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五四时期新旧思潮激战和三大论战 三、 《新华日报》与《大公报》如何进行论战的:

一、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内容:这场论战的主要阵地是《民报》和《新民丛报》 。围绕四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2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3要不要进行民 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4要不要革命,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2、结果:这场论战从1906年持续到1907年冬,为时一年半,以《民报》大获全胜而告终。 原因:1革命道路比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论战力量雄厚, 《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 3《民报》以事实为依据,令人信服, 《新民丛报》只是主观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意义: 《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继之而起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 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 还为辛亥革 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的人改变了立场,加入同盟会,此外,也促进了革 命派报刊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旧思潮激战与三次论战 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引起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度恐慌和仇恨。 在1918年下半年至1919 上半年,一场新旧思潮的大激战在报刊上展开。封建顽固势力的重要代表人物:林秀琴、林 绍、辜鸿铭、刘师培。报刊有《国故》月刊(是刘师培等封建顽固派文人转为地址新文化运 动而创办的,1919年北京创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号召,反对白话文,提倡文言 文,反对新思想,提倡旧思想。 ) 《新申报》 、 《东方杂志》 、 《公言报》 (段祺瑞反动报纸)等。 他们对新文化运动大肆污蔑,对五四运动攻击, 《每周评论》予以反击。 李大钊《晨报》 、 《新青年》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 ,回答责难者,也是对新文化的总结。 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反对胡适《每周评论》实用 主义的“问题与主义”论战。

反对为社会主义论战,1920——1921年资产阶级《时事新报》 、 《解放与改造》 “社会改良主义” 。 F 反对无政府主义论战:小资产阶级《民声》 、鼓吹绝对自由,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 级专政。 三、 《大公报》与《新华日报》的论战 1、1945年10月,国民党表面上接受了中共的和平团结的政治方针。而实际上对解放区的进 攻变本加厉。并无端挑起冲突。对此, 《大公报》颠倒是非,把内战的责任强加给共产党。 11月,重庆《大公报》发表《质中共》的社评,公开点名指责共产党,鼓吹“要政争不要兵争” 。 “希望共产党放弃军队”对于《大公报》的公开挑战, 《新华日报》立刻应战,次日发 表社论《与大公报论国事》 ,予以有力的反击。社论列举蒋介石勾结敌伪对人民军队大张鞑 伐,破坏国共双方大量协议的事实,证明内战的责任完全在国民党方面。社论最后一针见血 的揭穿了《大公报》 “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的立场。 2、1946年,蒋介石公然宣布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方针,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对东北的进攻, 人民解放军发起自卫还击,解放长春。这时, 《大公报》仍然站在国民党当局的立场上,发 表了恶意攻击中共和人民军队的社论《可耻的长春之战》 ,分别刊登在该报的重庆版和上海 版上,污蔑人民的自卫还击是“可耻” ,并为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发动内战进行辩护。 对此, 《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指导下,发表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 。针锋相对的严加驳 斥。社论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公开破坏和平协议,攻占东北许多城市, 《大公报》不说“可 耻” ,而当人民还手时, 《大公报》就说“可耻” ,其反对人民的立场昭然若揭。社论还指出, 《大公报》 的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已经堕落到搬用国民党特务制造的谣言来作为攻击共产党和 人民军队的依据, “可耻到极点” 。 接着, 《新华日报》批驳《大公报》的反共言论。许多进步报刊也纷纷发表文章,抨击和 嘲讽《大公报》的所谓“民间立场”和“不偏态度” 。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头条用户男性用户会多一些,比较适合一些科技类、汽车类栏目。

判断题 新闻线索的概念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判断题 受众对媒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手段有哪几种?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个人的信息反馈。(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3)诉诸法律手段。(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判断题 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必然会导致“有偿新闻”的出现。(×)

判断题 新闻的品质与新闻记者的整体形象息息相关。()

判断题 几家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新闻应注意错开角度。

判断题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话来形容眼下的时评专栏,可谓是再贴切不过了。大小报纸纷纷开辟以“时评”为名的评论专栏。其中办得较为出色、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等。这种时评热让笔者想起了上个世纪初,中国新闻史上曾经有个一次时评热潮。1904年在上海创刊的《时报》,首立时评栏目,使时评这一文体风靡一时,《中国日报》、《民报》、《神州日报》、《苏报》等一批在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报纸都曾大量发表时评文章。比较两者的背景可以发现,眼下的时评热也和当时经历着一样的背景,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中国社会的激烈变化造成了价值观和生活形态的快速变化”。由此,作者分析时评这种文体的特点与当下环境的契合,“价值观明确简单”、“对于问题的看法直截了当”这样的特点使得时评能够适应当下的受众寻找确定的价值观,做出直接的判断。但是在后文中,作者也分析了时评的局限并将其归纳为两点:首先是由于时评人对于问题看法过于简单,且易用宣泄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是时评人缺乏第一手资料,容易捕风捉影,过度引申。在文末,作者也提出完善时评这种文体的措施:进一步扩大时评的空间,让记者和学者等专业人士加入时评人的行列。全文的评论很好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没有孤立地看待时评热这一现象,而是客观分析其特点和局限,并且提出补救的措施,本文的评论有理、有节、有致。时评作为一种新兴的评论文体,固然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也是新兴事物的通病。对于这种通病,一味地打击、揭露恐怕也是不恰当的。比起批评时评的不足,给时评的发展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才是应该鼓励的做法。

判断题 变焦随动追踪遮光罩是我国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