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①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是二战后日本传播学者提出的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理论,这种理论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范畴,在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的历史总体进程的同时,将现代社会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田中义久1970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为代表。
②总过程理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成三类:“能量交往”、“物质交往”和“符号(信息)交往”。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
③总过程理论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批判。总过程理论远远突破了行为主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把传播研究与整个社会结构、与改革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
(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②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它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运动规律制约的同时,受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更为直接。
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④传播学必须把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揭示其实质。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这个观点,实际上也是辩证唯物论关于社会传播过程的系统观。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互联网的发展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可以把划分成哪几个阶段计算机互联、人的互联、物物互联
判断题 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
判断题 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具体地说,它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产品。传播是新闻的活力,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新闻得以生存的形式。对报纸来说,一篇新闻报道,记者写出来,只有上报刊登了,也就是说传播出去了,进入了读者市场,它才可能发生作用。如果被压下不发,没有见报,那么它就失去了传播的前提,也就丧失了新闻的生命力。对那些已经进入读者市场的新闻报道来说,有多少读者阅读了这篇稿件,阅读后的反映如何,则决定着这篇稿件传播面的宽窄以及传播力的强弱。新闻报道的接受者是读者,新闻报道的市场在读者,西方新闻学说:“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而流通的。”即读者是买主,办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
判断题 报纸编辑人员的道德修养。高度的责任意识:自觉维护新闻真实性;充分实现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自觉有效消除新闻副作用;甘当无名英雄:报纸编辑要有“静气”;报纸编辑不要做“刀斧手”;廉洁自律;团结协作
判断题 新闻的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新闻包括多种体裁,大致有以下几种:消息(简讯)、通讯、报告文学等。消息即是狭义的新闻,它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必须具备上面新闻的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一则消息只有具备这五个要素,才能让读者对所报道的事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判断题 文稿利用黑马软件校对后,标为红色的文字是差错文字,都必须修改;标为粉色的文字中可能含有少量差错,应全部检查一遍并酌情修改。
判断题 舆论监督要实现目的,就要不顾一切地达到打击的效果。
判断题 审批制是我国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