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关键词”的选择与设置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文献的主题,并获得文献的关键信息。读者只要分析一下关键词,就可判断文献的类别,以及主题内容及可能提供的信息量。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微博中的关联营销是指与其他微博品牌账号进行关联合作,通过生成话题围绕话题开展文案写作来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兴趣。

判断题 新闻事业最基本的功能是报道新闻和(传播知识。)

判断题 试论述专访新闻写作的技巧:新闻改革带来的重大变化是专访,尤其是人物专访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新闻宣传的一支新生力量。“专访”这种形式的出现和发展,给各新闻媒体增添了新貌,为人物新闻写作和宣传,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专访”,即新闻记者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进行专题访问所写的报道,一般是记者采写后独家发表的,故日“专访”。“专访”既然是一种新闻体裁,其写作就必须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要求,如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严守真实性、实效性原则等。同时,记者的新闻价值观以及采访能力的强弱,无疑决定着一篇专访的优劣。其中,专访新闻写作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选准“新闻人物”或代表性人物专访的“专”字,是指被访问人物的特殊性。特殊是指专访所写的人物应该是“新闻人物”或特定条件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采访对象选得准不准,是一篇专访成败的关键,要是采访的人物选得准,文章即成功了一半。有代表性的人物,它的概念比“新闻人物”要来得广泛,包括不具备“新闻人物”特点的人物。例如要赞扬甘当配角的精神,要发一篇关于这方面的专访,写谁呢?具有甘当配角精神的人物很多,这里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选择的标准是这里指的“代表性”。因此,“代表性人物”可以是指众多的人物中最突出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带有一定新闻因素的人物。(2)访问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①谈话原则a.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开始谈话。采访经验丰富的记者往往在走进采访对象房间时,首先要打量一番,有时可以发现采访对象的爱好所在,再以此打开话题。像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那样,寻找采访对象与自己的经历或亲朋中某些人的共同之处展开话题,也是一种好办法。b.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要尽可能控制谈话的方向,使谈话围绕你事先设想好的主题,或者在谈话过程中突然被你抓住的更好的主题来进行。c.前一个问题与后一问题要有逻辑上的联系,即要符合采访对象思路的逻辑发展,否则易把采访对象思路打乱,而引起烦躁情绪。d.采访提问要注意张弛结合,在连续提了若干个严肃的问题后,适当改换一下话题,提一个轻松活泼的话题,然后再转入严肃的提问,这样有利于调解气氛,也可以打开思路,发现自己原来没有预料到的有价值的内容。e.在采访一些对专访至关重要的内容的时候,不要仅仅因为采访对象坚持说“无可奉告”就轻易放弃。可以设法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诱使对方回答或者根据其拒绝回答的情况给他设想出一个令其为难的结论,并问他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在这种情况下,采访对象非开口不可。②倾听的原则a.记者在专访时应该避免对采访对象作长篇介绍,应该避免为一个问题纠缠辩论不体。b.要敞开思想去接受各种不同的崭新的思想观点,甚至包括你所反对的那些思想观点。c.要尽量避免频繁的、不得要领的打断别人的谈话,要给采访对象以充分的时间阐述他自己的见解或对某个问题的解释。d.要注意采访对象话中有话,注意被精心掩盖着的那一层意思。这可以通过观察采访对象的表情,他那吞吞吐吐欲说又止的神态以及某些经过斟酌而特意使用的词句来发现。③观察的原则话要讲得好,讲到点子上,问要问得巧、问得准确,都要借助于观察。例如,观察采访周围的环境,看有什么特点,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东西作为话题,帮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使谈话进行得热烈、自然、融洽。还可以观察对方的衣着、神态、表情,看有没有值得留意的地方,并通过这种观察来充实与改进提问,确定提问的广度和深度,克服谈话采访中临时遇到的困难。同时还应当在观察中把采访对象和其他人加以比较,掌握他的性格特点,并在提问中进一步发掘其个性特征,使采访进行得更深入。(3)准确而巧妙地运用“引语”(或同期声)作为一篇专访,要注重谈话纪实。一般而言,专访的主要内容是谈话,在报道中要把谈话内容体现出来。直接引用的被访人物的话,即“引语”(或同期声),是专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语”(或同期声)能使文章活起来,能够真实地传达出被采访人物的思想和情感。(4)恰当运用背景材料在运用背景时要紧紧围绕中心主题。做到用得活,用得贴切,用得精当。“专访”一般要给受众介绍一位人物,或让人物谈出一些见解,为使人物给受众留下一个印象和人物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能为受众所接受,适当的背景交代是必要的。正像作家理由比喻的:摄影记者搞的是平面摄影,文字记者搞的是“全息立体化拍照”。那么,背景材料可以说是“景深”了,它能使人物有立体感。要想巧妙地运用好背景,首先要占有大量的背景材料,这样才能有选择的余地,才会出“精”。背景材料的运用,一定要剪裁,精选,实在没有合适的,宁可不用。要善于分散穿插,力求动静结合。

判断题 新闻活动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新闻观的核心是坚持党性原则。

判断题 媒介融合与新闻生产的变迁这是媒体单向传播走向终结、互动传播迅速崛起的时代。传统媒介必须要由单一的和单向的内容提供模式向多媒体、多功能、多样化、多向度的集成服务模式转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里,全球新闻媒介的生态特点可以用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故事来概括:①关于新闻媒介衰退和倒闭的故事;②关于新媒介兴起的故事;③关于新闻媒介调适和改革的故事。媒介融合研究讲述的就是新闻媒介调适和改革的故事。2000年3月美国通用媒体公司(MediaGeneral)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NewsCenter)”,被美国新闻界普遍认为是媒介融合成功的典范,开启了全球性媒介融合的新时代,也是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变迁的一种现实诠释。一、新闻生产会向什么方向变化2003年,美国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的格瑞森(BruceGarrison)教授和杜培根(MichelDupagne)副教授深人坦帕新闻中心内部,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新闻中心的主编、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进行调研,以便了解新闻生产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变化。他们设计了三个问题:(1)怎么界定媒介融合?(2)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3)需要学习哪些新的技能?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资源(resources)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被新闻中心的采访对象们反复提及,即媒介融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许多人认为媒介从业者们的“工作”与“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媒介融合使得原本的工作流程与角色任务都发生了改变。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全能、合作与实战。基于调査结果,两位学者认为:媒介融合对新闻的影响主要在技术层面,其次在资源层面。新闻工作者角色变化取决于资源因素、设备因素和责任因素。®挪威奥斯陆大学传媒与传播学院研究员伊戴(IvarJohnErdal)也同样认为,媒介融合已经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其中职业实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跨媒介生产改变了记者的日常工作方式;②媒介机构内部的多媒体组织结构、实践与观念发生了改变;③不同媒介平台的新闻采编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蔡雯在《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一文中,通过对坦帕新闻中心运作过程以及新闻报道案例的分析,认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在日常信息处理流程中,坦帕新闻中心的不同媒体平台之间通过彼此的编前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新闻信息分享与交流渠道,并且专门设置有多媒体助理编辑职位,出席所有部门的编辑会议,通过这样的一个信息渠道,将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制度化。同时,因为不同媒介平台之间对于新闻的选择标准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媒介平台依然要保持自身独立的决策机制,也就是说新闻信息是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完全共享。第二,在现场新闻报道中,坦帕新闻中心有专门的编辑部门负责为多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分配任务,而各个平台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是自愿的,不是由新闻中心强制执行。负责分配任务的办公室编辑除了传送新闻信息之外,还会对新闻信息的采访和报道提出建议,如把记者派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以及首先在哪个平台发布信息,等等。坦帕新闻中心的编辑部只起到了一个神经中枢的作用,既可以快速地传递信息,又可以直接调用采编报道资源,同时各个平台在执行中又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性。第三,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率先获取到第一手新闻信息的媒介平台可以与新闻中心中其他媒介平台进行共享,进而将新闻素材转化为视频、文字、图片等不同的新闻产品在不同的平台展开传播。这样的不同平台间的协调配合,一方面使得同一新闻素材的价值得到放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原有采编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单一平台因为采编资源不到位而错过突发性新闻报道的可能性。第四,在重大事件报道和公共服务领域中,摆脱了单一平台的单打独斗,同一新闻信息在不同平台同时提供,克服了单一媒介平台可能出现的局限性。例如,电视媒体虽然视听结合,但却转瞬即逝;印刷媒体虽然深人具体,但时效性不足;而网络媒体又可能对部分年龄层次的受众不具有影响力。因此,不同媒介平台的分工协作就可以使得媒体的影响力和服务功能都得到全面增强。同时,蔡雯还提出了媒介融合中“三栖”记者的概念。坦帕新闻中心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在带摄像机的同时携带照相机,报社摄影记者在带相机的同时携带摄像机,两者都可以为两个新闻传播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这也是融合媒体背景下媒介集团对于全能记者这一角色的早期尝试和扮演。全能记者“往往一身多职,拥有多方面技能,可同时为不同的媒体平台服务。《坦帕论坛报〉〉记者除了以往的文字技能之外,还可以兼任摄影和摄像;而在电视台工作的记者除了具备影像的技术之外,也要学会给报纸媒体提供文字信息”®。所谓“专兼结合,一身多任”。二、新闻生产发展变化的三个走向数字化技术的革新导致了媒介发展的融合化趋势,而这种媒介融合的趋势无论将其归类为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技术、媒介组织融合,还是媒介资源融合,媒介融合最终影响的是媒介的新闻生产,是媒介企业中从业者的职业实践。传统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可以这样描述:①编辑部挑选比较优秀的记者、编辑从事新闻采、写、编、评,摄、录、导、播;②经营部将新闻产品和受众卖给广告主(加上广告);③传统媒介生产了一次性新闻产品,新闻产品被受众一次性消费。但是,在网络空间和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产品不再是生产一次性产品,也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一个多车间的不断被生产、添加、转换、变形和再利用的复杂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新闻内容不仅是可以被无数次添加、转换、变形和使用的对象,而且应该被设计为可以存贮起来作为资源不断地进行生产和利用。因此,融合新闻媒体必须改变过去的工作流程以适应这种媒介融合和媒介生态的变化,创建一个反映融合新闻生产需求的、更加灵活的新闻生产流程,使新闻生产流程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它在信息内容上,应该由单一内容转变为集成内容,在新闻生产上,应该由一次性生产转变为多次性生产;在传播渠道上,应该由单一媒介转变为融合媒介;在服务受众上,应该由单一服务转变为整合服务和配套服务。基于这些思考和观点,我们可以将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变迁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1.媒介资源运用的变迁媒体新闻生产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信息采集、鉴别、加工、编辑、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便是新闻信息资源,只有通过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媒介融合的最大优势。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新闻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新闻线索的共享。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在新闻生产中,信息资源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新闻生产的初期,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新闻事件的简明信号,获取新闻线索能够为整个新闻采访的过程指明方向、明确报道思路。对于媒体记者而言,如果无法获取新闻线索,一切新闻生产都无从开始。记者一旦明确采访思路和采访目标,就应争取尽可能多地获取大量的新闻线索和信息,为随之而来的新闻采访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整个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获取和掌握新闻线索、信息越多,制定可供选择的采访方案就越多,记者的活动选择余地就越大.那么决策就可谓达到了最优化”因此,在媒介融合的新闻生产实践中,新闻线索是决定新闻生产质量和水平的“第一道关”。媒体编辑通过接触大量可能的新闻线索.如同淘金一般将真正有潜力的新闻线索筛选出来。而媒介融合在新闻生产中的第一步往往也就在于此,通过多平台、多信息渠道的高度融合,向编辑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闻线索以供选择,并制订新闻采访计划和新闻报道策略。在美国坦帕新闻中心的实践中,也同样是将不同平台间新闻线索的共享放在了第一位,通过不同平台编辑出席彼此的编前会的形式建构新闻线索分享渠道,且各平台又通过多媒体助理编辑将重要的新闻线索直接带人整个新闻中心的报道决策之中。如今中国许多报纸和电台、电视台纷纷设立了新闻热线和电子信箱,一些报纸将各个版面的编辑固定电话、手机号和电子信箱、QQ号都登在了版面上,同时还通过微博、微信同公众互动交流.某晚报甚至为新闻热线安装了36部固定电话。在许多新闻媒体上常看到这样的提示:“如果您有重要的新闻线索,请拨打新闻热线XXXXXXX,一经采用.您即可获得一定报酬。”目前,国内的“报料”价格少者几十元,多者已达万元。“沿海发达地区的南京、杭州等城市甚至已出现了一些专门靠提供新闻线索养家糊口的人,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新闻报料公司,似乎有向民间通讯社发展的动向和野心。”这意味着,专业记者和编辑部的功能将逐步转向新闻的核实、判断、解释。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和评论,大型数据库中的过往记载和草根记者的现场报道,本质上都展现了21世纪新闻信息来源的过剩,这些新来源都可以整合进未来的新闻生产流程而作为新闻素材共享。(2)新闻素材的共享。如果没有新闻素材,一切的新闻生产就变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新闻记者常常将缺乏新闻素材的新闻报道称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传统印刷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的新闻稿90%的内容来源于新闻采访时所获取的新闻素材;以视听结合为特色的电视媒体则更是如此,没有了现场的声画效果,新闻产品的生产就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对于新闻生产而言,新闻素材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信息越多越好,材料越翔实越好,也意味着最终的新闻产品内容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客观。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新闻素材获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来源于记者的亲身采访、现场观察,可以来源于新闻报料人的告知和提供,也可以来源于对相关资料的检索和收集,甚至可以来源于网络。媒介融合所强调的是媒介集团内部不同类型媒介从业者之间的素材在共同平台上的汇聚与共享,强调不同的记者从同一平台上获取的一个素材通过再次互动、连接、分享、加工成为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比如,面对一则飞机坠毁的新闻素材,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可以分别做成文字、声音、图像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则可以将整个过程做成动画来演示,同时还可以将一个个目击者、遇难者家人发送在微博、微信、博客上的新闻信息、图片和视频加以连接和整合成更加全面、立体的新闻报道,还可以将这家航空公司历年发生的事件加以回顾、总结,让人从中得到某种原因的暗示与启迪。甚至还可以将国内外以往类似空难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机型、国家等做成表格,与其他各种报道编辑成专栏。可见,建立庞大的巨量的新闻素材库、共享平台和功能强大的新闻素材抓取工具,让融合媒介生产者可以及时、迅速地得到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符号表现的丰富的新闻素材,在极短时间内做适用于不同媒体的新闻,是提高新闻产品质量和水平、提高媒体集团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3)新闻产品的共享。新闻线索、新闻素材的共享产生不同的新闻产品,各种各样的新闻产品进人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成为其他媒体集团新闻生产的重要参考,而且可以经过提炼升华成知识信息、决策信息甚至理论信息、思想信息。在媒介生产的实际操作中,常常见到的是对不同媒介平台新闻产品内容的引用。譬如,在电视媒体中引用印刷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或观点,或者在文字报道中引用网络媒体调查的一些相关数据。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同一媒体集团内的报纸媒体可以直接将电视媒体的新闻产品改编为文字新闻发表,使得报纸不至于在某些重大新闻的报道中缺席,电视媒体也可以同其他媒介相互拷贝、相互改编、相互作用、相互呼应。当下融合新闻生产的最新趋势,就是让记者携带并使用各种采访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然后将采访内容加工、编写成适合不同媒介使用的新闻文本发送到公共平台供本集团的不同媒介选用。同其他媒介相比,网络媒介作为综合性、集聚性的展示平台、传播平台,使新闻产品的共享更为简单便捷,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的文本内容都可以直接发送、拷贝到网络媒介进行再次传播、扩散,不仅可以解决网络媒体初期原创内容不足的问题,提升原有新闻产品价值、摊低新闻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发挥跨媒体平台融合的规模效益。新闻生产中信息资源的融合,归根到底是融合不同媒体机构、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加强媒体之间、媒体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强化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联通,形成整合影响力和共同品牌效应。特别是不同媒介平台的从业者可能掌握或熟悉特定的新闻信息资源,同时也可能具备特殊的专业技能或具备多项不同媒介的职业技能,比如,有的报刊记者可能更加熟悉文字新闻领域的传播形态,擅长文字符号的思维和写作,有的电视记者也可能更为熟悉视频领域的传播环境,具有更强的图像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是相关领域的知名人物。因此,新闻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表现为新闻线索、新闻素材、新闻产品的共享,但是作为新闻生产的生态链,人力资源的共享也属于融合背景下资源共享的范畴。这里所指的人力资源共享并不是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更少地安排人员,通过全能型记者去完成不同媒介平台的采访任务的问题。而是说,不同媒介平台的从业者可以利用自身人力资本直接成为其他媒介平台新闻生产进程当中的生产力。印刷媒体或网络媒体的编辑记者们可以成为电视节目中的评论员、访谈节目中的谈话嘉宾;电视节目的编辑记者也可以为印刷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新闻生产出谋划策。这一方面是融合媒体内部人力资源价值的再次挖掘,另一方面也是融合媒体从业者自身人力资本的再次提升。2.新闻生产流程的变迁为了增强新闻媒介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确保新闻生产所需的资源要素能够在融合媒体内部顺畅流通并高效利用,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形成一套适应融合媒体新闻生产需要的新闻生产流程。针对于此,西方媒体纷纷进行各自的媒介融合实验,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不少成功的案例。(l)WRAL的新闻生产流程。CapitolBroadcastingCompany旗下WRAL电视台的新闻生产流程是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较为成功的一个典型。WRAL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地方电视台,这家电视台的新闻中心除了向WRAL-5频道提供内容外,还向WRAL.COM,WRALFM.NEWSCHANNEL,FOX50,WIRLESS,NCNEWSNET等提供电视新闻节目,由它们编辑加工后对外发布,这样就形成了以WRALNEWS为核心的轴心产业链(如图1-1所示)WRAL的媒介融合模式是将原有的新闻中心直接转变为多媒体新闻中心,将WRALNEWS原本为WRAL-5频道提供内容的采编中心转变为整个融合媒体的新闻信息处理中枢,并为其他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提供新闻生产的素材,其他媒体平台再将新闻素材经过自己编辑部门的加工处理后进行发布和传播。(2)融合媒体运作流程。这是来源于坦帕新闻中心试验成功的一种新闻生产模式。坦帕新闻中心建立的融合媒体编辑室取得成功之后,得到了很多报刊类媒体的青睐。《纽约时报》《今日美国M华盛顿日报》《洛杉肌时报》等一些美国大报都已经把报纸和在线的编辑人员融合在一起,以实行各种资源的共享。融合媒体运作流程的设计思路不同于WRAL新闻生产流程的思路,它不是利用传统媒介平台来承担多媒体功能,而是另起炉灶建立一个凌驾于各个媒介平台之上的融合媒体采编中心。美国通用媒体公司将旗下所属的印刷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搬到同一屋檐下一坦帕新闻中心的同时,将三家媒体的编辑部门合为一体,统管三家媒体的新闻生产,实现整体互动、上下联动。类似的还有NBC,也是建立统一的新闻采编中心来分别向NBC和MSNBC提供新闻。《纽约时报》也是将旗下印刷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团队集中在一个功能一体化的新闻采编中心里。这一类型的融合媒体新闻中心有着相类似的结构特点:首先,新闻线索通过各种途径直接进人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再由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决定采访报道策略、角度等相关事宜,然后融合媒体采编中心直接协调采访报道资源,其后采访者获取的新闻素材再通过编辑进人各个不同媒体平台的编辑部门,经过加工处理后进行多媒体传播。在这个模式中,融合媒体采编中心是新闻生产的第一站。融合媒体采编中心或者说融合编辑室是新闻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管理型编辑和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共同主导完成整个编辑流程。“如果说传统的媒介编辑是‘单兵种’作战,那么在融合编辑室里面就是‘多兵种、海陆空’协同作战。”0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就如同整个融合媒体的“大脑”和枢纽,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的信息分享系统好比有机体中的“神经网络”,能够以最迅捷的速度将新闻信息汇聚到大脑,并在大脑中做出决断和调配整个融合媒体中的所有采编资源。总的来说,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在融合媒体中主要承担以下五项功能:第一,对新闻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和筛选;第二,根据新闻信息特点制定相应的报道策略;第三,调配新闻报道所需的各项媒介资源;第四,协调各媒体平台之间资源的相互协作;第五,编辑完成新闻产品并提供给适当的媒介平台。为了完成这五项功能,融合媒体采编中心的编辑也要进行相应职能分工。在西方融合编辑室内,一般会将编辑分为协调管理型编辑和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两种。协调管理型编辑又分为新闻流程编辑、资源管理编辑和故事生成编辑。新闻流程编辑发挥着宏观管理融合媒体编辑室里的信息流动的作用;资源管理编辑则相当于信息专家,具有高超的信息管理能力,负责全部档案、数据的收集、分类和整理工作;故事生成编辑负责管理同一主题的多媒体信息流动。®最终所有的信息汇聚到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手中,生产成为适合不同类型媒体平台需要的媒介产品。数字化媒介技术是新闻生产的精髓。在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数字化媒介技术提供了所有融合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从最基本的数字化办公,到不同媒介的从业者.都在运用数字化设备来完成工作,进而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每个人的工作串联起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可以通过整个技术网络进行共享;所有的新闻线索、新闻素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分享;最终新闻产品编辑、审稿、修改都通过网络完成。如果将融合新闻采编中心比作整个融合媒体的大脑的话,那么数字化的媒介就构建了这个媒介有机体的“血管网”与“神经网”。也就是说在整个新闻生产流程中,数字化媒介技术都是融合新闻生产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可以说,融合媒体中信息的顺畅流通,一方面是制度上的,另一方面就是技术上的。当然数字化的媒介应用系统的开发更多的是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对于融合媒体从业者而言,更多的是适应和掌握系统的应用。3.媒介从业者能力的变迁对于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而言,融合媒体时代带来的最大变迁便是新闻从业者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如果以前人们按照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新闻主播等传统角色对媒介从业者进行角色定位和职能划分的话,那么当下不同媒介角色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并正在呈现出彼此边界交集、范围模糊的特点。融合媒介的从业者过去在一个岗位上可以用一项技能干一辈子,现在从事一项工作可能需要具备多项采编技能,独自一人采访新闻之后,带回来的可能也不只是一篇文字新闻稿,还有新闻摄影图片.新闻音像,发到微博微信上的花絮、感想等。融合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文字记者最好能够替代摄影记者完成任务;摄像师最好能够顺便带回合适的新闻图片;甚至最好是一名记者就可以应付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的各项内容要求。因此,“全能记者”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也被形象地称为“背包记者”(Backpack),或称之为“超级记者”(SuperReporter).因为他们是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新闻记者。这些全能型、高素质的超级记者的采访背包就像一个“百宝库”,背上它就能独立作战,他们左手是摄像机,右手是照相机,胸口挂着手机,背包里还有手提电脑、移动电源、录音笔、各种镜头、视频音频编辑设备、文件传输设备和生活用品等。融合媒体时代下从业者能力的变迁是一种必然。“全能记者”作为融合媒体时代的全新产物,对于媒介从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这意味着记者不但要写一手好文章,又要照片拍得好.还要音频、视频做得好.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够根据不同媒介的要求来生产合适的稿件,应付这种挑战可谓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全能记者”不仅对记者的知识结构、传播技能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且对记者的身体素质和工作效率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一名“全能记者”一天起码要完成三到四篇稿件.其中有文字,有视频。这是平常记者工作量的三到四倍,每天工作时间都将在12小时以上,没有比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工作效率是很难胜任的。因此,对于融合媒体中的新闻从业者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将是个人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综合素质和各种技能的全面提升,以及为适应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高质量、髙效率和髙压力在身体和心理上的磨炼和改变。

判断题 毛泽东的办报思想:积极方面:毛泽东认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他认为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事业都毫无疑问地具有阶级性,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因而报刊是革命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能够使党的方针政策迅速地和广大群众见面。在办报方面,毛泽东强调要把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结合起来,提倡政治家办报,编辑记者要主动地把人民群众视为老师,向人民群众学习。他强调办报实事求是的态度,倡导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和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些新闻思想奠定了中国新闻工作的理论基石,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错误观点:毛泽东过分强调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片面对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自由,夸大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将争取新闻自由看做是“秀才造反”,修正主义。他常常用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但又过分扩大了反动阶级的范围。虽然他提倡在人民内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最后却遗憾地变成了一花独放与百家同声。

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传播学角度加以论述。“现在世界上除了军事上的星球大战之外,还有另一场星球大战,它所涉及的不是导弹,而是通过无线电向世界上各个偏僻地区传播的新闻和意识形态。”(美国《国际论坛先驱报》)“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英国《泰晤士报》社论引美前中情局长杜勒斯语)“卫星电视使印度人感到,印度的一切都是小好的,而西方文化都是那么美妙,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正在被摧毁……”(印度作家理查德·克拉斯达)“如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保罗法里《华盛顿邮报》)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信息侵略问题。信息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信息侵略与信息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打破善意平等、自觉自愿的前提,实施信息侵略的一方往往凭借其独特的经济实力和传播优势,有预谋地引诱或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1983年里根政府推出“广播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对此评论,又一场通过无线电向世界上各个偏僻地区传播的新闻和意识形态的星球大战已经开始。布什甚至号召欧盟各国“参战”,融化掉社会主义。实际上,当今的信息侵略已不只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大战已经打响。(1)信息侵略的性质①信息侵略的渊源尼克松在1988年出版的《1999——不战而胜》中历数了美国在朝鲜、越南战场的失败和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经验教训:“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主张开辟“思想战场”,用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去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思想的征服”,其实质还是政治的斗争,而信息侵略则是手段。1984年英国《泰晤士报》的社论引用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的话说明输出文化,吸引对象国青年乐意听摇滚乐,跳摇摆舞,穿上饰有星条旗的圆领紧身汗衫和美国牛仔裤,会使他们不喜欢《国际歌》,逐渐脱离社会主义的“束缚”而获得“自由”。②以电视媒介为先导的文化侵略针对以电视媒介为前导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入侵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以色列前外长佩雷斯曾说过,对以色列而言,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军事入侵,而是文化入侵。法国、加拿大、英国等欧洲国家都对美国的文化入侵表示忧虑,有的提出批评。印度作家理查德·克拉斯达认为:卫星电视使印度人感到西方文化是那么美妙,进而摧毁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此次外来文化的入侵,不敢说我们一定能顶得住,因为电视的诱惑力太大了。③英语的广泛应用成为信息侵略的助推器语言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成为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一道重要防线。语言在竞争中失败,文化和知识亦会随之消失。随着英语的广泛使用和借助于广播、电视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强力传播,英语逐渐成为世界语。如果英语真的一统天下,那么英语文化必将吞噬其他国家的文化而成为世界文化和霸权文化。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在吸收先进科技、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同时,也为腐朽文化的入侵、反动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城门。因此,信息侵略一旦突破语言的防线,其后果不堪设想。(2)信息侵略的危害保罗·法里在《华盛顿邮报》写道,如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是批量生产的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信息侵略借助于强大的传播网络、先进的传播科技、庞大的采编队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劲的信息优势,形成一种压倒性的不可阻挡的信息洪流或“传播顺差”。作为文化资源大国,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不足4%,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不足3%。与之相比,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25%,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则高达43%。如果不反抗英语文化帝国主义,就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所说,我们可能演变成不伦不类的西方社会,那将是我们的一场巨大灾难:①信息侵略垄断信息资源,控制态度行为,干扰正确决策;②信息侵略污染和毒化社会风气,腐蚀和败坏人的灵魂,摧残和销蚀民族文化,动摇和破坏社会稳定。特别是当两国关系紧张或爆发战争时,媒体强国就会马上开足马力,不惜造假和散布谣言,以扰乱人心,煽动惊慌、恐惧和仇恨心理,引发社会动乱,瓦解国人斗志。(3)世界各国对信息侵略问题的对策面对媒介强国的信息侵略,世界各国为保护和捍卫传播资源和国家主权,都在积极备战:①提高国民自身素质和判断力,号召国民自觉抵制。有些国家要求国民自觉抵制西方的信息侵略,与政府一道击败来自国外的竞争。②国家立法保卫自身文化传统,严格审查限制外来文化及传播媒介落地。新加坡对外国影视、声像制品进行审查,凡认为不洁的镜头,一律剪除。日本规定进口外国影视片必须经过三道审查关,凡是有伤公安及风俗的视像作品绝对禁止播放。1994年欧盟规定欧洲电视台播映的节目中必须有50%是欧洲制作的,且不许在黄金时间播出美国电视剧。③加强国语教育,缩小英语使用范围。加拿大魁北克省规定在工作场所禁止讲英语,街道上也禁止英文标志。甚至连英国本土西部的威尔士人都正在发起告别英语、重新推广威尔士语的运动。(4)中国对信息侵略问题应采取的对策①要健全和强化大众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次和传播范围、比例等做出严格规定。②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其能自觉抵御外来的信息侵略,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④要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色,从而增强它同西方传播的竞争力。④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向受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健康的精神食粮。⑤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各国华人社团,积极在海外布点设台,从天上到地下,从有线到无线,与各媒介强国展开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竞争,切实改变以往那种消极被动的局面。

判断题 配合以下新闻报道材料,写一篇短评,要求标题自拟,论点突出,结构合理,字数400字左右。附材料:为种龙井茶砍倒景区成林树“九溪十八涧”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新华社杭州3月11日电“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树。”清末学者俞越所描绘的这一景致,是距杭州西湖仅十里之遥的“九溪十八涧”景区。然而,这幅以山、树为依托的幽静画面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当地农民为了在这里种植身价不菲的“龙井茶”,竟不断砍伐景区内的林木以拓展茶园。“九溪十八涧”内的康王坞,是一条夹倚在马鞍山和大湾山之间的山坳。2004年2月末,记者来到这里时,看到一小块一小块零星茶园散落在山坡之上。在景区附近居住了40多年的八旬老人吴大中告诉记者,过去这儿根本没有茶园,种茶是近十来年才出现的。那些不到半米高的茶树就是茶农近两年砍倒树木后种下的。吴大中说,两年前,他和九溪派出所的魏维友偶尔来到康王坞时,正遇上两名当地农民和一名外地雇工在砍伐一棵碗口大的桂花树,当场被魏维友阻止。然而,景区内的砍伐行为并没有停止。记者看到,几块茶园略显干燥的新土上是扦插不久的茶苗。而在茶园周围则是成堆砍枝,崎岖的山路旁留下了不少樟树、杉树、松树和冬青树的树桩。在一块不足1亩的茶园周围,有11棵大树被剥皮,3棵大树被砍倒,一些树上还留着新鲜的刀痕。魏维友告诉记者,茶树生长需要充足的日照,为了能让茶树长得好、产茶多。茶农便砍去周围的大树,或将大树剥皮让其自行死亡。这些被剥皮和砍倒的树最大的直径有40厘米,最小的也有10多厘米。吴大中老人抚摸着一棵濒死的大树说:“这儿的树长这么大不容易,没有几十年,哪儿能长这么粗!”记者看到,许多茶园旁的树木都被砍去了枝权和树叶,只留下高高的树冠。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干,照在刚刚长出嫩芽的茶树上。西湖龙井素有“黄金芽”、“无双品”之称,它的盛名使它成为人们大力追捧的对象。杭州茶叶市场的茶商得意地说,虽然现在还没到新茶上市,但许多心急的客人已经来催,往年常常是茶还在锅里炒,客人就等在一边了。由于产量有限,产于杭州山区内的龙井便成了“稀缺商品”,近年来价格逐年攀升。早春龙井每500克一般能卖到1500元上下,如果把清明前的第一道龙井拿到杭州城里拍卖,还能卖到5000元至上万元的高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遭到砍伐的这片林区,正是盛产西湖龙井的“宝地”。根据2001年7月实施的《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九溪十八涧景区内的康王坞位于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一级保护区内,从地图上看,遭砍伐的林区正位于一级保护区的中心。当地农民对这块林地的种植条件赞不绝口:这里土质好、阳光足、雨露多,种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一位村民顺口冒出一句:这个地方没多少人来,查的人少,谁也管不到。正是受西湖龙井不菲身价的吸引,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湖风景区内就出现了农民毁林种植“龙井茶”的现象。根据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的统计,近十年来共有百余亩林地遭到蚕食。示例如下:善待环境莫让利欲熏了心近日有媒体报道,在距杭州西湖仅十里之遥的“九溪十八涧”景区,当地农民为在这里种植身价不菲的“龙井茶”,竟不断砍伐景区内的林木以拓展茶园。该事件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多数人对这种利欲熏心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示了愤慨与谴责。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种龙井与环境孰轻孰重,想必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树木有保护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诸多作用,但仍然有部分人为了获得暂时的收益,忽略长远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旱灾和水灾、生物多样性破坏,哪一个不是我们不善待环境造成的。大自然已经给过我们太多的警告。获得经济收益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地球只有一个。而事实也证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请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毁掉人类的未来,趁一切都来得及之前,请善待我们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