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影响报纸设计的因素主要有:报纸设计是指报纸编辑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在确定报纸编辑方针的前提下,对报纸的规模、结构和形象进行整体设计。报纸的设计包括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内容定位、形式定位、读者定位等),具有清晰的办报方针(报纸性质、办报目的、基本的读者对象等)。

(1)影响报纸设计的社会环境因素

①读者

从报业发展的角度看,读者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是报纸的消费者。读者的人数、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以及读者对报纸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等都是影响报纸发展,从而制约报纸定位的要素。这些要素也无一不对报纸的定位与设计起重要作用。

②报纸的控制者

报纸的控制者是指能够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或经济手段对报纸进行控制的组织及个人,如政府、党派组织,企业、财团等。经济组织对报纸的控制主要采用的是经济手段,如通过向报纸投资、控股,通过向报纸提供广告、赞助等对媒体施加影响。政治组织对报纸实现控制的手段通常有四种:制定法规、优惠政策、补贴政策、赋税手段。

③广告客户

广告是现代传播媒介的经济支点,报纸的生产循环要依靠广告提供资金保障,因此对广告市场份额的争夺在报纸的竞争中不可避免。

④传通中介

任何新闻媒介产品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都必须依靠一定的传通中介,报纸要依靠邮局和其他报刊发行网络才能到达读者手中。传通中介是报纸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赖,而支撑传通中介的元素又非常复杂,既有主要靠人力构成的中介,又有主要靠科技设备构成的中介。

⑤竞争对手

新闻媒介相互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媒介之间,如报纸与广播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存在于同类型的媒介之间,如都市报的竞争对手有当地的晚报和在本地发行的其他报纸。而报纸定位正是与竞争者的生存状态相对而言的,要寻找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发现市场空白点,从而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2)报社的自身条件也是影响报纸设计的重要因素

①硬件:报社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条件

无论是新创办一份报纸或者改版,都需要“硬件”的保障,如20世纪末期我国省级机关报纷纷创办都市报,一般都要投放几百上千万的启动资金。与资金同时启动的,还有办公场所、印刷厂等等。而且很多工作环节都离不开高新技术手段,需要有技术方面的保证。即使是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也同样需要这“硬件”支撑。大到报纸定位、产品设计,小到一次报道策划,都要充分考虑报纸自身的这些“硬件”因素,量力而行,确保策划方案的成功实施。

②软件:报社的人力资源、体制与管理水平

a.人力资源是指报社拥有各类专业人员的数量、人员素质及其水平。人力资源历来是制约报纸的各项策划包括新闻传播策划的重要因素,因为一切策划方案都要靠恰当的人去完成。策划实施效果首先取决于人的努力。

b.体制是指报社的组织制度,包括用人制度、部门设置等。体制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的发挥,形成对策划的制约力。

c.管理水平也是影响策划和组织传播的一项重要因素,管理水平高的报社能够以高效的工作流程、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纪律保证策划方案的实施,而管理水平低下的报社则有可能使优秀的策划变成纸上谈兵。

③媒介进行传播的符号因素

媒介的信息传播总要凭借一定的符号来实现,而不同的媒介有着不同的符号体系,因此新闻传播策划必须要以媒介的符号因素为依据。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印象派记事:黄远庸,反映政治事件的《国会观礼日杂感》,反映社交活动的《囍日日记》

判断题 如何发现稿件中的思想政治差错:注意稿件的文字陈述;注意稿件的选材角度

判断题 报纸编辑工作指报纸编辑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报纸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策划、编稿和组版三部分。策划指报纸的整体设计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编稿指分析与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和制作标题;组版指配置版面的内容和设计报纸版面1.按管辖范围和责任大小划分具有的类型:总编辑、编辑部主任、版面主编、编辑、校对2.新闻编辑工作按业务程序划分具有的类型:日班编辑、夜班编辑、内务编辑3.新闻编辑工作按编辑内容的专业划分:政治编辑、文教编辑、经济编辑等报纸编辑工作是报纸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多道工序组成,报纸编辑工作各工序安排的程序就是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判断题 宣传不一定要有实在的信息内容,宣传注重的形式,为了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判断题 (1)立意的含义立意,是指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换言之,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以构成文章的中心思想。(2)立意在评论写作中的地位“意”是指文章中统摄“事”,即材料的中心思想。虽然它并不是具体论点,但却是诸论点的总和并且统率诸论点,是全文的基调。立意是评论写作全过程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心环节。写作评论,难在立意,而立意力求有新道理、新思想、新见解、新观念。

判断题 世纪之交与新世纪的通讯:《深圳特区报》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孙洪康、杨俊)

判断题 新闻生产的繁华与公共利益的隐忧当下,媒介融合之后新闻生产正处于重构的历史进程之中,新闻生产与公共利益在相互作用中互构着其内在特质与新的边界。这种互动过程使新闻生产者作为个体和群体重返公共生活并以总体性的方式再生着自身,公共领域及公共利益的传播诉求也在量与质上成长着。媒介融合所呈现出来的繁华景观,融合新闻生产者所勾画和描绘的美好愿景,使我们对公共生活特别是诱人的公共利益充满期待。但是.融合新闻生产与公共生活互动共构的同时也在衍生着隐忧,让人不得不思考:融合媒介所建构的公共领域是否是真正的公共领域?而在这个空间中所讨论反映的民意是否又可以称为真正的民意?融合新闻生产又能否真正地维护公共利益,并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实现公共利益?它能否保证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永续传承与记忆?一、谁是公共利益的媒介代言人融合媒体、融合新闻生产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服务空间,通过不同媒介平台生产、管理与内容的融合,融合新闻生产满足一批新生代受众的需求。针对不同的群体,服务不同的受众,代表不同的公共利益,显然是融合新闻生产所应该遵循的。在融合媒体新闻生产中网络受众的互动、网络民意的表达已经成为融合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于网络空间的各种投票、意见反馈、态度表达似乎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代表,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言。然而,融合新闻生产所服务的受众能否代表公众,他们所讨论的话题又是否符合公众兴趣,还依旧是值得商榷的问题。胡泳在其2008年出版的《众声喧哗》中就曾经提出过相同的问题。从美国的研究结果来看,“从年龄上网络社区的参与者代表不了美国人。无论是发言者还是潜水者,都比普通公众要年轻很多。在性别上男性主导了网络讨论,另外未婚者、高学历者、富裕者是网络讨论的积极参与者”。根据2012年12月底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还仅为42.1%,中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5.8:44.2,男性与女性居民的互联网使用率仍存在一定差距;年龄层次上中国网民中10〜30岁之间的网民占了总体网民人数的55.6%;职业上学生占了中国网民总数的1/4;而初高中学历的网民占了网民总数的近七成。从网民规模上来看,占总人口42.1%的网民数量显然无法代表所有公众。而现有的网民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网络的使用和普及在我国城乡相差一倍,这样的差距背景,是否意味着来自农村的民意可能会被忽略。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在东中西三个部分之间,还存在着过大的差距问题。胡泳还引用了胡鞍钢“四个世界”的观点来印证这一问题。“占全国人口2.2%的北京、上海、深圳是第一世界,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占全国人口22%的广东、浙江、江苏是第二世界,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收人水平;占全国人口26%的中部省份是第三世界,只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占全国人口一半的贵州、西藏等中西部省份则是第四世界,属于贫困地区。”0虽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后发优势惊人,但差距依然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的又将是网络空间中民意的偏差。从性别上来看,男性网络使用者比例明显占优势,而同时由于男性与女性网络使用目的和习惯的不同,在网络空间讨论中男性占有更大优势.这也就意味着在更多的公共利益讨论中,女性利益可能遭到忽视甚至损害。更为糟糕的是,从我国网络用户年龄层次及学历水平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网络用户是10到20岁之间的初高中学生.他们对于网络的应用很多是教学或娱乐,而非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同时,胡泳的研究关注到,“在美国.普通民众的兴趣在网络讨论中并不能精确地得到反映,所以,通过网络讨论来判断什么对美国公众是重要的,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而在中国,网络论坛所反映出来的公共舆论,是较为富裕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对政治有高度兴趣的一个群体的观点。把网络讨论当做标准民意,就好像在用一个城市的富人区中的人口来代表城中所有的居民”®。由此来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网络的使用者、网络讨论的积极参与者与社会公众之间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融合媒体与融合新闻生产如果仅仅将网络民意作为自己所维护的公共利益,显然在空间和区域选择上都有所偏差。二、谁来保证融合新闻生产的质量新西兰学者沃克(TamaraWalker)在关于融合媒体对公共利益影响的研究中认为:“融合媒体对公共利益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新媒体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民主协商,媒介融合为公民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新闻资讯,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提高了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认同程度与支持程度。消极的一面表现在融合新闻生产的质量可能下降,全媒体记者的报道能力不如传统媒体的记者,媒介融合削弱了新闻报道对公共利益维护力度。”在维护公共利益中,融合新闻生产可能导致新闻质量下降的观点,主要源于三方面理由:首先,悲观的观点认为媒介市场中跨媒体所有权的融合,将导致整个市场中媒体的数量减少,而不同媒介间内容的共享则可能会扼杀新闻的多样性。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变图存的一种无奈之举,在残酷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很多有个性、有特点的传统媒体已经被逐渐地淘汰出局,而宽松的政策导致媒介集团可以越做越大,最终整个市场的话语权被集中到少数几个媒介巨头手中。而在此基础上的新闻生产又变得集约化,通过同一路径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它们的多样化程度是很难保证的。其次,沃克还认为,“当下不仅越来越少的媒体从事新闻生产,而且内容共享的趋势正在替代独立报道”。融合新闻生产的实践热衷于将同一个媒介信息加工成为不同媒介形式,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进行多次传播,进而获取信息产品的增益,甚至追求一个记者采集的信息可以供给多家不同类型媒体使用。因此,融合媒介更多地将重点和热情放在增加传播的渠道方法上,而非增加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上。这也导致整个新闻产业中新闻质量的下降。再次,“很多知名传统新闻媒体人都表示公开反对融合新闻生产,因为融合新闻生产使新闻生产者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反应、去分析”。当下越来越多的融合新闻生产工作是在传播信息而非收集和采访信息,记者和编辑们变得越来越少有时间去进行深度的新闻报道和采访,他们开始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然后经过简单的加工将信息传播出去。在坦帕新闻中心的案例中,一个新闻记者从到达新闻现场到完成融合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就只有大约半个小时。另外,融合媒体记者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也使得他们无法专心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他们忙于操纵各种设备,而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精心地组织报道。三、谁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者媒介作为一种历史与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其中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生产并保存好历史与文化的精华和信息。但是,网络传播基础上的媒介融合的大众媒介越来越像一个健忘的巨人,或者说,媒介失忆正成为历史与文化传播中的特殊疾病,影响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媒介失忆是对媒介记忆的反动,是对文化与历史的吞噬。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MichaelBugeja和DanielaV.Dimitrova在研究了六本传播学专业期刊后发现,在这些期刊所刊登的学术论文中,其网络脚注在论文发表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后,竟然有近一半都无法链接到原始的文件档案。®而另两位学者Casserly和Bird在测试从图书馆和自然科学期刊中随机挑选出的500个网络脚注时也发现,42.6%的脚注已经从原有的网络地址中消失了。®这种媒介失忆情况不断发生,直接导致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严格控制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中不断增加的网络脚注,而应该更多地使用印刷文本脚注。在这些学术期刊中被不断发现的“短命”网络注释(Half-lifeInternetFoot-note)给了我们许多警示:数字技术其实并非完美无缺、光彩照人,相反它更像一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人类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忘记我们大多数人依然记得的许多东西,进而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问题还在于,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存储技术的更新,媒介失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相反却进一步恶化了。我们看到,曾经在几年前非常普及的5.2寸软盘,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电脑设备去读取这些软盘中的数据了;1.44寸、3.5寸软盘也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就遭遇被淘汰的命运;而DAT格式的音乐现在也几乎完全消失了,而它曾经是主要的音乐播放模式;电台、电视台播出的许多节目同样遭遇到如“短命”注释一样的尴尬,至少也有一半节目内容,不是没有得到很好保存,就是保存得已经再也无法译读。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着手研究和解决与“短命”网络脚注相关的各种媒介失忆问题,思考媒介失忆产生的原因,分析其解决的路径,千万“不要等到10年或20年之后,才发现一代人见证历史的资料已经丢失”。现在,中国再一次来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我们不能因为自身的轻忽与怠慢,更不能因为部分机体的腐烂和变质,将一个本可解决却不去解决的媒介失忆、信息黑洞问题束之高阁,默默地终结一个古老而辉煌的文化。我们正在从工业时代跳到一个科技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和媒介社会。这个社会就像是一个信息交汇的大集市,买卖双方数量众多,信息商品五花八门,交易方式各种各样,任何优秀的管理制度也许刚刚出台就已经过时,制度变革永远是跟在实践的后面亦步亦趋。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尽早开始,以赢得时间,而不要到了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察看一路走来的足迹已经消失的时候,再来思考媒介失忆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四、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融合新闻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融合新闻?回答这个问题须正视商业利益力量和网络媒介、新媒介的冲击。1.商业利益的裹挟在媒介集团主导下的融合新闻生产其目的是追求媒介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规范化的操作、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产品的增益销售等,无不是从成本和收益两方人手去增加媒介企业的最终利润。而这些主流的大型媒介集团并不是一门小生意,它们常常与其他非媒体行业主要企业有所关联,并形成利益共同体,例如银行、地产、能源等。“美国报业协会媒体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Nachison)提出,如今媒体的管理者们已经变得太纠结于新闻行业的经济状况,以至于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基于经济的考量还是新闻的原则。”商业利益所带来的冲击直接造成融合新闻生产在公共利益的守护中出现了传媒的真空地带,他们不再敢于挑战商业权贵、垄断集团,他们更倾向于利用自身资源达成商业合作,更倾向于被收买或合谋。进而记者编辑们最终发现他们的维护公共利益理想与诉求其实被商业利益所裹挟,甚至被利用。2.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崛起在传统媒体维护公共利益出现真空时,公众谋求其他渠道维护公共利益的呼声就会提高,因此网络新媒体与自媒体的不断壮大就成为公民维护自身公共权利的替代平台。公民自发地投入新闻生产之中,彼此自发地凝聚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维护公共利益的公众力量。这是一股新势力的崛起.虽然在常态下网络空间的公众显得散乱无序.但在面对重大公共利益问题时却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进而形成改变事态发展的舆论力量。“2000年网络泡沫爆炸之后,Web2.0在一片灰烬中崛起。这一全新的、以互动性和参与性为特征的网络新媒体现象不断地推进并賦予着网民线下活动的能力。”®万维网的风起云涌和草根的反抗运动,迫使传统媒介不得不以全新的形式来适应新型的媒介社会化趋势。这种趋势对于融合媒体而言.是一种冲击和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网络和新媒体替代了传统媒体所应承担的部分功能后,其结果也许会使一部分媒体信誉扫地、颜面全无,也许会使一部分媒体俯首称臣、甘愿成为网络的附庸。无论是哪种结果,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强势地位都已经被撼动,客观公正、服务公众的新闻生产原则已经有些摇摆,而融合媒体的前景也并非一片光明。因为,在信息免费、信息膨胀的年代,公众已经不再需要一个不能为自己发声的媒介,他们将自己为自己发声。

判断题 毛泽东在指导《解放日报》改版时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