“文明”。7.互倒致误。两个字组成词,两字互倒就成了别的词,例如人家―家人,感情―情感,办法―法办,爱人―人爱,校对―对校,书写―写书,统一―一统等等,书写和录排,都容易发生互倒致误。8.草字误判。作者写作,如果字迹潦草,录排容易误判致误。例如,“千斤鼎”误判作“4斤鼎”,“乃”误判作“13”,“设”误判作“没”,“析”误判作“折”等等。9.错用简化字。有三种错误:错用已经废止的“二简”字,错误类推简化,自造简化字。10.繁体字。11.专用名词错用同音字。专用名词,包括人名、地名、专业术语等,用字是规定性的,“图们江”的“们”,“扬州”的“扬”,“株洲”的“洲”,“黄连”的“连”,“拓扑”的“扑”,“棉铃虫”的“铃”。写成门、杨、州、莲、朴、蛉就错了。
判断题 社会观察通讯的写作要求如下所述:(1)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持正义的精神社会观察通讯在选题上的最大特点,一是要直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舆论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这就有可能触动社会的某些敏感区。二是要直面社会的不公平,甚至社会的丑恶与黑暗面,这就可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采写这类通讯对记者的良心与勇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所传播的每一条新闻都是“对社会的一种表达”。在社会观察通讯中记者应该表达的是追求社会正义、除恶祛邪、维护大众利益的职业精神。研究那些优秀的、有影响力的社会观察通讯的采写过程,都会发现在每篇通讯的背后都有记者的一颗追求正义的心。(2)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掌握第一手材料①社会观察通讯的好题材只能在社会生活的深处发现。没有沉到社会基层、沉到各种社会群体中去的努力,很难抓住那些鲜活的社会变化。②社会观察通讯调查性报道,特别是批评与揭露型的报道,更需要掌握详实的第一手材料。重证据,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③要反复核实事实,要注意对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悉心梳理、如实反映。(3)微观和宏观结合的纪实手法社会观察通讯的主要写作手法是纪实手法。纪实是一种运用人物、情节、现场、对话、数字等各种资料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社会观察通讯因题材的特殊性,必须兼顾微观纪实和宏观纪实的两个方面。①这类通讯所选的“点”是“面”的代表,即微观事实是宏观事实的代表,必须着力去表现,才能以“点”带“面”。②社会观察通讯的目的既然要表现社会生活的“面”,宏观的纪实材料——综合性的背景介绍,概括性的全景材料和各种统计数字是不可缺少的。(4)避免走入的几个误区①媚俗、盲目追求“卖点”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是复杂的,有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一面,也有丑恶与黑暗的一面。在社会观察通讯的写作中要注意坚持与维护新闻报道的品位,不能一味迎合读者寻求刺激、猎奇的需求,将渲染凶杀、色情、暴力、吸毒、性病、同性恋、婚外恋、走私、政治经济丑闻、离奇故事作为追求媒体“发行量”或“收听、收视率”的诱饵,而不顾社会效果。一些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报纸尤其要防止这种倾向,否则‘已将从整体上败坏社会观察通讯。②注意保护隐私权社会观察通讯在进行调查性报道中,在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报道中都会涉及具体人、具体事。由于从社会角度进行观察与剖析,容易触及一些敏感问题或个人隐私,这时要掌握好“度”。另外,在运用隐蔽式采访时,也要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里也有一个保护隐私权的问题。③严防道听途说和虚假报道社会观察通讯取材面广,采访的难度大,需要记者投入相当的精力。而报道的社会现象经常是老百姓的热门话题,社会上往往会有很多相关的传闻。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记者在“抢时效”的压力下投机取巧,或者以道听途说代替采访,或者从见诸报端的第二手、第三手文字材料中获取素材,更有甚者,剪刀加根糊,把别人的报道抄抄拼拼就成了“社会大特写”。④防止片面、偏激,以免造成负效应a.社会观察通讯不等十揭丑通讯,许多新的、所谓“中性的”——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或者令人鼓舞的社会现象、社会变化,也应列入选题之内,否则,社会观察通讯便有沦为“扒粪新闻”的危险。b.采写批评、揭露性的社会观察通讯,记者接触到的大多是负面情况,听到的往往是沉重的呼声。置身现场,记者容易受到感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钻进去,又跳出来,以一个新闻记者应有的审慎的态度,冷静、客观地对事物进行分析,行文中就很难把握分寸。反映民情是可以的,但是,一味宣泄,甚至渲染、煽情,就会适得其反,对社会、对弱者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对此,也不可掉以轻心。⑤刹住超长风社会观察通讯一般篇幅比较长,但这并不意味着越长越好。如何掌握这类报道的篇幅,如何组织好报道的结构,如何简练地写作,已经成为这类报道的新追求。总而言之,社会观察通讯的采写对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类通讯容易成为“卖点”。但记者不能受“卖点”的诱惑,而应当以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己任,严肃地对待它的采访与写作;同时社会观察通讯应当成为研究社会问题的参考书,采写这类通讯的记者要向思考型、研究型记者的方向努力,学会为社会把脉,学会透视深层的问题,给受众以理性的启迪。
判断题 一个组织在社会公众心目中良好形象的树立,只有通过信息传播工作。
判断题 通讯对选材的要求比较高,其特点如下:(1)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选材的典型性的直接含义,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有特别之处;二是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典型事实小一定都是大的事实,有时,很小的事实也具有典型性,也会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在采集通讯素材的过程中,很多人遇到的难点是典型事例的“稀缺”。有时事例不少,但都不突出,缺乏特色;有时事实很特别但又缺乏普遍性;或者事实精彩但又与主题无关。当然,事实材料是否典型还受主题的制约,在某些主题评价标准的衡量下毫无意义的事实,在另一种评价标准的衡量下却价值倍增。(2)要围绕主题选材在确立通讯主题之后,记者就围绕着主题,寻找能够表现主题的事实材料。因此,选择通讯素材,说到底是一种思维的结果,是记者用新闻价值标准过滤事实材料的结果。通讯对素材提出这个要求表面上是个约定俗成的写作要求,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通讯要适应读者阅读时的思维状态。因为人的思维的一大弱点就是怕乱。如果通讯中的典型事例东一个西一个,使人的注意力在内视屏幕上大跨度地多次移动,造成注意力振荡,导致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读者看不明白,只好放弃阅读。一些初学者所写的通讯常常出现“两个黄鹏鸣翠柳——不知所云”和“一行白鹭上青天——越飞离题越远”的情况,正是因为所选材料与主题结合不紧或发生矛盾所致。(3)选材忌重复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例如写一个以吃苦耐劳著称的先进人物,大可不必连续几个事例都写大致相同内容、相同情节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