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又称三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面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运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入、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社群的价值之一就是帮助弱关系的人形成强关系
判断题 《解放日报》:1941年在延安创刊,是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日出对开,一张四版。社长博古,之后为廖承志。总编杨松,后为陆定一。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正式改版,发表《致读者》:明确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的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之前,《解放日报》过量刊载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延安解放区的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实际。改版之后,《解放日报》的版面顺序进行了调整:第一版为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为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新闻内容由刊登国际新闻为主,转为刊登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改版后的文风也有所改进。该报指导宣传整风运动,宣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方针,还提出“全党办报”的方针。在改版之后,《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并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和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9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陆定一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提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观点。意义:通过这次改革,一方面引导引导延安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了成熟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初步确立了党的办报思想。
判断题 著作权中的广播权,就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5
判断题 某记者参加某企业举办的产品发布会,收了该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者不属于新闻伦理的失范行为。
判断题 UGC:用户原创内容,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而兴起的。
判断题 在展开头脑风暴时,最先做的应该是审查文案的主题,确认文案风格
判断题 简述我国新闻队伍的建设目标:新闻事业的全部功能都要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才能实现,着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新闻队伍的全面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新闻职业的特征要明确新闻队伍的建设目标首先须了解新闻职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新闻工作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②新闻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③新闻媒介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权威性。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是一种节奏快、难度高的创造性工作。⑤新闻工作者也被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新闻工作者言行不一,其权威性和形象受损,这不仅对他个人,而且对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都将产生负面影响。③“浮光掠影”式的职业弱点使新闻工作者容易犯表面性、片面性的毛病。(2)新闻队伍的建设目标鉴于新闻工作的特点和弱点,以及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大使命,新闻队伍的建设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这决定了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②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当今世界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具有鲜明信息产业特征、处在知识经济前沿的新闻传播事业能否乘势而上,越来越取决十能否拥有一支善于创造、学习、运用新知识并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新闻队伍。③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必须精于自己的专业,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掌握从事新闻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社会活动能力、新闻敏感力,这关系到新闻工作的实效和新闻作品的质量。④规范的新闻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⑤良好的法律操守利用法律的强制力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既保障新闻工作者采写和报道新闻的自由权利、保证新闻传播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保护广大受众的合法权益。⑥扎实的工作作风“浮光掠影”式的职业弱点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断加深对生活的了解和思考,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长处和短处,自觉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而更自如地驾驭新闻传播规律,更客观、更真实、更全面、更准确地采写新闻、报道新闻。
判断题 预测性消息的地位如何?采写预测性消息对记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预测性消息是报道尚未发生但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1)预测性消息的地位①预测性消息使媒体突破“马后炮”式的思维模式,既重视“现在”,也关注未来,以防患于未然的姿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探索和提供新闻信息,是媒体干预社会生活,影响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②预测性消息有助于科学决策。上至国家领导机构,下至基层单位,社会各界,乃至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制定某个计划、采取某种行动之前,都有一个决策的问题。科学决策是成功的前提,国家大事尤其如此。预测,无论是近期、中期,还是远期预测,都可以根据已知事实为决策者事先微缩一个未来世界、未来环境的蓝图,提前标示出暗礁,指出可行的航线,以利决策者倾听关于未来的警告和建议,少走弯路。③预测性消息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由于经济的、教育的,以及管理上的种种因素,人类容易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近视”是一种顽症,尽管已有不少教训,人们不同程度地仍在重蹈覆辙。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预测性报道就显得格外重要。(2)预测性消息的写作要求(1)及早预测记者要有忧患意识,经常关心、思考社会问题,及早发现隐患以及其他有关未来的信息,及早采写预测性新闻,以使这种新闻更好地发挥决策参谋和引导舆论的作用。(2)他人预测预测性报道是预测活动、预测性意见的客观反映,不能是记者出面预测。预测性消息的写作,应注意交待预测的行为主体,以显示新闻的客观性,增强预测的说服力。(3)权威预测为了发挥决策参谋的作用,预测主体应当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物,以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和新闻的影响力。(4)深度预测①避免简单化,消息中不仅报道预测性结论,还要反映预测者对问题的分析和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②预测到位,记者在采访阶段就应不断地探询“将会怎样”,使预测性意见直接同社会生活、同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5)审慎发稿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发稿必须审慎,记者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历史的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