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人物通讯写作的一般要求
①根据事实写人物
人物通讯无疑应当写人物,但它写人物与文学作品写人物不同。通讯写人物不允许虚构,不允许主观想象(包括合理想象),对于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所做的描写,必须严格地控制在新闻真实性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②写活生生的人物
人物通讯所报道的,是具有某种新闻价值的人物。它所报道的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物。惟其如此,他们才可信,才能为受众所接受和认可。
③写出人物的特点
人物作为报道对象,固然有其共性,但人物报道更致力于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人物通讯应当凸现人物特点而使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型人物通讯有说服力应当满足的要求
①写出人物“做了什么”
写“做了什么”,这是人物报道的第一个层次,所涉及的是人物的业绩。人物通讯必须写出报道对象的业绩,写出这方面的富有说服力的事实。写人物“做了什么”的时候,可以写他的非常人所能企及的业绩,也可以写他的平平凡凡的业绩,但必须写出其非同一般之处。
②要写出人物是“怎么做的”
写人物“怎么做”,这是人物报道的第二个层次,所涉及的是人物的行为方式(它与性格、个性等因素有关)。其实,报道对象即使在“做了什么”方面相同,“怎么做”的方式也会存在很大差异。人物“怎么做”,具体体现在其思维方式、行动力一式、言语力一式等诸多方面。在采访中,要注意了解和把握报道对象的思维力一式、行动力一式与旁人有无不同之处,更要注意在访谈中发现和体会其言语方式的独特指点。第二层次的内容是报道对象个性特点的体现。
③尤其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么做”
“为什么这么做”这是人物报道的第三个层次,所涉及的是人物思想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将深入其精神的层面。写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难度是逐渐增加的。如果在采访中未涉及此方面的内容,那么在写作中就不可能有作为。采访时必须有探究人物“为什么这么做”并做出相应的努力。第三个层次的内容是人物通讯说服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大型人物通讯写出感染力的要求
①写出感染力,必须注重事实的因素
人物报道的感染力,主要来自于事实和对事实的表现。事实是报道的内容,对事实的表现则是报道方式。两者和谐统一,报道就具有感染力;两者不统一,就难以形成感染力。既然事实是报道的内容,那么事实本身的良好素质就成为人物通讯感染力的构成要素。
②写出感染力,必须注重情感的因素
无情未必真豪杰,典型报道的作者应当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把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充分展示出来。这样才能用自身的和人物的真情去打动受众的心,并赢得他们的真情回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③写出感染力,必须注重理性的因素
在典型报道中,能形成感染力的理性的因素,常常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来表现:
a.由记者写出人物理性思考的异乎寻常之处,或写出人物理性思考的真实过程。写出人物理性思考的异乎常人之处,要既显示他们的理性思考与常人的相通之处,又显示其理性思考的不寻常之处。
b.由记者以恰当方式,写出本身的抑或人物的理性思考成果。这里的恰当方式,往往是指那些精妙的、透辟的议论。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总括:电视频道专业化,电台频率专业化是世界广电业发展的潮流。1、频道专业化频道专业化最早从美国开始。第一个真正成功的是美国媒体巨头特纳开设的全新闻频道CNN。2、电台的频率化电台的频率专业化大致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频率化是电台在受到电视台的挤压,听众大量流失的情况下的被迫之举。90年代,电台的频率化受到听众的欢迎,收听率开始回升。3、中国的频道,频率专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广播频率化:广播以珠江经济台成立为标志率先打破了综合台一统天下的局面。经济台,文艺台,交通台等系列台模式逐步风靡全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电视的频道专业化,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有线台的开播,财经,音乐戏曲,影视,生活时尚,体育等专业频道的相继问世为标志。4、广电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从综合走向专业,从大众化走向小众化,不是广电想当然的自发设计,而是市场经济成熟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广电业面临两个主要的市场: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两者均表现出分化趋势:*1)在短缺经济年代(即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以供给为主导,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性往往被忽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产品供应量日益丰富——市场转而以需求为主导,消费需求差异拉大——使得企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提高——转而对媒介和媒介信息服务,节目制作的专业性要求也提高。*2)技术的进步为专业化提供可能:以数字压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方兴未艾。技术为广播电视的多样性和专业化提供了可能和基础。正是由于有强有力的市场驱动,使频道专业化成为不可阻拦之势。5、中国的频道(频率)专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两高一低”:1)、同质化过高(频道,频率设置雷同,叫得响的著名频道一个也没有);2)节目回放率过高;3)专业化程度低——要改变目前的状况,需要采取一系列举措,从体制创新,理念更新,赢利模式改变到频道的进一步整合等等。
判断题 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应坚持“四个有利于”,包括:有利于大局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
判断题 企业新闻写作实践中几个不能忽视问题的思考一、企业新闻写作中几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一)新闻与宣传混淆不清。在国人的概念中,新闻与宣传是同一种工作,新闻记者在单位常被称为“搞宣传”的。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方面,我国的新闻媒体都隶属于党的各级宣传部门直接管理,现在有些国企的新闻媒体平台还隶属于党群部门。另一方面,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使得企业新闻工作者实际上担负着新闻和宣传的双重重任,新闻与宣传概念混淆在所难免。实际上,新闻与宣传虽都属传播范畴,但有很大不同,理清二者概念有利于我们写出更好的新闻作品。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宣传重口号、重观点、重时宜、重操控、有重点,目的是为了传播某种观念和主张,具有其功利性,旨在对宣传客体进行操纵和控制,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新闻重信息、重事实、重时效、重沟通、讲平衡,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客观事实的完整画面,追求的是以尽可能大的信息量还原事实。(二)新闻报道模板化严重。在企业的新闻媒体上,不管是平面报纸、杂志,还是网站、APP,头版头条经常会看到诸如:某公司某日在某地举行了某会,某某董事长、某某经理参加,某某主持大会,某某总经理讲话,强调“一是……;二是……;三是……”的会议报道,模板化和格式化及其明显。由于稿件缺乏新颖的角度和看点,读者实际上有很大的抵触情绪,瞥一眼标题,“残忍拒绝”是常有的事。但令人遗憾的是,此种报道往往是企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信息公开,是和每个职工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仅仅由于新闻写作的格式化,可读性很差,违反了报道者的初衷,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三)不重视新闻导语和标题的提炼。企业新闻报道中常会看到,“某公司召开某年度工作会”“某公司下乡实施社会公益活动”等程式化的新闻标题,还有诸如此类表达不清的新闻导语。标题主题不清,导语概括性和信息量不足,新闻事实和观点指向不明确,都是企业新闻稿件的通病,缺少对读者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众所周知,新闻导语就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作为新闻的开头,导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写好导语等于写好了消息。其中原因,一是企业新闻记者大多非科班出身,新闻导语和标题写作这一新闻学教育的核心精华,在工作培训中并未得到重视,存在“先天的不足”。二是企业新闻记者缺乏竞争,钻研精神不足,程式化新闻写作习以为常,甚至很多时候都是提前炮制,到时只管往其中填名字罢了。二、解决以上普遍性问题的途径(一)加强理论学习,改变新闻写作的心智模式。“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扎实的理论造诣是干好任何专业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新闻工作也是如此,企业新闻工作者由于“半路出家”的尴尬,或工作繁忙的原因,忙于应付各种报道任务,对新闻学理论的学习大多是荒废的。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紧盯新闻学术发展的前沿理论,光靠“吃老本”,最终是要被淘汰的,反映在新闻稿件的写作上只能是落于俗套,毫无新意可谈。理论学习不仅要系统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写作方法,更要与时俱进学习国家对新闻工作的最新政策导向,还要实践性地向某些媒体学习,只有如此系统化、常态化地学习,才能使企业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写作心智模式得到时常更新。譬如,中央近几年要求新闻写作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其目的就是要推动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将一线实情和群众观点反映在新闻稿件中,“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这样的新闻写作导向也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再如,一些“新闻学”的最新观念,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新闻学核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梅尔文·门彻教授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提到的,如新闻不是“News”,而是“Story”等新理念,也需要我们批判性地去学习探究。一个在业务上善于学习的人总会在工作中得到回报。(二)加强新闻实践,提高新闻写作的创新能力。新闻写作本质上就是一种现场实践活动,不跑新闻现场,怎能报道新闻事实?世界上著名媒体的新闻都是以现场报道而著称,不管是常规的突发事件,还是“血雨腥风”的战地报道,其鲜活的文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这都是新闻现场实践的范例。企业新闻记者要善于深入新闻现场开展实践,以不同的视角,洞悉新闻事实的本质,给读者以真实亲近的阅读体验。企业的新闻现场不仅有热火朝天的生产情景,也有隆重严肃的会场。对于生产场景,我们既要了解工人的辛苦,更要善于挖掘“生产背后”的深意;对于“枯燥”的会场,我们要发掘会议里藏着的“大新闻”,多采访,多收集观点,给读者尽量披露“会议背后”的新闻,使得会议的意义以鲜活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都是需要新闻工作者以创新的态度,积极的实践才能达到的境界。实践出真知,走出办公室,俯下身弯下腰,才能为新闻作品平添“魅力”。三、提升企业新闻写作水准的几点技巧(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就是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反弹琵琶”,在司空见惯的事情上看到不同点。企业新闻记者既要能“跳进”又能“跳出”,“跳进”是要全面了解和熟悉企业各项工作和活动;“跳出”是要跳出自己企业的圈子,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更大的范围去理解企业使命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恰当的取舍,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写出既符合上级精神、企业需求,也反映基层需求、代表群众呼声的好新闻作品。(二)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作为企业新闻记者担负着沟通企业和社会的桥梁作用,要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地方出台的一些新政策新法规,甚至是眼下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善于将社会热点和企业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提炼出有新意的新闻报道。要善于抓住企业的重要活动、典型人物、典型管理模式和技术成果、工人的精神状态、发明创造等新闻点,作为深度挖掘新闻稿件的重要线索,积极去撰写角度新颖的新闻作品,起到以小见大,“一斑窥豹”的效果,要做一个“有心人”,而不是坐以待毙,苦于没有新闻点可写。(三)要以标题和导语使新闻稿件活起来。新闻天生是“喜新厌旧”的,既使内容很新鲜,但标题不“亮”,导语不清,语言陈旧,照样不受欢迎。新闻稿件除具备5个基本要素,满足基本结构之外,做一个抢眼标题是至关重要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醒不醒目,能不能夺人眼球,决定了读者有没有兴趣读下去,所以标题很重要,一定要认真提炼。其次要选好角度写好导语。文章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要想吸引人,导语一定要写好,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就像卖木炭的老头,总会把那些最黑最亮的好炭摆在上面,装点门面吸引眼光。写稿子也一样,无论是叙述、议论开头,都要把吸引人眼球的放在最前面。导语要突出“实”“重”“新”“活”“短”的特点,求简洁、求引人、求创新,导语不要长,但情节要相对完整,像一个微型小故事,生动,有魅力,能让人回味、思考,如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一流企业做品牌,二流企业做产品”,在当今企业的竞争中,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赢得先机的“尚方宝剑”,新闻工作就是给企业增光添彩的“奇兵”,只有提高企业新闻工作的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才能以好的新闻作品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判断题 新闻述评的类型:①一种类型属事件性述评,就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评论,这类述评更靠近报道也更要写好事实。(事实:观点,6:4)②另一种类型属于非事件性述评,例如就社会问题、工作问题、思想问题等等进行的述评,他们往往评的成分更重。作为新闻述评,其基本特点也是以为依托新的情况或者问题进行评论,也带有新闻性。因此,应当勾勒出所要评论的对象以新情况与新问题的轮廓,也必须反胜基本事实
判断题 用“议程融合”的相关理论,解释网上信息的传播。(1)“议程融合”的含义①1972年,麦库姆斯MIcCombs和肖Sh二发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媒体能够为公众设置“议程”,大众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支持大众媒体的“强效果”论。②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更个人化的媒体的普及,传统大众媒体的设置议程的能力开始下降,单一而普遍的公众议程正在减少,或者影响议程设置过程的中介因素正在增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仅从传播者的角度孤立地研究议程设置不够,还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并结合整个社会环境来考察议程设置的中介因素。④1999年,麦库姆斯和肖提出“议题融合”(agendamelding)理论。他们认为议题融合包括六个阶段:决定群体归属,是否具有该群体所需要的信息,定向需求,即个人在缺乏该群体需要信息时,就会产生此类需求,媒体接触,媒体接触形成铺垫效果,形成框架效果。④议程融合理论着重研究社会大众为何、如何使用各类传播媒介,以及使用传播媒介所达到的社会效果。它认为人们在使用和挑选传播媒介及其议题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首先有强烈加入团体的愿望,然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媒介,寻求与他们的需求、认知等一致的团体的信息,避免与他们的需求、认知不一致的团体。议程融合理论说明,只要受众愿意接受并寻求大众媒体的引导,大众媒体仍然会产生强大的议程设置效果。(2)“议程融合”理论与网络信息的传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议程融合”现象更加突出地体现在网络意见的形成与扩散之中。当人们希望加入某个团体时,他们首先会考虑自己是否具有该团体的相关信息。为获得共同的话语,他们往往通过网络社区或者其他网络平台获取这些团体的信息并了解他们的议题。在他们与这些网络媒体接触后,网络媒体的议题就对他们的日常议题具备“议程设置”的功能,同时网络信息得以传播。网络意见由形成到完成整个扩散的这一过程,说明了网络传播的巨大潜力,只要能捕捉到人们的需求,网络就能对人们的议题关注和环境认知产生巨大影响。
判断题 融合媒介新闻产品设计的主要关注如下几点:融合媒介新闻产品设计的主要关注点包括:(1)将新闻编辑部所生产的多种新闻产品作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看待,根据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设计新闻内容在这些产品上的合理分配,包括新闻报道的选题、角度、新闻信息量、新闻发布时间与频率、新闻表现形式等,应使不同新闻产品具有差异性、互补性,同时也要注意内容分配与不同媒介的受众需求相吻合。(2)设计不同媒介之间新闻内容相互衔接、产品相互推广的方式,以确保融合新闻在多种媒介上的传播能够形成合力,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将受众由一种媒介引向其他媒介,不断拓宽和巩固用户群。(3)重视在融合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用户资源开发,设计将大众媒介与社会化媒介相结合的路径和力一式,鼓励用户提供新闻内容,参与新闻传播活动。
判断题 (1)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2)“容器人”的存在说明网络可能会使网民沉溺于互联网而不能自拔,产生媒介依存症,现代社会诸多宅男、宅女的存在就是当代容器人现象的衍生体。这就要求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培养网民正确上网;另一方面,注意净化网络信息。
判断题 通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其基本特征,(1)通讯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与消息一样,真实性对通讯的限定是同样严格的。凡通讯中报道的人和事,包括细节、情感、心理活动等,均应属实。(2)通讯必须具有时效性。时效性是对新闻作品的基本要求。尽管通讯篇幅长、内容详细、完整,采写需要的周期长,但因其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和处于“现在时”的新闻人物,因此必须讲究时效性。(3)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检验一篇通讯能否成立,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是看它是否传播了对受众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