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试论现代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1)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宏观影响

政治对大众媒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

新闻体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媒介的所有制。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媒介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国有制、私有制、公有制。

新闻体制的焦点之一是媒介、政府以及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根本上由政治体制决定,而新闻体制只是将其明确地体现出来。

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媒介大多实行私有制,媒介相对独立于政府,并通过市场为公众服务。公众有合法权利接近并使用媒介。媒介的主要社会责任是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以及对社会权力进行监督,这通常是媒介代表公众舆论监督政府。这完全体现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由与民主理念,以及权力制衡、个人至上的原则,这也是与由此派生的政治制度相吻合的。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媒介大多实行国有制,大众媒介运作的基本前提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多与政府保持一致,力图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2)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微观影响

政治对大众媒介的微观影响集中体现在政治活动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体而微的方式渗透在新闻传播中,政治利用媒介进行宣传。无论在何种社会背景中,政治活动都必须将大众媒介作为最重要的宣传工具。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

①发布政治信息。政治一直是媒介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严肃的媒介还是通俗的媒介,都对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给予极大的关注,这既是受众需求所致,也是政治影响力的强大表现。政府成为现代新闻业最主要的消息来源。政府将大众媒介视为发布信息的主要手段。

②宣传政治主张。政府要经常就政府立场和政治决策向公众作出解释和说明,以取得公众的理解、支持与信任。这不但能保证政策顺利贯彻、实施,更有维持政权稳定的意义。

③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政府和政治人物的形象即他们在公众中的信任度,对于推行政府的施政纲领,对于政局、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方社会中,政治人物的形象在各种各样的选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利用甚至暗中操纵媒体,这是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④进行舆论导向。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介是强大的舆论工具,不仅可以反映舆论,还有可能左右舆论。政府会尽可能地利用媒介将舆论引导至有利于自身的方向上,甚至不惜制造舆论以配合政府的重大决策。这在当代社会已司空见惯。

除此之外,一些非制度化的、非常规性的政治活动也可能对媒介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政府官员个人与媒介的交往。政府要人与新闻媒介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媒介。比如历届美国总统对媒介的个人态度大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媒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政界要人与媒介从业者的私交也会对媒介产生影响。美国著名报刊专栏作家李普曼一生与政界交往密切,他撰写的政论对许多重大国家事务产生影响,同时,美国政府包括总统个人也通过他间接地宣传政治主张。

综上所述,政治活动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主要是政府部门)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报道的调控:1概念:报道调控是指在报道进行过程中对报道效果的把握,也即随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报道规划、控制报道进展,以达到最好的报道效果。2主要内容:A调整报道思路:指改变原来的报道思想、报道重心、报道态度等。B调整报道内容:指在不改变报道思路的前提下补充或压缩报道内容,改变原来的选题和发稿计划。C调整报道规模:通过延长或缩短报道时间,增加或减少报道篇幅,提高或降低报道的版面地位等手段,改变报道的阵势和力度。D调整报道形式:指变更报道的组织方面,使报道取得好的效果。E调整报道力量:改变原定的报道人员部署。

判断题 论述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与西方新闻界相比,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人物通讯显得十分突出。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人物通讯以其比重大、兴盛时期长、社会作用显著和发展变化快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中的突出现象。从延安时期开始,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就十分重视这种报道形式。《解放日报》经常通过宣传军队和群众中的英雄模范人物来推动抗日战争的开展。我国新闻业的历史经验证明,用人物通讯的形式报道各个时期的英雄和先进人物,曾有过很好的社会效果。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几十年来我们在媒体上推出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以他们的模范事迹、时代精神和民族美德,鼓舞、教育了几代人,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净化,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雷锋的报道,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在社会生活中迅速传扬,净化了社会风气,培育了一代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20世纪80年代,关于残疾青年张海迪的报道,既写了她身残志坚、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事迹,又写了她不甘毁灭、顽强不屈实现个人理想的强者精神。20世纪90年代关于山东援藏干部、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事迹的报道,将他的奉献精神、党性原则和对藏族百姓的赤子情怀——展现出来。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用人物通讯的形式报道我们时代的英雄和先进人物,以他们的模范事迹和时代精神鼓舞和教育群众仍然是新闻界的重大任务。(2)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变,随之而来的是国民思想所发生的民主变革。30多年来中国社会舆情的变化是一个世纪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①报道对象的变化在采写人物通讯时,选择哪些人物,采集什么事迹,弘扬什么主题,在这些看似纯业务性选择的后面,常常负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印迹。80年代中期之前,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基本是两类——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负面人物的报道极少,普通老百姓则基本上被排除在通讯的选题之外。这本身给社会造成一个比较片面的、甚至虚假的信息环境,也造成了比较片面的舆论导向:只有英雄模范才有新闻价值,而普通人是微不足道的。报道对象的片面和雷同,不利于民主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人们客观地认识社会和把握自己。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才从单纯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群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普通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为报道对象的平民化人物通讯登堂入室。继而,以揭露批判的对象一一党和政府官员中的腐败分子、社会各色犯罪分子为报道对象的人物通讯也占有了一定的份额。这样,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逐渐显示出丰富、多元和均衡的特点。②报道理念的变化在人物通讯的演变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报道理念,即: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或优秀的、或平凡的、或值得怜悯的、或应当谴责的人物。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人物通讯的报道理念的变化,那就是:向人的回归。具体说来,在报道先进模范人物时,人物通讯的报道理念经历了由神到人的转变,逐步摆脱了一度形成的“神化”先进人物的报道理念和采写模式。有些人物被描写成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没有家庭生活,没有个人追求,心中只有社会理想的“神”。这种被“神化”的先进人物,脱离了正常人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失去了作为“个人”的光彩,失去了起码的真实性,易使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因而也就减弱了其作为先进典型的社会示范作用。在揭露反面人物的通讯中,也同样经历了由“鬼”到人的报道理念的转变。反面人物包括腐败、堕落的贪官、行凶杀人的罪犯等,这些人在人物通讯中曾一度被脸谱化,叩“魔鬼化”。90年代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加大以后,以人物通讯的形式对反面人物的报道数量增加,同时也逐步扭转了把人“魔鬼”化的理念,而把他们当做犯错误的人、犯罪的人看待。如,对1999年北京发生的特大杀人案的凶手赵连荣,除报道了他连杀八位打工女青年的令人发指的罪行外,也述说了他临刑前对受害者的忏悔,对妻子、儿子的负罪心情和对人生的眷恋。总之,从人的视角去看待先进模范人物,也从人的视角去看待普通人或反面人物,显示每位人物的个性和人生曲线,才能使人物真实可信。

判断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面对社会建设方面的诸多问题,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判断题 人类早期信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力是:人类的社会交往。

判断题 预测性消息是报道尚未发生但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1)预测性消息的地位①预测性消息使媒体突破“马后炮”式的思维模式,既重视“现在”,也关注未来,以防患于未然的姿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探索和提供新闻信息,是媒体干预社会生活,影响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②预测性消息有助于科学决策。上至国家领导机构,下至基层单位,社会各界,乃至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制定某个计划、采取某种行动之前,都有一个决策的问题。科学决策是成功的前提,国家大事尤其如此。预测,无论是近期、中期,还是远期预测,都可以根据已知事实为决策者事先微缩一个未来世界、未来环境的蓝图,提前标示出暗礁,指出可行的航线,以利决策者倾听关于未来的警告和建议,少走弯路。③预测性消息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由于经济的、教育的,以及管理上的种种因素,人类容易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近视”是一种顽症,尽管已有不少教训,人们不同程度地仍在重蹈覆辙。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预测性报道就显得格外重要。(2)预测性消息的写作要求(1)及早预测记者要有忧患意识,经常关心、思考社会问题,及早发现隐患以及其他有关未来的信息,及早采写预测性新闻,以使这种新闻更好地发挥决策参谋和引导舆论的作用。(2)他人预测预测性报道是预测活动、预测性意见的客观反映,不能是记者出面预测。预测性消息的写作,应注意交待预测的行为主体,以显示新闻的客观性,增强预测的说服力。(3)权威预测为了发挥决策参谋的作用,预测主体应当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物,以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和新闻的影响力。(4)深度预测①避免简单化,消息中不仅报道预测性结论,还要反映预测者对问题的分析和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②预测到位,记者在采访阶段就应不断地探询“将会怎样”,使预测性意见直接同社会生活、同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5)审慎发稿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发稿必须审慎,记者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历史的预见性。

判断题 将今日头条粉丝数据导出到Excel表格,对累计粉丝数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就可以尝试预测某个时间的粉丝量。

判断题 围绕“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这一重大事件,撰写一篇新闻述评(要求:字数不少于800)。示例如下:让节假日制度更好地造福人民面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今天公布实施。这个调整方案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而且以增加“小长假”为标志的节假日分布更加合理,是一个符合国情、顺应民意的方案,必将更好地造福于全中国人民。法定节假日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1995年以来,我国劳动者的休息时间逐步增加,每人每年的休息日从59天增加到了115天。休息日增多和节假日调整,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法定节假日调整的一个鲜明特色,是顺应人民过好重要传统节日的要求,使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大发展必然带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回归的呼唤,到“国学热”方兴未艾,都表明了人民对文化的追求。将春节假期起始日提前到除夕,同时增设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节假日制度,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创造力和民族亲和力、凝聚力,激励中华民族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次法定节假日调整,将原有的“五一”7天假期缩短为3天,与增设的清明、端午、中秋和原有的元旦一起,形成5个“小长假”。这种制度安排,既有利于满足人民休假的需要,又兼顾了交通、食宿等公共资源现实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对原有“黄金周”长假安排的一种改进。1999年起实行的“黄金周”休假制度,为人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也逐步暴露,除了缺乏传统文化特色外,一个明显的弊端是3个“黄金周”中人员流动数量增加过快,导致交通拥堵,景区人员超负荷,旅游产品短期供给不足,相关企业经营安排困难。还有一些单位职工因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按时休假,享受不到长假政策。把一个长假分成几个“小长假”,有利于缓解上述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休假需要。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上网征集意见的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网民支持调整方案。这样的结果,是国家有关部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开展专题研究、召开多次座谈会征求各界意见、通过有关网站或电话进行民意调查,研究论证活动广泛而又深入,体现了尊重民意、汇聚民智的民主作风,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这样的决策过程和结果,为其他方面的公共决策提供了有益经验。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发展成果更好地体现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是党和政府今后工作的着力点。调整后的节假日制度与同步出台的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一起,为全面落实职工休假权利和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必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发挥重要作用。酝酿已久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个方案安排中,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而且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有望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此次法定节假日调整,不仅仅是为了缓解“黄金周”各地景区“爆棚”的压力,也不只是多了几个节日,让我们有更多的出行机会,更多的是彰显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判断题 用户管理模块的数据主要是用来查看用户数量变化的,它用于统计平台昨日计算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