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和编辑技巧在新闻编辑中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新媒体逐渐出现,在信息的传播当中,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和载体。因此,对于传统的新闻行业来说,其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新闻节目质量的好坏,与新闻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较大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能够对新闻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把握,结合新闻报道需求,对新闻事件进行合理编排,确保传播的新闻信息能够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
一、创新意识和编辑技巧在新闻编辑中的重要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新十分重要,是进步的源泉与动力。对于新闻编辑人员来说,其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以及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新闻传播效果,同时也影响着新闻节目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媒体行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出现后,推动了新闻节目的发展,使其具有了直播特点,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对新闻需求日渐增多,为了满足观众需求,提高新闻节目质量,新闻编辑人员应注重新闻内容,经创新,使其日渐丰富,同时,相关人员应积极转变自身的理念,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新闻思维,以此指导自身工作,使新闻编辑处处体现创新[1]。此外,新闻编辑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与质量,通过对媒体技术创新,新闻新鲜度将大幅度提高。因此,新闻编辑实践中应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通过培训、学习与交流,逐步提高编辑能力。但当前,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较差、编辑水平偏低,导致新闻报道内容空泛,形式陈旧,为了提高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吸引力,新闻编辑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及编辑技巧。
二、创新意识在新闻编辑中的应用方法
1、创新新闻呈现方式
对于新闻呈现方式来看,首先,编辑应及时获取到最新、最具价值的新闻内容,确保新闻内容具有较强的观看价值。因此新闻主持人应与现场记者积极沟通和交流,通过对话方式来提高新闻报道时效性。针对能够及时报道的最新信息,避免被其他媒体抢先一步的情况,编辑应及时转换到报道层面,对统一事件进行深度解读,为受众呈现更加独特的剖析视角,吸引更多受众。其次,传统模式下,新闻播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只有不断创新,适应不同的受众才能够持续发展。如《杂志天下》这档新闻节目,作为资讯类脱口秀节目,是对传统新闻播报形式的一种创新。通过娱乐化、互动等形式与观众进行对话,帮助观众了解新闻内容,营造轻松的氛围。最后,还可以借助3D等技术,对演播大厅进行设计,以全新的形态从视觉上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体验。
2、创新新闻思维模式
为了提高新闻创新性,编辑要积极深入到市场,对受众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如针对知识分子,应适当增加民生类新闻的播报,而对于女性受众,应增加娱乐新闻的播报,将新闻内容与社会热点有机整合到一起,能够寻求到更好地突破口。与此同时,基于受众多元需求的考虑,还可以在报道中将民生、娱乐等内容相结合,进行交叉性报道,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2]。在此基础上形成灵活的新闻思维模式,不仅能够赋予新闻编辑更加持久的生命力,还能够培养受众对节目的依赖性,稳固受众群体,从而促进新闻节目更加有吸引力。
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群体是全体社会成员,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扩大电视新闻编辑的社会文化包容性,这是电视节目能够实现不断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电视新闻节目能够提升收视率的有效途径。鉴于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的形势,创新新闻编辑能够有效帮助电视新闻实现创新,尤其是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传媒行业,需要充分发挥其内部人才的创造力,利用奖惩分明的绩效考核制度、提升从业人士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对表现优异的优秀人才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等,不断吸纳更多专业优秀的传媒人士,使之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与无限创意,不断推出具有高质量和创新性的媒介产品,进而帮助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创新新闻制作形态
伴随着我国传媒技术的不断发达,越来越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这也为新闻编辑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编辑新闻的过程当中,从业人员可以巧妙地利用多种多样的传媒手段和媒介,譬如说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邀请社会公众参与话题讨论,增强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交互性等等;还可以通过不断吸收和借鉴业内优秀的选题策划经验,将其与当前电视新闻节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整合,进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3]。与此同时,新闻编辑还需要突破室内的限制,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实践中了解社会大众的真实需求并将其作为创新新闻编辑的基础前提,在立足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运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形态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
三、编辑技巧在新闻编辑中的运用方法
1、合理把握头条新闻
从受众角度讲,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头条新闻,头条新闻是否设计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受众阅读兴趣,所以,在新闻编辑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头条新闻设计,以便吸引受众注意力。在设置头条新闻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反映出国家重点内容,还要能够充分调动受众阅读兴趣。通常情况下,只有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才能成为头条新闻,如在编排新闻的过程中,既有经济类新闻,又有选秀新闻或运动新闻,为吸引受众注意力,就要将经济类新闻放在首位,其原因在于经济类新闻更具新闻价值。这样的布局可以有效调动受众阅读兴趣。
2、做好集中、分类和组合编排
在新闻编辑中,相同的版面中有多个新闻内容,为做好新闻编辑,就要合理安排这些新闻内容,将各个报道集中在一起,有顺序的进行分类与组合,做好相互补充与调整,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新闻编辑整体效果,由此带来的价值也会高于某个新闻内容。首先,在集中编排中,就是将相似题材的新闻整合在一起,这样受众就会在阅读某个新闻以后接着阅读,能够满足受众阅读需求,如在报道某个医疗事件时,可以将与医疗相关的新闻整合起来,全部提供给受众。其次,在分类编排中,就是将各种题材的新闻汇集在一起,但要做到分类明确,脉络清晰。如在某期新闻中,既有社会新闻,又有经济新闻等,那么就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排,如保证社会新闻有两条,经济新闻为四条,这样受众就会充分的了解到本文新闻中都有哪些内容[4]。最后,在组合编排中可以将相同题材的新闻整合在一起,如在报道与端午节相关的新闻时,就可以将相似的新闻整合起来,为受众呈现端午盛宴。
3、确保新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为调动受众阅读兴趣,还要保证新闻内容足够丰富,也就是尽量多为受众编排一些新闻内容,满足受众实际需求。同时在新闻编排的过程中,应多设置一些现场新闻内容,让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在观看实时新闻的感受,但要注意内容充实,即便新闻内容很短,也要尽量为受众呈现完整的新闻内容,不要给受众留下疑惑。在新闻编排的过程中,还要制定合理的新闻内容提要,保证新闻内容合理,突出实效性,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实际需求。
4 结论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新闻的质量与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关系,提高新闻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编辑技巧对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编辑技巧,创新新闻编辑理念,提高自身的编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媒体用户喜欢看到纯文字内容和硬广告
判断题 对某一种行为是否属于正常、是否是疾病的看法是由围绕它的象征体系和环境决定的
判断题 试述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联系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以及对中国报业的贡献:(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3)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爱国主义教育(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2)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3)创造了保障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对维新报刊的评价三个方面:办报思想——梁启超、思想史;业务改进——下面;历史作用;上面。资产阶级改良报刊的特点:他们是政治家办报,重视宣传鼓动,注意宣传效果,改进新闻业务,他们重视政论寓评论与新闻中,注意报纸编排,并开始向外派记者。改良派报刊三个阶段:1、初创1973——1894;2、发展1895——1898;3、后期1898——1907试述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有何特点?在报刊业务上有哪些改进?第二次国人办报(1906——1911)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一)历史背景: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官绅士民自办的报刊纷纷创刊,其数量年年递增。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的发展步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内部的两大党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在海内外创办的党报,两党之间也展开了长期论战。(二)特点:与维新运动时期形成的第一次办报高潮相比,国人办报的第二高潮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报刊不但在数量上超过改良派报刊,而且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二、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集宣传机关、指挥机关、联络机关于一体,是革命派办报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第三、办报地区有所扩大,这一时期的办报的办报活动先由海外转向国内,与由腹地向边疆延伸。第四、读者面大为扩大,由“中等社会”和知识分子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小商贩和部分市民。(三)1、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高潮的主流。代表性刊物有上海《中国女报》、《神州日报》、“竖三民报”、武汉《楚报》、《商务报》、《大江报》。2、立宪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第二次高潮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政论》、《国民公报》3、在第一次国内办报高潮中,清王朝政府主办的官报进一步发展4、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也在这一时期出现。1904奶奶,骆侠挺,中兴通讯社(三)业务改进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大要素。1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角。报道面也相应扩大;新闻报道的体裁上,除消息外,作为新闻新体裁的通讯也开始出现;新闻标题出现大字题和多行提;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对重大突发事件发行号外;新闻摄影图片开始背广泛运用。不少报纸建立了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记者队伍,有的还在外地聘请通讯员和特派访员。2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报纸评论的形式日益多了起来,有“时评”和“编者按”等。短小灵活,生动鲜明。文体为“新民体”。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综合编辑法”被广泛采用。(五)总结:虽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现过政党报纸相互攻击时期,但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动推动了革命的进展,其业务大体上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判断题 报纸版面色彩的功能有传情表意功能、强化报道功能、组织导读功能。
判断题 当代信息社会“对物的消费集中于物的符号意义”的内涵:(1)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2)购买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消费传播体现出“差异化”特点,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风格传播”突出。流行性越来越强,流行周期越来越短。大众传播不断创造出新的流行语和流行话题,各种广告、公关和营销活动不断策划出新的符号和新的意义,把提供新的“概念”(消费意境)作为打开商品市场的主要手段。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3)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出现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②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4)对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的评价。象征符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应该意识到,象征符过滥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判断题 《弢园文录外编》:1883年出版,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由王韬将其部分报刊政论汇编而成,主要选自《循环日报》、《香港华字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直抒胸臆”的原则,其思想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实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判断题 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以及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1)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是凭空捏造。每年各大媒体都会评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例如《2011年十大假新闻》、《2010年十大假新闻》中的“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制造了像“金庸去世”、“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李娜怀孕”等匪夷所思的假新闻。其中,特别是在对体育、娱乐圈的球星、歌星、影星的报道中,往往是第一天报道,第二天辟谣或更正,第三天吵吵嚷嚷要诉诸法律,实在是真假难辨。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这类失实大量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里。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上述两种失实,作者是采取凭空添加办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与此相反,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作者通过巧妙地“取”“舍”,使坏事变成大受表扬的“好事”,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貌。作者在写新闻时,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取舍,但取舍的标准是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按作者的想象去塑造事物的面目。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写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写成是某个人做的。在电视、广播中,这方面的失实比较突出。有些电视台在拍摄专题经济新闻时,让一些长得漂亮的文工团员代替工人装模作样操作机器,代替农民来拍“喜摘丰收棉”,用合并畜群的办法来表示“牛羊成群”,用其他场合掌声的录音来表示“热烈欢迎”的气氛。⑤因果不符。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写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⑥作风漂浮,采访不深入,核查不严格。思想方法片面,相关知识缺乏。⑦“合理想象”,为抢时效,牺牲真实。借助主观推理、想象和虚构,从己知事实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将推测作为事实报道。(2)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①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重要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全面形成治理虚假新闻的舆论压力。新闻行业要形成广大从业者认同的伦理规范,并将其内化为发自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②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格的防止失实报道出笼和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及时澄清有关事实真相。新闻报道总是随着事件的暴露、发展、变化、结果而同步进行的。事件发展,报道也就随之变动,只有从有关事件的全部新闻报道中才能得出对事件的完整认识。一旦出现虚假新闻,所涉及的当事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机构,特别是权威部门,就应当通过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消除不实传闻,纠正视听偏差,保障社会舆论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③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组织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从中清除出去。切实加强新闻行业的职业伦理建设,在职业伦理建设的内涵上要大力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培育与养成。促使新闻从业者恪守真实、客观、公正等新闻专业准则,逐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制定与修正过程的共同协商机制,让新闻从业者更加自觉地参与并认同新闻伦理准则。虚假新闻问题主要属于新闻职业伦理的范畴,主要依靠道德伦理来规范。除非虚假新闻触犯法律,在此意义上,治理虚假新闻的约束机制主要还是要靠新闻单位与新闻行业的自律,特别是新闻行业的自律。④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通过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做斗争,制裁造假者。建立健全治理虚假新闻的约束机制。一般而言,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尽快建构起制度化的来自传媒外部的新闻监管体系,包括主管机关的行政监督、新闻行业协会的行业监督、新闻评议会等对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⑤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开展媒介批评,对虚假新闻进行公开的批评。媒介批评是对媒介产品、媒介行为、媒介现象乃至媒介体制、媒介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得失的分析评判,押击虚假新闻是媒介批评义不容辞的使命。通过对虚假新闻的曝光与批评,可以充分发挥媒介批评惩恶扬善、祛邪扶正的作用,让新闻界对虚假新闻始终保持警醒,防微杜渐,自觉地抵制虚假新闻。
判断题 按照特稿报道的内容对特稿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丫大类:一类为新闻特稿,一类为趣闻特稿,一类为人物特稿。(1)新闻特稿新闻特稿是以报道新闻事件为其主要内容的特稿。它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政治冲突、建设成就、社会矛盾、政府举措、刑事犯罪,及一切构成人们关注热点的新闻事件都会成为特稿的报道对象。特别是在突发性新闻事件和各种重要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特稿报道往往与消息报道相互配合,合成强大的传播影响力。(2)趣闻特稿趣闻特稿是以报道各种奇闻异事为主要内容的特稿。在报道严肃新闻的新闻特稿占据着媒体主流位置的今天,趣闻特稿仍然拥有着它不可被替代的地位。与新闻特稿相比,趣闻特稿或许是轻松的,但是这种轻松是今天的生活所需要的,不仅是为了让在巨大的现代生活压力下生存的人们获得一时的愉快,而且它会向人们披露客观环境发生的一些奇异变动,从而展示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3)人物特稿人物特稿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特稿。对于人类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物种比人类自身更能够引起人类的关注了。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与人的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事件往往都是由于人的参与而造成的。对于人类来说,生存环境中最为重要的质变因素就是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