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起初只是一个模糊的研究领域,探讨受众为什么会被特定的内容或媒体(广播竞猜节目、肥皂剧、报纸等)吸引,但是当这种取向成为正式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后,尤其是刚提出该理论时,理论建构方面尚不完善,受到了不少批评,这些批评促使使用与满足理论日趋成熟。

第一个批评,该理论缺乏明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比如使用、满足、动机、需求等缺乏明确的界定。而且该理论也被认为是一种同义反复,测量出受众的满足,然后再回过头来预测需求,或者是由需求去预测满足,缺乏对两个因素的独立说明,使得它像“适者生存”一样,成为一个不可证伪的判断。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从不同的维度界定了满足(内容、使用过程、社会),麦奎尔的媒体需求矩阵也对需求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心理根源进行了探讨,期待价值模式对整个使用满足过程进行了清晰的描述。总之,早期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批评,现在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当初那么犀利了。

第二个批评,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受众的主动性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使用与满足理论不再孤立地看待受众的主动性,也将社会环境纳入讨论。修正后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虽然受众的使用动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受众不是被社会结构简单决定的,在把需求与使用联系起来的过程中,他们仍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

第三个批评,针对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认为,受众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并区分自己的需求和满足状态,因此学者主要使用受众的自我报告的方法对各种动机进行分类和归纳。卡茨在1974年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前提假设中将此作为其中之一。这一研究前提受到了行为主义者的质疑,认为它过于主观,缺乏代表性和客观性。但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刚才提到的很多研究采用了抽样调查、实验、因子分析、结构方程的方法,更客观地测量和分析了受众的使用与满足,逐渐克服了早期的问题。

第四个批评,由批判学者们提出,他们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忽略了政治经济学和文化。

比如埃利奥特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把社会权力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排除在外,忽略了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媒体为了统治阶级利益进行的宣传。卡里和克雷林则批评使用与满足理论过于强调传播功利性—结果模式,忽略了文化和象征性符号带来的直接满足。

它并不像批判或文化研究者所要求的那样革命,放弃科学主义、简单的功利主义,甚至功能主义框架,相反,它在实证主义的范式下展开研究。这两种范式之间的对话没有继续下去,如果早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受众深度访谈还存在民族志的倾向,那么现在它正在朝着更精确的量化分析的方向发展。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研究不得不另起炉灶,从意义与文化的角度展开受众的研究。两种研究范式隔岸相对,从不同角度探索受众的媒体使用。

总之,使用与满足理论虽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它仍然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理解传播过程的理论,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的发展,受众的需求将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在当今的中国它还仍有用武之地。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事件通讯事件通讯,顾名思义,它是以重大的或不同寻常的事件为报道内容的通讯类型。事件通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因此,事件通讯主要是报道事件,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与发展过程,往往有头有尾、有情节、有细节。即使篇幅短小,也要把事件说清楚,使读者读后对事件有比较完整清晰的印象。这里,我们介绍一下事件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1、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通讯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叙事文体。叙事,是它的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事件通讯的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是为了说明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不是为叙事而叙事。2、叙事要清晰(1)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明了事件通讯是报道真实的事件。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叙事要清晰,首先是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明了。如果交代得不明白,叙事丢三落四,或是该说清楚的地方,说得含含糊糊,读者看后心里尽是些问号,那么就收不到好的宣传效果了。(2)叙事线索要清晰向读者叙述一个事件,要有一条清晰的叙事线索。由于各个事件各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具体特点,因此先记叙什么,后记叙什么,沿着一条怎样的线索来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在动笔之前必须周密考虑好的。如果叙事线索不清,叙述颠三倒四,人们读了就会迷惑不解。一般说来,一篇事件通讯总要有一条主要的清晰的叙事线索。这样,即使事件错综复杂,曲折多变,但有线索在手,仍会排列有序,衔接有方,使读者一目了然,有个完整的印象。3、叙事要生动首先要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写事件通讯,要注意避免记流水帐,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如果从头到尾总是一个劲儿,就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其次要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事件通讯,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内容丰富多彩。所以要把事件写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事件发生的境地,并像亲眼看到似的,以满足读者的要求。4、在叙事中写好人物不论是记叙大事还是小事,事件通讯一般都要写到人,因为事与人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事带人,即将事件的发展作为主线,用主线串连起与事件相关的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和细节三方面刻画人物,烘托事件,以确保事件通讯见事观人。一要选好人物。要选择与事件有密切关系的,能体现事件思想意义的典型人物来写。二写人物要注意精练。要抓住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富有特征意义的事迹,作简单的描述,不能像写人物通讯那样通过一系列的材料对人物进行精雕细刻。三写人物要生动形象。事件通讯中把一些人物写活了,也就有助于把事件写活了,因此描述要具体形象。

判断题 新闻通讯社是:国家通讯社。

判断题 选择消息源时,只看重消息源的头衔、名气即可。

判断题 报纸版面的编排应遵循哪些原则?并作简要说明。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报纸是否可读、能否在报摊上吸引视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版面。因此,版面设计在现代报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版面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版面和呾节目的编排设计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1)相符原则即编排设计要与服务对象相一致。这里包括拪三层意思。①要与媒体的性质和特点相一致。②要与新闻单元的性质与特点相一致。新闻单元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编排设计也应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要闻和政法新闻以严肃内容居多,这类新闻单元的编排设计应持重一些,不宜花哨。而文娱、体育和社会新闻以轻松内容居多,这类新闻单元的编排设计应洒脱一些,不宜板滞。如果两者相反处理,内容与形式显得不协调,就会妨碍新闻报道的可信性或可读(听、时)性。③要与稿件的价值和特点相一致。稿件价值大的,应强化处理(有重大亊件时,新闻激励人心,编排设计应特别显赫);稿件价值小的,应淡化处理,否则,会对受众产生误导寻作用。同样,反映喜庆内容的稿件,应用热烈奔放的处理方式;反映悲伤内容的稿件,应用素朴沉重的处理方式,这样才容易产生感染力。(2)重点原则即编排设计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报道的组合要点面结合,编排设计要把这个“点”体现出来,突出出来。突出重点,不仅有利于体现报道思想,强化指导性,也有利于加大新闻单元内部的反差,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加深受众的印象。版面空间和节目时间都不是等值的,都有重要程度上的区别,编排设计的手段也有刺激强弱的不同。突出重点,就应把重点稿件安排在版面的重要区间和节目的重要时段,或者运用集纳、大标题、配乐、插播等特殊手段予以强化。(3)有序原则即编排设计要分清条理和层次。有序就是要做到同类相聚,异类相分。具体而言,内容的类别和感情色彩相同的要靠在一起,反之则适当错开。如果不加区别,互相混淆,既不利于增强新闻单元的逻辑性和表现力,也可能造成误解、感情上的冲突甚至政治上的差错。(4)便易原则即编排设计要易于受众阅读或获取信息。受众不仅期望信息多而好,而且要求获取便而易。尤其是在信息日益丰富、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受众更希服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这就要求编排设计尽可能为受众多提供方便。就报纸版面而言,最起码要做到眉目清楚,了然易辨,不要题文异处,头尾不明,造成寻找困难和视觉不畅。栏的长短要适中,文的走向要顺当,让人读来自然,不费目力。看惯横文的读者,看竖文会感视不适,面向这类读者的报纸,应该尽可能减少甚至不用竖文。

判断题 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29日起,《晋缓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新闻界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判断题 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判断题 某记者参加某企业举办的产品发布会,收了该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者不属于新闻伦理的失范行为。()

判断题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