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范长江抗战前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活动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范长江,中国著名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西北通讯时期 1935年至1936年,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历时10个月,跋涉了西北多个省区, 了解西北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民情风俗等多方面情况,沿途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 上发表,不久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大受欢迎。 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民族人民的痛苦生 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2、《塞上行》 西安事变后,范长江冒险于1937年到达西安采访,在西安第一次接触了共产党人。周恩来接 受了他的采访,后来周又安排他进入延安采访毛。毛向他详细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解释 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后来他在《大公报》发表了时事述 评专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主张,在国统区引起巨大震动,随后写了《西北近影》 《陕北之行》等多篇通讯,这些 通讯汇集《塞上行》一书出版 3、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 识,更渗透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有感情。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 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 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其中有些成为传世名篇。其采写过程,充分表现了范长江富于政治敏感,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险、深入研 究、知识渊博等素质。 共产党时期 1938年脱离《大公报》 ,1939年加入共产党,后参与创办“青记” 、 “国新社” 、香港《华商报》 等,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延安《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新华社“四大队”队长,成 为稳产阶级新闻战士。建国后,曾任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合理使用作品分为“引用”和“参考”。“引用”必须注明作品的名称、作者姓名、作品出处,“参考”则不必注明。
判断题 画版的五先五后:一是先安排重要稿件,后安排次要稿件;二是先安排版面的四角,后安排其它部位的稿件;三是先安排长稿件,后安排短稿件;四是先安排专栏稿件,后安排其它稿件;五是先安排穿插规则形状的稿件,后安排方块形状的稿件。
判断题 灰雾度负片比正片的小。
判断题 新闻评论的类型(1)新闻评论的总体分类:按照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而以形式为主的标准来对新闻评论做分类:①阐述性评论,用来阐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政令、法规、重要工作部署和中心任务等。这类评论在报纸上以“社论”,在广播和电视中则用“本台评论的名义出现。②立论性评论,论述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新思想、新风尚、新体验、新典型等。报纸一般用“本报编辑部文章”或“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这类评论。③解释性评论,这类评论主要论述新形势、新问题和重要新闻事件,负有帮助人们解难释疑,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件的任务。④驳论性评论,这是以批评、批判错误思潮、错误观点以及不正之风为主要任务的评论,也使用于国际斗争。从社论要署名评论,从“本台评论”到“思想漫谈”。⑤提示性评论,只提到问题,指明重点。扼要揭示其本质或意义。通常在报纸上以“编者按”、“编者的话”“编后”在广播和电视出现。
判断题 网络新闻写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是什么:真实与新鲜,是新闻的两块基石,是衡量一个事实有无新闻价值的主要依据,也是新闻价值的源头。传统新闻写作强调真实性与时效性,这种情况同样适合于网络新闻。(1)遭遇挑战的网络新闻真实性①互联网的无限开放性,使得网络新闻的可信度受到置疑,因为这张分散性的传播巨网里,任何一个网络都能够产生和发布信息。②网络新闻的报道速度也对新闻的准确性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提出挑战,速度快,新闻有可能不准确。(2)获得提升的网络新闻时效性①互联网的传输速度极快,覆盖面又广,一条新闻上网后,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传遍世界,任何传统媒体对网络新闻的时效性都望尘莫及。②时效性还体现在实时更新快。同一条新闻,当它在网络上发表时,其时效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其新鲜的感觉会比传统媒体增强。③时效性的提升,使得网络媒体以报道突发性事件见长。在这类事件发生时,网上常常出现“塞车”现象,新闻网页的点击率骤增,也说明网民的阅读取向。
判断题 我国出版的有关摄影的杂志有: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人像摄影)、摄影世界。
判断题 通讯的种类在谈通讯写作时,首先要知道通讯的种类。按照习惯,人们把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四种。此外还有速写、侧写、见闻、采访札记、记者来信等。大多可归并到以上相应的四种通讯类型中去。
判断题 报禁:报禁是指台湾当局为加强对新闻事业特别是报刊的控制,于20世纪50年代做出的“限证,限张,限印”的规定。限证即当局严格控制登记证,压制新闻事业规模。限张即当局限制报纸的张数,限制其内容和业务的发展。限印即当局控制其印刷地点和发行场所。以上“三禁”被台湾新闻界成为“一报三禁”,这就构成了所谓报禁的具体内容。直到80年代,报禁才逐渐被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