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列评论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要求篇幅不超过 800 字。
附材料:
时评需要更多样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最近,“时评”这一现象引发了争议。有论者尖刻地批评这是一种“脑残”文体。当然也有不少人肯定这一文体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讨论凸显了这一文体对于社会的独特意义,显示了其影响力已经不可忽视。时评目前已经成为报刊等传统媒体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部分。
不论是优统的主流报刊,还是近些年流行的都市报刊,现在都高度重视言论的社会影响,几乎都有专门的时评版面,也有一些时评认开始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公众的欢迎。这说明无论是报刊本身的选择,还是读者的需求,时评的流行都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时评是对于社会现象的快速反应,也往往是从一个具体的事实出发对于社会趋势的分析。
不少时评能够切中时弊,表达公众的意见,反映民意的走向和民生的现实要求,对于社会有
相当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同时,时评也是传统纸质媒体和互联网网“打通”的成果。一些互联网上网上的“网评”,由于其特色而成为了报刊争相转载的对象。而报纸上的“时评”,如果有影响力,也会在网络中形成转载和跟帖的风潮。而一些网络评论的写作何者也由于其文字清新或辛辣而被传统纸媒所倚重,成为专栏作者。这样在网上网下形成了相互支撑的互为犄角之势,极大地拓展了言论的空间,对于社会充分了览公众的意见有极为正面的价值。
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造成了价值观和生活形态的快速变化,经济情况和社会趋势的变化也相当迅速,,所以公众对于快速反应的时评有着强烈的需求。是评往往价值观明确简单,对于问题的看法直接了当,是一种充满了“确定性”的文体。这对于公众在复杂生活中寻求某种确定性是有相当的帮助的,也对于公众确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参与公共事务有相当的意义。因此,简单地否定时评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一些否定时评的言论其实也是被当作时评发表的,这其实也说明了时评的价值和时评作者们对于社会的贡献。
但时评当然也有明显的局限。我想时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时评多数是由由一些时评人写成,他们对于时评文体有很好的掌握,但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过于简单化,往往倾向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式,以及只求痛快淋漓、不求宏观理性的策略。时评具有网评般的尖锐犀利,也有网评的一清二白。时评往往从一种情绪化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以网络博客和跟帖的风格来理解事物,常常结论来得过快过大。期望见微知著,却难免无限夸大;期望深入浅出,却难免言过其词。这样的文体风格对于一望而知的丑恶现象进行抨击和鞭笞是有所贡献的,但对于今天所面临的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于各种矛盾纠结的多重现象的复杂性的认识,却难免缺少宏观理性的态度和具体入微的分析。其次,时评往往缺少第一手的资料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切实观察。往往仅仅依靠一些互联网中或媒体中的报道来发表意见,二是容易捕风捉影,过度引申,往往和实际情况有相当的距离。这可以说是时评当下所表现的明显弊端。时评往往可以帮助宣泄公众的情绪,却无助于公众对于事物复杂性的深入体察和理解。
有这样的弊端,其实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并不应该简单否定时评的贡献。现在所需要的是时评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如《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中有弗里德曼这样的名记者,也有克鲁格曼这样的大学者。像记者这样接触第一手现实材料的人写出的时评往往有强烈的现实感,而学者是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对于问题的复杂性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可以让更多记者和学者加入到时评人的行业之中,这样,时评就有了更多的不同意见互相参照和互相对话,显然有利于时评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当下时评的问题不是应该做“减法”,让现在的时评压缩,而是要做“加法”,让更多的不同的人来写时评。这样,社会舆论的空间才会扩展,而舆论的理性和客观性才可能实现。
“忽如一夜春风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话来形容眼下的时评专栏,可谓是再贴切不过了。大小报纸纷纷开辟以“时评”为名的评论专栏。其中办得较为出色、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等。
这种时评热让笔者想起了上个世纪初,中国新闻史上曾经有个一次时评热潮 。1904 年在上海创刊的《时报》,首立时评栏目,使时评这一文体风靡一时,《中国日报》、《民报》、《神州日报》、《苏报》等一批在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报纸都曾大量发表时评文章。比较两者的背景可以发现,眼下的时评热也和当时经历着一样的背景,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中国社会的激烈变化造成了价值观和生活形态的快速变化”。由此,作者分析时评这种文体的特点与当下环境的契合,“价值观明确简单”、“对于问题的看法直截了当”这样的特点使得时评能够适应当下的受众寻找确定的价值观,做出直接的判断。
但是在后文中,作者也分析了时评的局限并将其归纳为两点:首先是由于时评人对于问题看法过于简单,且易用宣泄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是时评认缺乏第一手资料,容易捕风捉影,过度引申。在文末,作者也提出完善时评设种文体的措施:进一步扩大时评的空间,让记者和学者等专业人士加入时评人的行列。全文的评论很好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没有孤立地看待时评热这一现象,而是客观分析其特点和局限,并且提出补救的措施,本文的评论有理、有节、有致。
时评作为一种新兴的评论文体,固然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也是新兴事物的通病。对于这种通病,一味地打击、揭露恐怕也是不恰当的。比起批评时评的不足,给时评的发展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才是应该鼓励的做法。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党的中央报刊发展演变过程:1922年9月至49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发展/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历史沿革1、《向导》周报,1922.9——1927.7,上海2、《红旗》1928.11——1930.8,上海3、《红旗日报》1930.8——1931.3上海(《上海报》合并)4、《红旗周报》1931.3——1934.3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改名)5、《红色中华》1931.12——1937.1(1933年2月第50期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35年11月复刊)6、《红星》1931.12——1935.8(1934.10长征,由于《红色中华》停刊,代为中共中央机关报)7、《新中华报》1937.1——1941.5(1939年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由《红色中华》改名)1937年9月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改为陕甘宁边区机关报。1938年12月停刊,1939年2月《新中华报》(刷新版)创刊,期号:“刷新第一号”,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8、《解放日报》1941.5——1947.3+《今日新闻》9、《人民日报》1948.6——至今1948年.6月,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在平山县创办,为代中共中央报。由1940年创办的《晋察冀日报》和1946年5月创办的《人民日报》合并后重新编号出版的。1949年3月迁北平,8月1日由代中央机关报转为正式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工人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五四时期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这些刊物,被工人看做自己的“喉舌”,工人解放的“明星”。这批刊物把宣传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二、中共成立后,以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工人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从1921年下半年到1923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等地陆续创办了一批工人报刊。著名的上海《劳动周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北京《工人周刊》工人报刊宣传报道中心是:向工人群众介绍马列主义,反映工人和工会的活动,号召工人团结起来,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在1921——1923第一次罢工运动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1923年“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工人报刊多数被迫停刊。三、1国共合作后,工农群众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工人报刊经过一年左右的沉寂,在1924年春开始复兴。新创办了一批工人报刊,如广州的《工人之路特号》等。一些被迫停刊的工人报刊也陆续恢复出版,最重要的是《中国工人》。2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中共转入地下,秘密出版《上海报》(1929)“上海工人阶级自己唯一的报”《苏区工人》1932瑞金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人》1940,延安,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毛泽东在为它写的《<中国工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工人》应该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建国后,1949年《工人日报》北京创刊,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共青团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中共诞生初期在中共成立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准备建党的同时,开展了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陆续建立团组织。有些地方团组织办起了面向青年群众的报刊,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团刊。其中有四川成都团组织于1921年1月创办的《先驱》半月刊,广东团组织1922年3月创办的《青年周刊》等。在首批团刊中,《先驱》是出版时间最长,也是惟一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现在北京出版,由于北洋军阀的查禁,迁上海出版,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的机关刊物。1922年5月,正式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1923年8月,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在上海创刊。二、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团的报刊网络形成了。1、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中国青年》很快成为全国青年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刊物2、十年内战时期:《青年实话》,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永丰,瑞金;在国统区,团中央创办了《无产青年》(1927.10——1928.10)后改为《列宁青年》三、抗日战争:《中国青年》1939.延安,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四、解放后,1951年,北京,《中国青年报》团中央机关报简述清末民初我国通讯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情况P139、P162我国的通讯社事业和近代报业一样,首先是由外国人在中国办的通讯社开始的。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通讯社。在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中,1904年广东老报人骆侠挺在广州创办了中兴通讯社,是国人办的第一家通讯社,主要向广州和香港的报纸发新闻稿。民国成立后,新闻通讯事业真正发展起来,中国新闻事业增添了一种新的媒介,改变了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1911——1912,四家)。1913年至1918年间,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余家。这些通讯社一般规模都不大,有的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撰稿。在经济上,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是自由撰稿人独立办的。邵飘萍1915东京通讯社和1916年北京新闻编译社最为成功,前者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二十一条”;后者以消息迅捷而闻名,每晚发稿一次,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新闻来源主要是靠剪报和译报,自采的新闻很少,质量不高,发行量少,几份到几十份不等。补充:1、历史背景:社会状况、技术条件、需求、外国通讯社的影响2、清末:1904年比利时远东通讯社,王幕陶创办1911年广州展民通讯社,杨实公创办3、1广州:公民通讯社19122上海:民国第一通讯社、上海通讯社3武汉:湖北通讯社4长沙:湖南通讯社19125北京:北京通讯社中俄通讯社19201920年7月由共产国际组合中共上海发起组在上海创办,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杰。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中俄社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文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中俄社成为它的领导机构之一。《新青年》、《民国日报》上海都采用了中俄社的稿件。中共成立后,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以华俄社名义发稿,1925年停止工作。国闻通讯社:1921年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总社设有广告部,北京分社设有英文部,向外国报纸提供英文稿。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国闻周报》出至1937年停刊。申时电讯社:发起于1925年,时任《申报》的总经理张竹平联络《申报》、《时事新报》两报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的各方专电加以编辑,发给一些报纸采用,这种办法受到欢迎,采用者增多,于是在1928年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1932年,该社与110多家报社签订公告协议,1934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在北京、天津、汉口、香港等地设有分社,1937年上海沦陷时停办。红中社,1931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在瑞金成立,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广播呼号为CSR,每日发稿一二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1935年11月在山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由于缺乏物资条件和人员,没有组建一个独立的通讯社,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兼作些通讯业务,实行报、社合一的形式。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1937年,为团结抗日计,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新华通讯社。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每天的发稿量也由原来的一两千字增加到四五千字。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议程中文,编程《每日电讯》参考资料,供中央领导以及各机关参阅。1938年,《每日电讯》改名为《今日新闻》,1939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同属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社改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社长先后由向仲华、博古、廖承志任社长。除总社不断扩大外,新华社还自1939年起开始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步形成了以一个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至抗战胜利之时,新华社除总社外,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已建立了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一百多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成立,在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同新华社的文字广播相配合,向国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实况,宣传中共的各项政策与主张。
判断题 许可E-mail营销是网络营销方法体系中相对独立的一种,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网络营销方法相结合。
判断题 摄影概括:是摄影艺术家通过个别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
判断题 报道的定位包括哪些内容?媒介定位,在编辑学范畴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媒介的服务对象是谁,二是媒介为这些服务对象做什么,即媒介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1)媒介的受众定位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是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作出决策。媒介的受众定位,实际是要发现那些信息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为某种媒介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的受众群体,以便针对这种需求进行产品决策。(2)媒介的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指确定媒介所要担负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用,是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功能定位是媒介实现传播效益一一包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一的指向和规定。媒介的功能定位要以受众需求和媒介主办者的主观愿望为基础。(3)媒介的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的关系媒介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如图2-2所示。受众定位——受众需求分析和媒介主办者意愿——功能定位——媒介产品设计、生产图2-2媒介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关系图①功能定位是在受众定位的基础上,考察受众的信息需求,结合媒介主办者对媒介的角色期待而确定的,它最终是受众的客观需求与媒介主办者的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②媒介的受众定位则需要借助于媒介的功能定位才能对媒介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最终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受众定位只是决定了媒介为谁而办,功能定位才能决定媒介给收众什么。
判断题 为下列新闻制作标题并撰写编后。附材料:本报讯辽宁电视台记者周密因参与编造梦宝床垫存在所谓质量问题的虚假新闻,最近受到开除公职的处分。另一名参与者沈阳电视台临时聘用记者王月珠已于2003年初被单位除名。2002年10,11月间,沈阳市赛世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振亮向辽宁电视台记者周密提出,梦宝床垫与自家生产的床垫质量相当,但价格、销量都比自家产品有优势,看看梦宝床垫是否存在质量问题。12月初,在未对梦宝床垫进行质量鉴定的情况下,王振亮与周密预谋并实施曝光梦宝床垫所谓“黑心棉”问题。王振亮购买两张梦宝床垫,并找来韩庚沃充当梦宝床垫的消费者,接受周密“采访”。周密为韩庚沃及其母亲组织语言,编造“梦宝床垫有异味、小孩睡了身上长疙瘩、找厂家没人管”等虚假事实,录制《韩先生的烦恼》在辽宁电视台“生活导报”栏目播出。周密还将“线索”提供给沈阳电视台记者王月珠。王月珠录制《名牌床垫哪来垃圾棉》在沈阳电视台“直播生活”栏目播出。之后,梦宝公司向沈阳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报案。。2003年7月,王振亮、周密、韩庚沃等涉案人员先后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后均被取保候审。辽宁电视台即停止周密的采访工作,停发工资和奖金。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法院于2004年10月作出一审判决。沈阳市中级法院于今年4月作出终审判决,裁定“周密为给床垫生产商王振亮帮忙,利用自己是电视台记者的职权,在明知未对梦宝床垫进行质量鉴定的情况下,给假消费者韩庚沃组织语言,编造虚伪事实,并在电视节目中予以曝光,给被害单位的商品声誉造成重大损害。”沈阳市中级法院判处周密犯损害商品声誉罪,单处罚金2万元。6月17日,辽宁电视台决定,给予周密开除公职的处分。(一)标题:辽宁电视台一一记者编虚假新闻被判有罪并被开除公职(二)编编后:记者周密与商家合伙编造梦宝床垫所谓质量问题,炮制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损害了梦宝公司商品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受到了应有的惩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真实是新闻采编人员从业规定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虚假新闻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是新闻界的大敌。当前,全国各地新闻单位正在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我们一定要行动起来,坚决制止和打击虚假新闻,维护新闻真实性,维护媒体公信力。
判断题 简述通讯选材的特点。通讯对选材的要求比较高,其特点如下:(1)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选材的典型性的直接含义,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有特别之处;二是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典型事实小一定都是大的事实,有时,很小的事实也具有典型性,也会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在采集通讯素材的过程中,很多人遇到的难点是典型事例的“稀缺”。有时事例不少,但都不突出,缺乏特色;有时事实很特别但又缺乏普遍性;或者事实精彩但又与主题无关。当然,事实材料是否典型还受主题的制约,在某些主题评价标准的衡量下毫无意义的事实,在另一种评价标准的衡量下却价值倍增。(2)要围绕主题选材在确立通讯主题之后,记者就围绕着主题,寻找能够表现主题的事实材料。因此,选择通讯素材,说到底是一种思维的结果,是记者用新闻价值标准过滤事实材料的结果。通讯对素材提出这个要求表面上是个约定俗成的写作要求,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通讯要适应读者阅读时的思维状态。因为人的思维的一大弱点就是怕乱。如果通讯中的典型事例东一个西一个,使人的注意力在内视屏幕上大跨度地多次移动,造成注意力振荡,导致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读者看不明白,只好放弃阅读。一些初学者所写的通讯常常出现“两个黄鹏鸣翠柳——不知所云”和“一行白鹭上青天——越飞离题越远”的情况,正是因为所选材料与主题结合不紧或发生矛盾所致。(3)选材忌重复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例如写一个以吃苦耐劳著称的先进人物,大可不必连续几个事例都写大致相同内容、相同情节的事例。
判断题 色盲片指只感蓝紫光,不感其它单色光的黑白胶片。
判断题 综合性配置及要领是什么?综合性配置,是报道配置最帯用的方式之一。它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方方面面的受众。新闻单元(新闻版或新闻节目)少的新闻媒体、报纸的要闻版、广播电规的新闻联播节目,更需要采取这种配置方式。综合性配置要尽可能做到“6个结合”。(1)点面结合“点”指的是重点,“面”指的是一般。新闻报道要有重点,即要有反映当前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新闻,要有反映当前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新闻。没有这样的重点,新闻报道就会缺少分量。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要有反映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新闻,也要有反映非热点问题的新闻。这样才有利于受众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现实,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2)庄谐结合现实生活中不乏庄重、严肃的新闻。这些新闻,有些是受众欲知的,有些是受众应知的,不能不予报道。但如果一个新闻单元中都是返样的新闻,受众的情绪得不到必要的调节,兴趣性和注意力便会减弱。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安排一些轻松活泼的新闻。(3)褒贬结合新闻媒体应当褒扬先进。先进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不褒扬先进,就不能恨好地引导群众前进。然而先进与落后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只褒扬先进,不批评落后,就不能有效地促使落后向先进转化,就不能恨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讳监督作用。所以,报道的配置,不能忽略批评性稿件。(4)图文结合这主要是就报纸而言。报纸应当既有文字,又有图片。图片的功能远不止美化版面。它可以不受读者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可以起到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所具有的直观、显眼等优势,使它成为报纸与电规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图文幵茂,两翼齐飞”,这是当代报纸编辑人员应有的新观念。通帯情况下,一个版面至少应安排一张图片。如果没有合适的新闻照片,也可配置速写、漫画等。(5)长短结合就稿件的篇幅而言,应尽量做到长短相间。有些新闻内容重要,虽然长一些,受众也愿意接受。但如果一个新闻单元都是长稿件,既不利于扩大报道面,也不利于调节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妨碍信息传播的效果。(6)多种文体结合消息是传递新闻最便捷的体裁。在一个新闻单元中,以消息为主是正帯的,也是必要的。但除此之外,还应尽可能安排一些通讯、评论、来信等,以避免体裁的单调,提高版面和节目的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