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 报章文体是怎么形成的?有何特点?
梁启超(1873——1829)对我国新闻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新闻思想家 主编的10个报刊: (1)1895《中外纪闻》 ; (2)1896《时务报》 ; (3)1898《清议报》 ; (4) 1902《新民丛报》 ; (5)1902《新小说》 ; (6)1907《政论》 ; (7)1910《国风报》 ; (8)1912 《庸言》 ; (9)1915《大中华》 ; (10)1919《改造》 《时事新报》 《中华新报》等
1、新闻思想: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1) 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提出 了一整套办报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他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是我国新闻思想史承前启后的人物。 他一生发表的新闻学方面的专论在30篇以上, 内容涉及新闻理论、 新闻业务和新闻史三大部 类。他的许多新闻观点,对当时的报界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2)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 文中,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并针对报纸如何发挥这一功 能提出了四条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梁 启超早期的办报主张, 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 反映了中国新 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3)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 同时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比维新运动时期大大前进了一步,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办报主张。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 和向导国民。 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梁为《清议报》出版第100册而写的《祝辞》中提出的四条 标准:1、宗旨定而高;2、思想新而正;3、材料富而当;4、报事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 梁在 《国内报叙例》 等文章中, 提出报刊要造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 “五 本” ,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要导致以真理。 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 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而煽动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醒。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记者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次: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专业精神,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判断题 叙述方式导语的写作:为了使导语精彩醒目,发挥引人入胜的作用,应该根据不同稿件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写法。多数情况下,新闻导语采取的是叙述即陈述的方式,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归纳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叙述方式导语写法比较容易掌握,运用起来方便,所以,它就成为导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了。
判断题 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判断题 新闻通常有(金字塔、倒金字塔、倒正混合结构)等三种结构形式。
判断题 曝光不足,显影也不足的底片的特征是整个底片很透明,最大密度部分也很薄,最小密度和灰雾度一样,看不出影纹。其最大密度约为0.72左右,最小密度约为0.12左右。补救方法:印制时选择加厚药水或选择3、4号相纸。
判断题 编辑要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a基础知识;b专业基础知识;c专业知识;d百科知识;e一门其他的非新闻专业知识。
判断题 如何理解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创新”:创新是被采用的个人或团体视为全新的方法、实践或客体。这个定义的关键之处在于,创新与否是相对于特定群体而言的,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对于某些群体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物或实践,对另一个群体而言可能就是全新的。一个创新能否被大众接受,取决于几个因素:①相对优势;②兼容性;③复杂性;④可试验性;③可观察性。换言之,如果一个群体主观感觉一个创新的价值越大,它就越容易被该群体接受。具体而言,一个创新和它所取代的事物相比优势越大,与现存的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验和需求冲突很小,复杂性不高,可以通过试验进行考察,并且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结果,那么这个创新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创新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者们发现有时使用者还会对创新进行再发明,改变其最初的用途、方法、价值或使用环境。过去人们常常把这种“误用”看做是一种错误,现在人们越来越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些行为。
判断题 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最伟大的成果,信息经济主要是通过信息产业化来实现的。信息产业化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