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座谈会采访和记者招待会采访在运作上各有些什么特殊要求? 

从新闻采访的主体与采访客体(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主动权的掌握及参与人数) 这一局面上看,座谈会采访与记者招待会采访是正好相反的两种采访样式。

  (1)座谈会采访的特殊要求

  座谈会采访是指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在新闻实践中,搞好座谈会采访除了要遵循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则和要求外,还要区分注意掌握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①参加座谈会的人数适宜。座谈会采访,邀请多少个对象为宜,应根据座谈会采访主题的需要决定。一般说来,一次座谈会采访以邀请四五个对象参加为好,最多不要超过十人。当然,对有些需要公开报道的座谈会,参加的人数可略多一点以显示其代表面。

  ②要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举行座谈会采访之前,记者一定要把座谈采访的目的与要求告诉与会者,让他们有所准备。同旪,记者要明确座谈会采访癿范围和中心话题,以防座谈会上信马由疆“信天游”。此外,记者在会前还要尽量预计到座谈中可能出现癿情况,做好相应的对策。

  ③要采用漫谈、讨论的方式进行座谈。座谈会采访切忌“问答式”进行,要尽量使不伕者与会者不受拘束,畅所欲言。同时,在座谈会上,记者要注意发现和寻找引发漫谈、讨论的“由头”,使座谈会既开得生动活泼,又不断引向深入。在座谈采访中,记者应注意尊重对象,不要轻易打断对象的发言。

  ④座谈会采访要与个别采访等相结合使用。由于旪间、环境的限制,一般座谈会上,采访对象很难对事情的细枝末节、问题的具体看法谈深谈透,这就需要记者注意座谈会后及时对座谈内容整理、分析、并结合进行个别采访或跟踪采访。

  (2)记者招待会采访的特殊要求

 记者招待会采访,是指记者参加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社会、群众团体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或称新闻发布会)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记者须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 提问题,在具体运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会前要摸清意图。记者一定要注意事前打听清楚这个记者招待会的意图和内容,以便考虑是否出席,并且做好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对于并不同的记者招待会,一般情况下,要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问题的重要性和这个国家当时的形势,决定是否参加;同时也要考虑同邀请单位(或驻在国)的关系,如一些友好国家使馆的记者招待会,应当尽可能出席。记者一旦决定参加某次招待会,便应认真思考、准备一些问题。

  ②提问要开门见山,要讲究“质量”。在记者招待会上提问题,应该单刀直人,直截了当, 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同时,要注意所提问题应该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问题,也就是社会、受众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那众所周知的问题,或者平平淡淡的、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有可能问出高“质量”的新闻。

  ③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参加记者招待会的记者除了要会问会听之外,还要注意会观察, 会记录。这对者对记者全面、准确地理解招待会的内容,搞好采访报道是有好处的。

此外,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还应注意外表端庄大方,衣冠整洁,不卑不亢,遵守会场纪律。己者招待会的报道写好后,应递交主持人或其助手核实,防止信息失真或语言误差。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核对法核对法是指新闻编辑借助有关资料,发现和纠正稿件中的事实差错的改稿方法。它是新闻编辑修改稿件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编辑在修改稿件时需要针对自己拿不准的问题,找到相关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核对。采用核对法改稿,对所用的资料有以下三点要求:①所用的资料要有权威性;②所用的资料是最新发布的;③所用的资料是直接的,而非转抄来的。

判断题 请谈谈你对新闻写作“一事一报”的理解?(1)定义“一事一报”,是指一篇新闻稿报道一件事,又称单一事实新闻,具有偶发性、单一性、非连续性的特点。它是最原始的客观报道方法,采用单篇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其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语言简洁明了,篇幅较小。动态消息报道最常采用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因动态消息要求报道的重点限定在事发当时的这个时段,其内容比较单一。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既可突出新闻事实与信息的精要,又可使消息做到篇幅短小、运转灵活,从而保证新闻时效。(2)适用范围“一事一报”也常见于以下新闻:①纯新闻。纯新闻以一事一报为基本原则,重点在于交代何事,即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发生经过和结果,其他新闻要素则可一笔带过。②解释性新闻。一些解释性报道可报道单一事实新闻,重点在解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③调查性报道。既可用连续报道法,也可以对单一事实一事一报,意在揭示“隐瞒的客观事实”,以深入揭露问题为己任。④特写。特写也可以事实的客观性为报道的根本,一事一报,集中报道一件事、一种情况或是一个侧面。(3)评价“一事一报”的优点在于可以突出新闻重点,使新闻报道新鲜、快速、简短,提高新闻时效性。但相对于其他写作方式而言,“一事一报”的方式可能存在内容单一、片面,缺乏联系的视角等缺点。

判断题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素质:(1)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新闻工作是一个艰苦的工作,也是一个有风险的工作。新闻工作会造就一批而且也需要一批在社会上有名气的记者,但新闻工作也同样需要有更多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无名英雄。新闻工作的这一特点,就需要任何一位立志从事新闻工作或正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同志十分热爱党的新闻工作,需要有一种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党和人民利益而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2)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方针政策是搞好宣传报道的一个依据,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开展宣传工作。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但要在实践中去考察它执行的情况,而且还要从理论上去正确理解它、把握它,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宣传它。(3)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新闻事业必须真实地、迅速地反映现实的变动,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始终与实际、群众保持经常的联系。在新闻工作中,和实际保持联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蜻蜓点水”,关起门来想点子,凭着经验吹路子,跑到下面找例子.这种联系只是表面上的接触,并不叫“深入”。这是新闻、评论中平庸之作的致命伤。另一种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长年累月地深入下去,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了解现实的变动,反映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创造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意见、呼声。后者才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好作风。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还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观,增强了对群众的感情,产生了真诚地为群众服务的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与读者共悲欢哀乐、甜酸苦辣,打成一片,真正成为群众的耳目喉舌。邹韬奋以他在《生活》周刊上的小言论出名,这个小言论最大的特色就是抓住了群众当时最关心的问题,而且以最通俗的群众语言像朋友谈心那样来写作。(4)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在目前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媒介急需一批学者型的或称专家型的记者、编辑。这批记者、编辑应有广博的知识,又在某一专业,如金融、经济、法律、农业、体育等领域有一定的造诣,成为里手行家。尤其在报纸的深度报道、电台的新闻透视等栏目中更需要这样的学者型记者、编辑。(5)有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一名编辑、记者,不仅应该精通一行,而且应该样样都能拿得起来,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包括各种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调查报告等。新闻工作的实践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一专多能的记者、编辑来。当传媒进入数字化时代,更需要有一专多能的记者编辑,而且一专多能有了新的内涵。数字化媒体是多媒体的融合。所以,一名记者不但要有采、写、编、评的能力,而且文字编写、视频、音频、照片拍摄都能拿得起,还要能出镜,在现场播报新闻。这是一种全能型的记者。数字化媒体还特别需要专家型记者。在全球化时代,在高风险社会里,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各种现象光怪陆离,让人眼花缭乱。这特别需要对此做出解读,有深刻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信息不再稀缺,真正稀缺的是真知灼见。以上五个方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才能成为党的宣传员,人民的情报员,历史的记录员。

判断题 用事实说话:指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或者说是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总之,是“事实”和“观点”的结合。

判断题 标准灰是指18%反光率所产生的灰色影调,也称V区中灰,是曝光的基准。

判断题 新媒体作为物质基础,对这样一种物质基础的占有,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一种客观能力,提升经济认同。

判断题 湖南卫视通过综艺节目和相亲节目来定位。

判断题 在针贬时弊、激浊扬清方面,新闻评论有何具体作用?新闻评论,作为议论和说理为主要特征的新闻体裁,作为论是非、说短长为基本内容的舆论工具,应该立足于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着眼于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正确引导,把弘扬新风、树立正气、兴利除弊、激浊扬清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坚持用正确的舆论“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由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的性质所决定,也由新闻评论的根本功能所决定。(1)新闻评论切中时弊,扶正祛邪,为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各种媒介的评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成为大家公认的通向真理之路的先导,提高理性认识的良师,解开思想疙瘩的益友。(2)我国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各种新事物、新课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新与旧、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呈现胶着状态,难以分辨。此时特别需要新闻评论发挥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作用,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