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TV是表示光圈优先式曝光模式。
判断题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一)外表形式不同1.标题不同一般而言,通讯采用一行题,即主标题,需要要时也可以加一副标题,即用破折号附加在主标题后,用以解释说明主标题,作成两行题。一行题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两行题如: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醒来,铜陵——谨以此文参加“理思路、抓落实、奔小康”大讨论通讯很少使用引题,但不采用三行题的形式;而消息一行题、二行题、三行题都常用。消息副题与通讯副题不同,它直接说明内容,不采用破折号附加的形式。2.开头形式不同消息最明显的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通讯则没有这种形式,即使用电,也是电尾式通讯稿件,以示所用为通讯社的电传稿。(二)时效性不同消息的时效性很强,常常是在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抢先报道(五八事件)。通讯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发稿较慢,因为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更详细、更深刻、更生动、更典型,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另外,通讯事实多、篇幅长,写作上需要比消息更长的时间。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充分展示过程或等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成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方成熟。(三)详尽程度不同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有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一个事件发生后,消息往往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何事、何时、何人、何地、状况、原因等,使受众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往往是在消息之后,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加以报道。它满足了受众在知晓新闻事件大致结果后探求深层次原因和获知详细过程的兴趣,也有利于人们较完整、较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通讯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篇幅比较长,短则四五百字,长则成千上万字,而消息最多不过千字左右。(四)主题与结构不同消息讲究速报与时效,主题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有些消息如简讯,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必须提炼出主题,主题不可或缺。作者在采访中收集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粗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由主题贯穿起来进行写作。每篇通讯必须由主题来统领,主题残缺、含混,往往造成通讯写作的失败。通讯所有材料的选用,都必须为主题服务。通讯一旦完成,其在主题统帅下的结构是完整的,严密的,不容任意拆散。(五)表现手法不同消息报道讲求客观报道,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以局外人姿态出现,极少让我站出来;通讯出于详尽深入的需要,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都可以,在描写、议论、叙述、抒情中各取所需,作者可以直接介入报道的事实中去展现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写作口吻比较灵活。从表现手法上说,消息主要用事实说话,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抒情。通讯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用形象、用情感、用观点说话,不仅要叙述主要事实,还要展示情节,再现场景,刻画人物,阐发理性,借助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常常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消息用语的主要特色是准确、简炼、直截了当,通讯的用语比较细腻、形象,感情色彩较浓。通讯借用了文学手法,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新鲜的事实,而且有生动的形象,通讯的文学性称之为形象性,比消息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但通讯不是文学作品。
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判断题 影响媒介定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影响媒介定位的要素①受众从媒介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受众是新闻媒介的服务对象,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大众传媒的受众具有“众多”、“混杂”、“分散”、“流动”、“隐匿”的特点,把握大众传媒受众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视传播过程中的反馈,有意识地进行受众调查。受众的人数、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受众对媒介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等都是影响媒介产业发展,从而制约媒介定位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对新闻媒介的定位与设计起重要作用。②媒介的控制者媒介的控制者指能够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或经济手段对媒介进行控制的组织及个人。比较普遍存在的控制者,一类是政治组织及其领袖,如政府、党派组织;一类是经济组织,如企业、财团等。经济组织对媒介的控制主要采用的是经济手段,如通过向媒介投资、控股,通过向媒介提供广告、赞助等对媒介施加影响。政治组织对媒介实现控制的手段更多,它通常可以有四种主要的介入类型可供采用:制定法规、优惠政策、补贴政策和赋税手段。我国新闻媒介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介大多接受各级行政机构的领导,此外,各类新闻媒介都要在中央宣传部的统一领导下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各类报刊进行行政业务的管理,等等。因此,媒介的控制者对于媒介的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经济组织如各式各样的企业、财团同样也会影响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一个反面的极端表现就是“有偿新闻”、“三包采访”在新闻界的出现。作为媒介的投资方的经济组织的利益,是媒介运作中必须考虑的因素。③广告客户广告是现代传播媒介的经济支点,媒介的生产循环要依靠广告提供资金保障,因此对广告市场份额的争夺在媒介竞争中不可避免,尤其是那些完全进入市场的媒介,会更加自觉地将广告客户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争取目标。广告客户的需求、广告经营的规模越来越成为制约媒介定位和产品设计的重要因素,媒介的新闻单元作为媒介产品中最重要也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更为广告客户所器重。广告经营的成败与新闻单元的质量优劣已经是现代传媒发展的一个“连环扣”,这两者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新闻媒介的定位和产品设计不能不将广告客户作为一个重要参照因素。④传通中介任何新闻媒介产品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都必须依靠一定的传通中介。传通中介是媒介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赖,而支撑传通中介的元素又非常复杂,既有主要靠人力构成的中介,如报纸发行网络,又有主要靠科技设备构成的中介,如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和接受系统、国际互联网等。所有这些中介因素都影响与制约媒介产品的形态和规模,包括影响和制约媒介新闻单元的设计和运作。⑤竞争者新闻媒介相互之间的竞争是构成媒介生存环境的又一重要因素,这种竞争一方面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媒介之间,另一方面还存在于同类型媒介之间。媒介受众市场的不断“分化”成为大势所趋,能否找准合适的市场定位并生产出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决定着媒介的兴衰成败。而媒介定位正是与竞争者的生存状态相对而言的,也即要寻找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发现市场空白点,从而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2)间接影响媒介定位的要素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发挥作用,主要的间接因素有:①政治因素,即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和政府对媒介的影响因素。②人口因素,即人口数量、区域分布、人口结构等对媒介的影响。③经济因素,即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对媒介的影响。④环境因素,即媒介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对媒介的影响。⑤法律因素,即与媒介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媒介的影响。⑥技术因素,即支撑媒介产品生产的科学技术对媒介的影响。⑦文化因素,即媒介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对媒介的影响。(3)影响媒介定位的内部因素上述影响媒介发展的环境因素是媒介决策的一方面依据,而媒介决策还必须考虑另一方面因素——媒介内部条件的变化,这是媒介决策同样不可忽略的重要依据。媒介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媒介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条件,这是媒介运行的“硬件”。无论媒介新创办或者改版都需要“硬件”保障,如20世纪末期我国省级机关报纷纷创办都市报,一般都要投放几百上千万的启动资金,新办电视台、网站需要的资金更多。大到媒介定位、产品设计,小到一次报道策划,都要充分考虑媒介自身的“硬件”因素,量力而行,确保策划方案的成功实施。②媒介的人力资源、体制与管理水平,这是媒介运行的“软件”。a.人力资源,指媒介拥有各类专业人才的数量、人员素质及其水平。人力资源历来是制约媒介的各项策划包括新闻传播策划的重要因素,因为一切策划方案都要靠恰当的人去完成,策划实施效果首先取决于人的努力。b.媒介的体制,指媒介的组织制度,包括用人制度、部门设置等。目前我国新闻媒介的体制是有差异的,有的已经实行全员聘用制,真正实现了社会招聘、择优录用和人才流动,有的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旧体制的影响。c.媒介的管理水平,也是影响策划和组织传播的一项重要因素。管理水平高的媒介能够以高效的工作流程、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纪律保证策划方案的实施,而管理水平低下的媒介则有可能使优秀的策划变成纸上谈兵。媒介内部的各项因素也是互相关联,而且能够彼此转化。“硬件”方面的因素可以转化为“软件”方面的因素,“软件”的优势也可以转化为“硬件”的优势;“软件”和“硬件”中的不同因素也可以相互转化。③媒介进行传播的符号因素。媒介的信息传播总要凭借一定的符号来实现。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符号体系,因此新闻传播策划必须要以媒介的符号因素为依据。符号学将符号这种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a.语言符号,包括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种类型。语言符号具有抽象性,因此具有演绎性功能,适合用来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b.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如动作、姿势类语言)、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三种类型。非语言符号具有具象性,因此具有再现性功能,适合用来传播态度、情绪、场面和气氛等。
判断题 是否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衡量记者工作作风是否踏实的标志
判断题 迄今为止最早的报纸是公元前60年古罗马的《每日纪闻》
判断题 胶卷没有有效期。
判断题 大数据时代的媒介反思2013年可谓是大数据之年,所有人都对“大数据”未来的应用充满美好期待,产生无限遐想。那么,对于新闻传播行业而言,我们刚刚从传统新闻生产时代迈人了融合新闻生产时代,是否又要进入大数据新闻生产时代了呢?我们的确需要以一种宽广的胸怀热情欣赏大数据的巨大威力和魅力,但也必须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勇敢地承认大数据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一、警惕大数据的风险“大数据”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从提岀到现在尚不足3年时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迅速走红的“大数据”,其实还并不完美。《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Mayer-Schonberger)在接受专访时就一再表示担忧,“大数据会被过分炒作,它的作用可能被夸大,好像一切都突然成为大数据所能解决的问题。而事实上大数据只有在没有噪音、没有无用数据的情况下才能被很好地发挥作用”®。《驾驭大数据》一书的作者比尔•弗兰克斯(BillFranks)也在其书中发出警告:“大数据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可能会因为大数据的快速增长而变得措手不及、不堪重负,从而停滞不前。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大数据都是无关紧要的。”®移动和社交数据分析公司Kongagent的总裁及首席科学家J0ShWilliams还在演讲中一口气列出了大数据的七宗罪(懒惰、忽视、过量、分歧、轻率、傲慢、麻木),并认为“很多企业的大数据项目不成功都是因为陷人了大数据的错误陷阱”。当然,这并不是想证明大数据对媒体不重要,而是想以此提醒媒体需要引起警惕,当前大数据无论在采集、挖掘还是在分析、解读和利用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逐步摸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或许可以产生“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大风险”。因此,即便新闻媒体处于信息传播的前沿行业,也需要权衡利弊、谨慎为之,不可操之过急。二、警惕大数据的盲从大数据是高度自动化的信息采集、存贮、挖掘和分析系统,这种数字化的机器设备可以帮助人们监视社会的细微变化、分析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英国学者尼思•内尔•丘基尔和维克托•梅耶-舍恩伯格在美国《外交》杂志撰文指出:“大数据正在帮助提高民主政府的透明度。一个建立在‘开放数据’概念上的运动已经形成,其诉求超岀了目前在发达民主国家已经十分常见的信息自由法。”“在政府推动使用大数据的同时,它们还需要保护公众免受不正当市场垄断的侵害。”对于媒体而言,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AidedRepor-ting)已经成为人们挖掘新闻、解释新闻、报道新闻的新方法。彭兰教授在论文中就曾举了美国Narrative公司的例子称:“这家只有30名员工的美国公司.通过独创的NarrativeScience算法,大约每30秒就能够撰写出一篇新闻报道。且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克里斯蒂安•哈蒙德(KristianHammond)还认为,未来几期生成的新闻将占到媒体新闻的90%,并将在未来5年内,这样的新闻有可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面对克里斯蒂安•哈蒙德的预测.媒体似乎并不应该感到有太大的惊讶.因为这样的例子在未来必然会越来越多。即便在当下,只要你给谷歌新闻指定一个关键词,谷歌就可以每天为你量身编辑一组新闻,并直接投递到你的电子邮箱,而筛选编辑的整个过程无须任何人为的干预。这些似乎都预示着未来的新闻从业者们将变得非常轻松,机器可以协助我们挖掘新闻、分析新闻、撰写新闻、编辑新闻和发送传播新闻。对于大数据介人融合新闻生产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担忧的也许并不是某一天这些冷冰冰的机器可能会完全替代我们,而是即便我们不被替代.我们可能也已经完全依赖和屈从于这些机器生成的新闻和报告。数字化和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已有这样的少数记者,他们越来越多地在新媒体和网络虚拟空间中搜索新闻和发现新闻,越来越少地走出办公室深入社会底层或新闻第一线去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寻找新闻。所以,媒体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让大数据的便利培养出懒惰、轻率、傲慢、麻木的新闻生产者,大数据或许可以越来越详实地揭示社会现实、分析社会动态和预测发展趋势,但它始终不可能揭示人们内心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也不能代替新闻从业者现场的直观感受和判断。三、警惕大数据的垄断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数据,但各行各业其实都想垄断和独享数据。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数据分散在各行各业,大数据时代可能不会出现4数据垄断’现象„因为,要让数据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数据的开放,甚至让数据可以像商品和货币一样互相交换流通。”®0’Reilly媒体公司的创始人和CEO蒂姆.奥赖利(TimO’Reilly)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认为:“数据垄断的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会受到不断创新的数据收集方式的抑制。”也就是说,大数据虽然可以被比喻为“金矿”,但这个“金矿”在几年前还并不存在,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金矿”不断涌现,那么想要去垄断这些现有的和未来将不断出现的“金矿”显然非常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大数据领域的竞争,IBM、微软、甲骨文等IT行业的大佬们都已经摩拳擦掌,纷纷投人人力和财力进行布局。“IBM新任CEO罗睿兰(GinniRometty)更是提出观点认为,数据是下一个巨大的自然资源,将会区分每个行业的胜者与输家。这一观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并由此引发一场关于大数据的军备竞赛。”@这场角逐的焦点并不是垄断大数据资源本身,而是开采这座“金矿”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占有实现数据的垄断,这正是值得媒介警惕的地方。用数据特别是分析数据说话,是数字化时代的媒介特征。传统新闻生产显然也有一定的小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譬如区域性的抽样调查、个案的分析报道。但是,在大数据面前,媒介的这些小数据处理技术和能力就变得无足轻重。大数据是一座“金矿”,但挖掘“金矿”的技术和设备门槛已经将一般媒体挡在了门外,政府机构、网络公司、国家通讯社、大型媒体和专业的数据分析企业才拥有打开这座“金矿”的钥匙,而一般地方媒体和小型媒体可能都不知道其是如何挖掘和分析的,甚至连质疑的资格和权利都没有。事实上,在很多关于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报道中,一般媒体已经处于这样的魈尬境地,没有数据,没有设备,没有分析工具和技术,“嗟来之食”成为新闻生产者们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