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评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新的事物以后,又能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使自己的认识产生飞跃,以客观的新闻事实为基础,提出分阶段尚示提出的深刻见解,就能使评述式导语中的分析、议论具有新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大多报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类题材。这类题材往往已为社会所关注。但受众获知的表面信息虽多,却缺乏对这类问题高屋建领的信息梳理和根源剖析。这类通讯的报道方式大多在纪实的基础上剖析问题。报道中有许多分析解释的段落,是对纪实内容必要的整理和深化,有比较强的社会认识价值。
判断题 通讯的主题是作者在通讯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判断题 新闻单位应成立专门的新闻纠错、打假机构,专人负责,使之常规化、正规化。(√)
判断题 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坚持党性原则。
判断题 互联网时代的精准营销一、Web2.0时代营销的变化1、受众更加主动1碎片化的受众群体2受众权力扩大(主动收集信息;可以参与内容生产)2、产品无限丰富3、线上世界兴起4、未来营销的趋势1移动互联网成为广告新阵地(“多屏时代”)2价值观营销提供“意义”二、新的营销模式1、搜索引擎营销即SEM(SearchEngineMarketing),是一种新的网络营销形式。可分为搜索引擎优化和搜索引擎广告。2、社交网络营销1博客和微博营销指企业设立博客,发布宣传型与广告型文章,介绍企业的相关情况与产品、服务情况,借助网络与潜在客户进行沟通的新型营销方式。主要模式是:通过企业开设的机构微博账号,将微博作为实时广告发布的平台;通过不断更新高质量的内容吸引潜在受众的关注并与受众互动;制造热点议题,利用门户网站本身的聚合力提升影响力。具有互动性强、参与度高、注重口碑的特点。2人人网和开心网营销和用户的交流效率更高,线上和线下结合更加紧密。3、移动终端营销基于位置的服务等4、其它营销模式1团购网站B2T(BusinesstoTeam)或者(ConsumerstoBusiness)2病毒式营销病毒式营销和病毒广告是指利用社会网络进行自我复制的类似于病毒传播的过程,来提高品牌知名度的营销手段。3微信营销
判断题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一)外表形式不同1.标题不同一般而言,通讯采用一行题,即主标题,需要要时也可以加一副标题,即用破折号附加在主标题后,用以解释说明主标题,作成两行题。一行题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两行题如: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醒来,铜陵——谨以此文参加“理思路、抓落实、奔小康”大讨论通讯很少使用引题,但不采用三行题的形式;而消息一行题、二行题、三行题都常用。消息副题与通讯副题不同,它直接说明内容,不采用破折号附加的形式。2.开头形式不同消息最明显的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通讯则没有这种形式,即使用电,也是电尾式通讯稿件,以示所用为通讯社的电传稿。(二)时效性不同消息的时效性很强,常常是在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抢先报道(五八事件)。通讯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发稿较慢,因为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更详细、更深刻、更生动、更典型,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另外,通讯事实多、篇幅长,写作上需要比消息更长的时间。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充分展示过程或等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成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方成熟。(三)详尽程度不同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有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一个事件发生后,消息往往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何事、何时、何人、何地、状况、原因等,使受众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往往是在消息之后,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加以报道。它满足了受众在知晓新闻事件大致结果后探求深层次原因和获知详细过程的兴趣,也有利于人们较完整、较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通讯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篇幅比较长,短则四五百字,长则成千上万字,而消息最多不过千字左右。(四)主题与结构不同消息讲究速报与时效,主题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有些消息如简讯,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必须提炼出主题,主题不可或缺。作者在采访中收集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粗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由主题贯穿起来进行写作。每篇通讯必须由主题来统领,主题残缺、含混,往往造成通讯写作的失败。通讯所有材料的选用,都必须为主题服务。通讯一旦完成,其在主题统帅下的结构是完整的,严密的,不容任意拆散。(五)表现手法不同消息报道讲求客观报道,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以局外人姿态出现,极少让我站出来;通讯出于详尽深入的需要,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都可以,在描写、议论、叙述、抒情中各取所需,作者可以直接介入报道的事实中去展现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写作口吻比较灵活。从表现手法上说,消息主要用事实说话,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抒情。通讯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用形象、用情感、用观点说话,不仅要叙述主要事实,还要展示情节,再现场景,刻画人物,阐发理性,借助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常常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消息用语的主要特色是准确、简炼、直截了当,通讯的用语比较细腻、形象,感情色彩较浓。通讯借用了文学手法,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新鲜的事实,而且有生动的形象,通讯的文学性称之为形象性,比消息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但通讯不是文学作品。
判断题 中国的新闻改革——30年的三次跨越一.第一次跨越(1979年——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第一次跨越的主课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是这四年的主课题。2、背景: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新闻媒介不可能从实践的突破中概括出新的理论,也不能从借鉴世界各国的模式中得到新的启迪,只能回头找历史上的闪光点,基本是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党报传统为蓝本,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话题。3、四年内所取得的基本成就:(1)(对新闻媒介的性质的重新认定):摈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的桥梁;(2)(新闻真实):摈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3)(新闻报道的内容):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介的主体;(4)(对新闻价值的确认):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等是合理性的命题,并以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必不可少的标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命题。※新闻规律:新闻也像其他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一样,也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胡作非为。4、评价:虽然此次跨越为50年代老话题的再现,但试图为新闻媒介建立核心概念,构建新闻学框架,为“新闻有学”打了理论基础。二.第二次跨越(从1983年开始):引进信息概念从1983年开始,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1、学术上表现为信息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争论结果:信息概念被普遍接受。新闻媒介不但要从事宣传,还要提供信息,介绍知识,提供娱乐等。2、信息概念的引进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巨变:(1)(媒介结构):媒介结构发生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到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2)(媒介内容)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3)(报道样式):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如预测性报道,立体式报道,纯客观报道等新的报道形式大量出现。三.第三次跨越(在1992年后开始):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这次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1、对新闻媒介性质的重新认识(1)、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该观点和把新闻事业当作宣传机构是一致的——既然新闻媒介完全是一种宣传工具,那当然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内的。(2)、十四大确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新闻界面对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重新审视新闻事业的归属问题:新闻事业就其产生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其为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2、理论突破带来的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可以归结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完整含义: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这样,从1992年以后的新闻改革,重点不再放在新闻媒介的功能及媒介的传播内容,而是转移至媒介的外围,即经营上。3、在经营上走向市场,导致竞争的展开:新闻媒介一旦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展开。(1)竞争的直接目的:争夺受众;(2)竞争的最终目的:争夺广告。——于是,发行量,收视率成了媒介成败的标志,广告成了媒介的生命线。4、到20世纪末,中国新闻媒介的竞争态势:可以用“三乘三”来描绘。5、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1)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3)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4)扩充硬件,扩大容量。6、竞争给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竞争是面双韧剑,它给媒介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1)、新闻产品在竞争中向通俗化、庸俗化方向发展,降低新闻媒介的品位。中国媒介上煽情主义浪头严重。(2)、广告客户对媒介造成很大压力。(3)新闻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亟待加强。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从1996年开始,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是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结果是把中国传媒业原先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从而转变增长方式,标志着中国媒体改革向着深层发展。基本目标: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滥”的状况,做大做强中国传媒业,具体目标:第一:适度的市场集中,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第二:从粗放型发展转化为集约型增长,从外延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第三:从小而全媒体走向专业化媒体,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第四: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传媒业采取了六大举措:1)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2)频道、频率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3)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4)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5)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6)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总: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即从过去自下而上的改革为主变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主)二、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历史证明,一切改革都从观念更新开始,最后都将遭遇制度壁垒。如果制度能够顺势创新,那么改革将会继续向前。)三、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四、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补充:(1)新闻改革是由观念更新作为其直接推动力的。而观念更新则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2)中国的新闻改革是在现行的新闻体制内进行的;(3)新闻改革虽然促使新闻体制作了微调,但基本框架未动。)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1新一轮改革的起步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996年12月,中央“两办”发出《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要求本着“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原则,对全国报刊治散治滥,开始了三年左右的报刊结构调整。*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新一轮改革的起步。2新一轮改革的背景:针对传媒业积聚的内部矛盾和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从1996年起,中国传媒业开始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开始主动进行战略性的大调整。3新一轮改革的特点:(1)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战略性大调整;(2)先是报业,后是广播电视业;(3)从结构调整入手,以集团化为手段推进外部资源整合和内部制度创新。一.新一轮改革的背景(具体):启动新一轮改革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解决20余年改革中积累的问题,包括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2)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转型,特别是加入WTO后,传媒业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信息需求和媒体信息供应之间的矛盾凸出。(3)国家开放力度的加大和新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通渠道大为丰富,国外传媒巨舰又步步紧逼,媒介竞争范围扩大,程度加深,中国传媒现有实力还不足以应对全球性的竞争。二.新一轮改革的目标:从整体上说,中国传媒业新一轮改革的目标由外而内主要有两步:第一步,以体制创新为手段,以效率和规范为目的,形成合理的媒介战略格局和中国传媒有效的发展模式,做到结构合理,中心突出,规模适中,运营高效,管理规范。——第一步改革主要在传媒外部,解决媒介结构和运营模式问题。改革是重点是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突出中心,规范管理,做大做强。第二步,在媒介内容上,改革将集中体现在媒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改革的第二步将由外而内转向传媒的核心业务—新闻报道本身。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21世纪前十年,中国新闻媒介将发展为明确的五大发展趋势:1、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以非人格化的权威否定人格化的权威,要求法律规则的明确性、连续性和法律体系的完备相统一,讲求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的有机平衡。a、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b、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c、建立理想的制度:大众传媒真正从人治走向法制。2、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a、标志:传媒集团的出现。b、具体表现: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c相对竞争和垄断竞争的特点:相对---数量多,规模小,形式单一,过多依赖行政或行业;垄断---大规模地传播信息,集中获取市场广告份额,盘活资本存量进行多项投资。d.从相对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的具体表现:出现跨行业的联合;行业联合开始;联合为跨地区兼并奠定了基础;e.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对现实的影响首先,对媒介结构产生影响;其次,报业集团出现有利于从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争;再次,媒介以雄厚的实力走向世界,有效地和国外媒体竞争。3、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主要表现在:a、传者角色转换:变为服务者。强制权威特点逐渐减弱,服务特点逐渐加强b、受者角色转换;变为消费者。c、媒介风格的转化:媒介品种多元化,出现了适应受众不同口味的新闻4、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反映了两个重要方面:。a、受众分化:由于受众兴趣不同,产生受众分化,由大众化向小众化发展。反映了媒体市场化程度的加深b、媒体分化: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综合被专门化代替;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出现了高级严肃性媒体与生活大众化媒体的分化5、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1.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各自规定性差别:a)学科背景差异极大b)研究领域存在差异【大众传播研究对象广泛】c)主攻方向不同【新闻学:研究媒介在以新闻采集为基础上的内部运行;大众传播:针对媒介对受众的态度、行为的影响】d)研究方法不同【新闻学:定性研究;大众传播:定量研究】2.深层的社会原因3.转化的途径首先,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受众理论其次,新闻学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效果理论。
判断题 通讯的结构:(一)通讯结构的含义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通讯作品的构成,包括标题、开篇、正文、结尾;二是指通讯作品的建构,即采用一定的形式去组织材料,去谋篇布局。与消息不同,通讯结构相对不较灵活,没有特别统一的稳定的要求。通讯结构主要指通讯的谋篇布局,讲通讯的组合形式,即记者根据自身掌握的材料,围绕选择提炼的通讯主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支撑形式,把大大小小的材料、细节等有机协调地构筑于作品之中,以鲜明、形象地展现人物,生动、具体地讲述故事,深入、有效地表达认识。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材料是通讯的血肉,结构是通讯的骨骼。三者有机融合,才能组成声情并茂,饱满丰富,形神兼备的各类形式有题材的通讯。(二)通讯结构的原则1.正确把握两种不同的规律一是事物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如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过程是顺向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涉及到事件的一切必须真实。第二是作者认识传播新闻事实的规律,事件发生后,可以不按它的顺向过程写,而是遵从于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顺乎自然逻辑的组织,或结果在先,或设置悬念,写作可能是顺向的,也可能是逆向的,还可能是往返来回。不管是事件新闻,还是非事件新闻,认识、传播新闻事实的规律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相吻合,是通讯结构的根本的原则。2.通讯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在结构的设定、安排上,无论是时间性的纵向,还是地点性的横向,无论是层次的确定,还是段落实的划分,都要服从主题的需要。比如《黑龙江日报》1994年7月14日刊载的通讯《马永顺:无愧于大森林》,写的老劳模马永顺植树造林的事迹。他曾经是伐木劳模,今天又成为育林英雄。结构上采取前后呼应与对比的手法,“砍伐了3万多棵树……又栽上3万多棵树”,主人公的形象就在两个3万多棵树中间定了位,突出显现了通讯的主题。3.通讯结构需要不断创新如今,通讯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从传统的小说式、戏剧式,变化一定的散文式、说理式,进而演变出蒙太奇式、扫描式、对话式等等。时代在变化,结构形式也要不断创新。(三)通讯结构的形式1.纵式结构又称顺式结构,一般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安排材料,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出现,在事件性通讯中较为常用。这种结构情节自然,主体集中,真实感强,所报道的题材、事件需要相应的矛盾冲突,如果选材不当,会显出平铺直叙的不足,如选材得当,能够收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如1997年7月1日《解放军报》的通讯《神圣的时刻——中英防务事务交接仪式写真》。整篇通讯都在读时,以分以秒地顺时描述,具有很强的震撼力。纵式结构切忌写成流水账,要有起伏。2.横式结构是展现多方事实,以不同空间的变换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报道的结构,又被称为并列式结构。这类结构适于涉及事实较多的通讯,非事件性通讯尤其多用。采用这种结构要注意,选择的点要有典型性,每一个点的事实在主题的统率下既要有个性,又要相互联系,有内在质的一致性。有时,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要选取事物的几个侧面来描述。如党和国家一个重要会议的召开,要报道各行各业的反响。香港回归,圣火传递。3.纵横式结构又称剥笋式结构。它体现的是事物上下左右的整体关系,以时间为中心轴,在从上向下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要围绕这个轴对事物的方方面面进行描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石、房树民采写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这篇通讯按照时间顺序,纵向叙述了对抢救六十一个食物中毒民工的全过程。同时,又对这一过程不同空间、地点中不同行业的抢救工作进行了交代,使新闻事实得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4.对比式结构在一篇通讯中两条或数条不同性质的叙事(写人)线索或明或暗,在对比、穿插中烘托出一条思想主线,统率全篇而完成通讯的写作。这种对比写作,能够收到更加鲜明的效果。这种结构选取的对比双方的事实性质相差越大效果越好,观点越对立效果越好。5.辐射式结构表现为通讯立足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点上,向四周的空间和前后时间辐射。新华社记者何平、刘思扬采写的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就是采用这种结构,通讯的立足点是:时间:1997年3月2日上午地点:大海上,银色专机上第一条辐射线:飞机盘旋。卓琳含泪将邓小平同志的骨灰撒向大海,通讯开始记述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小平第一次见到海,还是一个16岁少年,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第二条辐射线:飞机盘旋,骨灰撒向大海。讲述小平同志一生迷恋大海,1978年12月复出后掀起中国大地的改革大潮。1992年又一次来到海边,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大潮。第三条辐射线:飞机盘旋,骨灰撒向大海。讲述小平同志1979年大年初一,最后一次越洋过海访问美国,之后打开封闭国门,提出兴办经济特区的大胆设想,鼓励创业者“杀出一条血路来”,古老的中国终于向全世界敞开了博大胸怀。第四条辐射线:飞机盘旋,骨灰撒向大海。记者由此想象,浪花将骨灰送向祖国万里海疆,送到香港、澳门,送向台湾,送向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第五条辐射线:飞机盘旋,告别大海。大海中回响着一个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大海奔腾不息,他在大海中永生。通讯将海作为撒放小平骨灰与他的革命生涯紧紧联系的契合点。由点辐射,作一次又一次的回述,巧妙地展现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这种结构艺术性很强,在结构上一起一伏,一伸一缩,极富节奏感。运用得当,有助于主题的表达,又可以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6.蒙太奇式结构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R的译音,为电影术语,指把若干镜头剪辑组合起来组织成一部表现一定主题的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故事片。荣获1996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工人日报》1996年10月4日刊载的通讯《北京有个李素丽——21路公共汽车1333号跟车记》全文4800字,分作17节,每节都是由纯粹的若干镜头剪辑组合而成,几乎可以视为一部电影剧本。7.悬念式结构就是在通讯开头设置疑团、布下悬念,然后根据客观事物的实际发展,释消疑团与悬念。运用这种结构形式,要注意悬念的布下与释消两部分不能形成两张皮,而应当在布局谋篇时瞻前顾后,呼应相照,使之融为一体,形成悬念结构的完整与统一。侦探小说。悬念式结构的通讯,往往高潮在后。如陈维伟、郑庆东采写的《十亿元大骗局的破产》(新华社北京1993年6月23日电)也是一开头就引起受众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