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两级传播”理论是在什么样的研究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冲击:(1)“两极传播”理论提出时的研究背景①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的广泛应用
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传播流”研究,“传播流”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等。
②“伊里调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历时半年,对俄亥俄州的伊里县600名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了一项实证调查,7次追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宣传期间,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而改变了原来意向的人只有8%。即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一结论显然与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直观感觉大相径庭。为了弄清其原因,研究人员又对全部调查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通过这次分析,他们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舆论领袖”和“两极传播”。
(2)“两极传播”理论对传播效果研究的影响
伊里调查发现,在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研究人员将他们与一般受众做了比较,发现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意见领袖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做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两极传播”理论为否定当时甚为流行的“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虚假新闻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
判断题 微博从哪里发掘内容?1、平时的积累,企业的理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等。2、在进入活动现场之前,留意一下活动现场周边的情况,大致有个了解,当在看到摄影师拍摄的作品的时候,你会感觉“熟悉”他们,这点对现场直播也很有帮助。3、摄影师总会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拿到摄影师的作品,也会激发一些想法,毕竟作为微博直播人员,你对现场的各种布置情况可能比不上一个多年摄影经验的摄影师。如果需要的素材摄影师没有拍到,可以直接沟通,告诉摄影师你需要的素材。4、与客人的互动之中找到素材。
判断题 光线按照垂直方向分可以分为顶光和低光。
判断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求我们要按群众的意见办事。
判断题 折栏排(或称转栏排)的表中,重复各部分的表栏数和表行数都应相同。
判断题 新闻记者认识国情、立足国情,首要的便是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判断题 如何进行概括:A.概括叙述事实要有具体实在的内容,不能抽象化、概念化、任何新闻事实都有具体的内容。消息写作中的概括事实,是对具体事实的凝练和综合。B.概括叙述事实,还要注意有点形象C.消息中的概括,也并不排斥对个别典型细节的反映D.消息写作中的概括,还同直叙相联系。
判断题 利用特定镜头间隔轴线两边的镜头,可以缓和越轴给观众造成的跳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