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透视融合媒介
融合媒体新闻生产没有背离传统新闻生产人本主义中对于人的重视,相反融合媒体语境下形成的一种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无界限竞争,使得最能迎合受众口味的媒体能够吸引受众、占领市场,于是乎所有媒体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巴结、逢迎和取悦受众。这使得人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已经被无限放大,甚至可能被严重扭曲,只要是受众需要的就是正确的,就应该得到满足,于是受众的欲求得到无限制的追捧,整个融合媒体环境弥漫着低俗、血腥、情色,变得乌烟瘴气。
一、沦为平台或中介的融合媒体
人本主义视野下的融合媒体不仅仅在新闻生产中重视人,而且将更广大范围的人放置到了新闻生产、互动、传播角色上来,“原本的受众”成为新闻生产、互动与传播的主力军。而媒介则开始渐渐地沦为“原本的受众”信息交互的平台与信息传递的中介。“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昨天,一切都围绕着党派;今天,一切都围绕着媒介,并局限于媒介的空间。”“然而,这种‘媒介化’(Media- tization)的政治至多是这样一种情形:新闻业能够成为市民社会的代言人,能够 挑战政治自大和政治欺诈,但是,在民众对政党忠诚度降低,给媒介扩张提供了 新的空间之际,媒介机构并没有因此而对公众更负责任。”
当下,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是由“原本的受众”引发,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是由他们热烈互动而将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越来越多的新闻是由他们的添砖加瓦而形成的完整故事,更有越来越多的新闻是因为他们的复制、转发而变得众人皆知。对于自媒体时代民众自发的新闻生产热潮,融合媒体几乎敞开双臂表 示热烈欢迎,甚至退出了自己的领地和放弃了作为媒体应尽的职责。难怪新闻 学界对新闻业界的批评不绝于耳:“新闻是新闻工作者使用各种方法的结果。” “新闻是经新闻记者加工的。” “我们没有说新闻记者伪造(fake)新闻,我们说新 闻记者制造(make)新闻。”我们“既非贬低新闻.亦非指控它为虚伪,而是要提醒 大家:就像所有的公共文献一样,新闻是被建构了的现实,拥有它自己内在的有 效性”。®负责的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应该坚决地向虚构新闻、伪造新闻说 “不”。新闻是一项公共事业,不是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新闻是一种文化形式, 是被结构了的、制造公共意义的一种或者一系列类型(genre)”。“新闻还是一件 物质产品,它是如何生产、如何分配以及如何为受众所用,应该从政治经济的、社 会的和文化的向度去理解。”
经济学家哈耶克将信息作为“知识”一般化阐释,认为知识可以给掌握它的人带来收入,进而成为一种资产。资产的收人是租金,信息这种资产给掌握它的人带来收人,就是“信息租值”,这跟拥有房子的人能通过房子获得租金收入是一样的或者说像掌握了买家与卖家信息的房产中介,因为他们掌握着信息.就从每一笔房产交易中收取佣金。媒介企业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各大通讯社通过向客户提供需要的信息收取相应的费用。《纽约时报》数十年来积累的数据库.因为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也可以从中获利。许多中外学术数据库,它们本身并不生产知识.但它们却能通过保存和积累这些知识发财。因此,对媒体而言,不是一定要做新闻的生产者才能获取经济利益,只要成为“原本的受众” 信息交互的平台与信息传递的中介,就可以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本,从而可以在 “信息寻租”中获利。
这种现象在传统媒体时期很少出现,但是在融合媒体时期却并不鲜见。如,网络视频媒体鼓励受众自己拍摄视频、发布信息,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社会交往、情感释放、彰显个性的需求,实现了个人监督权、讨论权、表达权等,另一方面满足了网络视频媒体获取廉价信息资源、扩大信息资本、谋取商业利益的需要。这种不加限制的鼓励和宽松的把关标准,导致各种低级媚俗、粗制滥造的视频涌向网络,各种“炫富门”“低俗姐”频频出现,甚至一些低级情色炒作也借此机会粉墨 登场。2006年,一个叫“雅阁女”的女网民数次在网上发布自己的视频录像,宣 扬“崇富”思想,扬言“月薪低于3000元都是下等人”,一时引来上千万网民的口 诛笔伐。2011年,一则半裸体视频在网上蹿红,发展成“浴室征婚门”,干露露母 女从此言语粗俗、丑态百出地登上媒体舞台,甚至在一场恶骂中导致江苏一家电 视频道被广电总局勒令关门整顿了两个月。
显然,当下主动沦为受众平台和中介的融合媒体不在少数,即便是那些以自产新闻内容为主打的融合媒体,也不能忽视受众在新闻生产、信息互动与主动上传中的作用。但是,主动出让大众传播的权利和平台,沦为二流的垃圾信息的展示平台和庸俗内容的传播中介的媒体,是否具有免责权?是否不必为不负责任的受众发布的各种违法、违规、违背伦理道德的信息承担责任?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大众传播媒介应该与文化、教育、卫生等单位一样,属于公益事业和公共产业。它应该成为服务大众的社会公器,而不应该损害社会和危害社会,更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牟利工具。
二、置身旋涡的融合媒体
今天的融合媒体置身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信息飞速增长,娱乐信息急速攀升,广告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媒介以内容竞争受众市场,这就是一场彼此间信息与信息、内容与内容的比拼。什么样的信息更能取悦受众,媒介就呈现什么样的信息。于是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追逐最大的经济利益,大肆炒作明星绯闻、渲 染色情暴力、注重感官刺激、迎合猎奇心理,就成了融合媒体低俗化的显著表现。 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一些媒 体正在失去方向,失去重心,一步步地走向坠落,媒体正在演变、蜕化为美体、迷体、 妹体、媚体和霉体。对于融合媒体而言,低俗化是一个可怕的“旋涡”,如果低俗是 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和选择.那么背离受众的需求就将无法继续生存;如果屈从于少 数受众的需求,那就将在这个旋涡中越陷越深,最终也难逃覆没的命运。
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在《受众分析》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受众对诸如娱乐消遣、间接感受刺激和浪漫故事的需求,要高于对教育、宗教等内容的需求。”而且,受众确实在信息选择中更倾向于暴力、色情、恐怖等低俗内容。
至于原因,受众这种选择的心理机制目前尚未得到完善的解释,但不少学者已经 从“猎奇心理”“弗洛伊德本我论”“最省力原则”等几种理论视角进行探讨。还有 学者从潜抑制(Low Latent Inhibition)角度提出观点,认为现代人的大脑中依然 保留着数千年前原始生存环境所需的“暴力倾向”“冒险倾向”“对失去的恐惧”。 因此,“恰恰是暴力、性、恐怖等‘庸俗’内容.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因为其中包含的 ‘生存’‘危险’‘繁衍后代’这些原始信息能够轻而易举地越过潜抑制,引起人的 注意”®。尤其是在环境信息过量的情况下,面对大量信息,无所适从的受众更 容易被与这些古老任务(生存、危险、繁衍后代)相关的信息所吸引。从某种意义 上说,媒体越是发达,提供的信息越是丰富多彩.受众越是无从选择,也就越容易 被低俗内容所吸引。
也许正是在这种人本主义的前提下,媒体界掀起了一股低俗媚俗之风,各种 “艳照”事件频出,各处凶杀暴力之声不绝于耳,“木子美”“芙蓉姐姐”“凤姐”“小 月月”一个接一个地冲击受众的审美底线。“一些传媒以性和色相为看点,狂打 擦边球,报道内容常与女明星的三围相关,新闻用图火辣暴露,用字含蓄暧昧。 这些带4色’的新闻,有的以批评的腔调出场,借批评的名义行炒作之实;有的干 脆毫不遮掩.图文并茂十分火辣。” ®其主要的原因是过分追求形而下的“快感”, 而忽视了形而上的“美感”,导致媒介“人文内涵”缺乏。在当下的媒介内容中,文 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强化和突出的是它的感 官刺激功能和游戏功能。相对于不少横下心来“跳火坑”的媒体而言,融合媒体 的低俗之路走得还算遮遮掩掩,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主打严肃,适度低俗;图片 低俗,文字严谨;标题低俗,内容正派。但即便如此,这也有违媒体良知与社会 责任。
融合媒体对于人本主义的关注不应该走向极端和扭曲,而应该致力于提升 媒介生产内容的品质和品位.做到不肤浅、不流俗、有深度、有魅力.或者说要通 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但不平庸。融合媒介不计后果 地、肆意地刺激受众欲求,无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非理性欲求,可能导致受众为了 寻求感官的强烈刺激,深陷各种暴力、色情、八卦、无聊、庸俗信息的汪洋大海之 中,而迷失自我、不能自拔。这是媒体对受众极不负责的行为,严重背离了媒体 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作为融合媒体的受众.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媒介对个人的新闻功能、教育功
因所望尘莫及”。他还认为,迷米是人类文化的原始汤,只要“原始汤一分子具 备能够进行自身复制的条件.复制基因就开始繁盛了起来”。所以,迷米也是文 化信息传承的单位.其文化传承的过程同生物演化的过程也都遵循着某种进化 的基本原理:复制—变异—天择。®举例而言,人类大脑中的某个观念(迷米). 经由模仿或学习“复制”到不同人的大脑中;而经过复制的观念并不会与原来观 念完全相同,因此产生“变异”;这些相似又有所不同的观念,则在散布时互相竞 争,因此出现类似“天择”的现象。这个循环重复许多次之后,存活的复本族群会 逐渐获得新的性质,那些性质让它们更能在制造复本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道金斯说:“我们死后可能留给后代的东西有两种:基因和迷米。我们是作 为基因机器而存在的,我们与生俱来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基因一代一代地传下 去。”但是,基因在人与人之间复制,结果并不完美。因为“每过一代,你传给后代 的基因都要减少一半。这样下去不消多久,它们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直至达 到无足轻重的地步”。然而,“如果你有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一 个水花塞,写了一首诗,所有这些都能完整无损地流传下去”。苏格拉底、达•芬 奇、哥白尼、马可尼等人的基因复合体可能已经消失无踪,但他们的迷米复合体 却依然盛行于世、完好无损、历久弥坚。因此,在文化传播和新闻传播中,迷米可 能具有更精确的复制能力,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迷米的复制过程没有操控者,却能从混沌中创造式样。“迷米的复制没有预见能力。它们都是无意识的、盲目地复制基因。它们进行自身复制.这个事实再 加上其他一些条件意味着不管愿意不愿意,他们都将趋向于某些特性的进化过 程”®,但这些特性在本质上又都是自私的。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生产的过程在 某种意义上也类似于迷米复制演化的过程,它在混沌中产生,在模糊中发展,在 没有什么东西操纵和控制的情况下,可能也是在自私本能的作用下,无意识地、 盲目地创造着丰富多彩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样式,并一步步地走向不可预知的 未来。
但是,这个结论同大多数演化论者的假定相抵触.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文化 的终极功能是为基因服务,协助基因存活。如果迷米真正具有精确复制的能力, 那么迷米就会像基因一样,为自己竞争精确复制的机会,自私的迷米就会释放出 巨大的能量进行疯狂复制和传播,从而导致文化传播包括媒介融合失去控制,朝向不利于散播文化基因的方向发展,使得异态文化和异型传播大行其道。
基因是人本主义的物质单元和精神内核,而迷米只是它的仆人和外衣。人类的行为是听从基因的呼唤,还是听凭迷米的操纵,这还没有得到科学家的实验 证明。我们认为,即使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可能会在自私迷米的推动下朝向不利于散播文化基因、坚守媒介正义的方向发展,以基因为依归的“天择”迟早会将迷失方向的迷米性文化和迷米性媒介拉回正道,就像主人总能有效地控制着不太 听话的狗一样。根据这个观点,说到底,迷米就是基因的奴隶。如果说迷米是匹野马.那么基因是个骑士。无论迷米怎样狂奔撒野,驾驭迷米的缰绳仍然紧紧抓在基因的手中。毕竟产生迷米的脑子是人类的基因建造的,能协助文化基因扩散的脑子才是聪明的脑子。
文化的DNA序列是人类文化的真谛,反映人类文化演变的规律。世界文 化传播史上发生的一切变化,都与文化基因的序列特征息息相关。国学大师冯 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写道:“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 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4周虽旧邦,其命维 新’者也r®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古史典 籍、图片资料可谓卷帙浩繁,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基因的强大生命力,也说明 文化迷米并没有听任自私本能的任意驱使,失去发展方向感和责任感。
同样,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生产的核心也必将是以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为 发展导向,不断发展和创新传播科技、媒介形态和表现形式,而不会一味迎合迷 米的自私本能,相反,它们只会唯文化基因的马首是瞻。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关系: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写作和新闻采访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要学好新闻写作,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即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在学习新闻写作时,强调采访决定写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①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换言之,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不能颠倒。要完成一篇新闻报道,必须经过采访阶段和写作阶段,采访为写作收集事实,写作则是把采访来的事实加以表现。可见,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没有采访,也谈不上新闻写作。②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采访进行得不够深入广泛,那么写作必然面临“先天不足”的困境,而这种“先天不足“用新闻写作本身无法弥补。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2)新闻写作反作用于新闻采访一个记者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反过来可以指导他的采访活动,有助于增强他的采访意识与提高采访能力。因为他熟悉新闻报道的各种体裁,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能够判断哪些素材对新闻写作有用。因此,面对同样一个采访对象,会写的记者胸有成竹,他的提问比不会写的记者更有针对性,整个采访也将更有效率。(3)采访与写作都是记者的基本功,既不能重采访轻写作,也不能重写作轻采访。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两手兼备,而且两手都要硬。
判断题 竞争给中国新闻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有哪些:新闻媒介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展开。竞争的直接目的是争夺受众,最终目的是争夺广告。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成为媒介的成败标志,广告成了媒介的生命线。竞争既在各大媒体之间展开,也在各个媒体内展开。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主要有:(1)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对媒介采取大包大揽政策,人财物、产供销完全由国家掌握着,媒介不过是一个生产单位,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宣传的决策者决定。对受众来说,你生产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当新闻媒介一旦走向市场,受众就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竞争推动了媒介内容的变化,各报台都花样翻新,不断追逐社会热点、受众关注焦点,但总的趋势是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贴近受众。(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为适应新闻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媒介都对内部结构作了大的调整,力图建立起“分工合理、人员精简、反应灵敏”的新机制。大致的变化是:提升经营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有些媒介已实行社长负责制,社长以下,总编辑和总经理双驾马车处于同等地位;试图打破按政府行政部门对口设置部室的老模式,建立条块结合、采编合一、对外反应灵敏的新结构;精简冗员,竞争上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3)扩充硬件,扩大容量从1992年开始,各地增版扩台的势头不可遏制。到目前为止,全国省市以上的日报、晚报都在12~16版。每一个电台、电视台都有两个以上频道。在中等以上城市,有线电视台一般都已拥有12个频道(包括无线电视节目)。兴建办公大楼、办公现代化手段、排版电子化,都已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判断题 新闻记者可以事先不征得许可,进入公众人物的私人建筑进行拍摄采访。17
判断题 海拔高光源强度(大)。
判断题 在形式上,“超级链接”通常是以文本的“加亮”、“下划线”,或带加亮框的形式元素呈现出来,而且,如果我们将鼠标指针放在某个元素上面,鼠标“指针”随即变成了一只“小手”,那么,它肯定就是一个“超级链接”。
判断题 改稿题(共16分,将下列消息压缩在250~270字之间,不需作标题)本报讯中央美术学院的张秉尧同志,从去年8月24日离开北京,只身骑自行车,背着画夹,经天津、河北,来到渤海湾黄河入海口,然后溯河而上,越过八省八十四个市,行程万余里,于今年4月22日登上海拨四千多米的源头。他沿河采风,画了一千多幅速写,写了近二十万字的日记、游记,还拍了几千张珍贵的照片。为什么选择黄河?张秉尧同志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摇篮,我要在黄河流域的土地上寻找艺术的根”。“这次黄河之行,对人生的探索更重于对艺术的探索”。他领略了上下五千年民族的兴衰和忧乐、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使他具体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曾经象一个巨人站立在当时世界的文化峰巅,也增添了他对艺术探求的勇气。张秉尧同志是古往今来第一个登上黄河源头的画家。新近,他登上巴颜喀拉山脉雅拉泽尔山下的玛曲曲果。河尽天低,天色蓝得透明,云彩好像从山后边飘起,泉水如同珍珠一样,从河底涌出,欢乐和痛苦,在这一刹那全部涌上心头。张秉尧同志骑车带着六七十斤重的行李翻山越岭,一路上困难重重,但是沿途各族人民更多的是给他以温暖和激励。在兰州,肖华同志接见他,还赠诗一首,以壮行色:“君有远鸿志,踏车万里行。挥手辞燕山,黄河入画中,莫道尺幅小,却揽山河春。金城一杯酒,送君向昆仑”。张秉尧同志年近五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十年动乱剥夺了他的大好时光。他渴望有朝一日在人生的跑道上作最后的冲刺。他十五岁那年,告别母亲,从山西过河,参加了解放兰州的战役,这次重走当年的路,亲眼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
判断题 135单反相机由(机身)和(镜头)组成。
判断题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1)原因目前认为,导致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他人、高估自己的倾向。泊洛夫将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总结为以下6种:①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它使人们自己更具有优越感。他人比自己更轻信大众媒体使人们感觉比较好。②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身边的一切事物,虽然这些事物可能不可预知。人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媒介的影响,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更坦然地生活在一个媒体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③人们实际上认为自己受到了媒体的影响,但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独立,自我评价更高,更能够控制一切,人们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④认知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误归结于外界环境,而把别人的失误归结于他们自身。因此人们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信息中的意图,而他人无法做到这点。⑤人们的媒体基模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这是一种天真的魔弹论心理,正如前面提到的一直以来人们对媒体的指责一样,这种心理一直存在。⑥人们之所以不承认媒体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是因为他们无法认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无法对之前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回忆。因此在对比自己和他人受到的影响时出现偏差。(2)影响因素①对讯息的评价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人们认为某讯息对自己不利,或者认为受某讯息影响显得自己十分不明智时,他们会不承认讯息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却认为它将对其他人产生影响。②社会距离会影响人们判断媒体对他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中的“他人”除了泛指其他人外,也可以指某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研究发现,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与“人们"的社会距离越远,差异越大,媒体影响的差别也就越大。③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研究发现,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比他人受到更多教育,在某个问题上知识更为丰富,则第三人效果会更容易出现。④个人的群体归属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个人对某个群体认同度较高,且认为大众媒体对该群体怀有偏见时,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⑤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第三人效果虽然也存在,但比个体主义文化中的第三人效果要弱。这是因为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会让人认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不大,不容易出现第二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