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判断报道是否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的一种重要依据是,是否与公共利益相关。( )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所著的《中国的西北角》成为反映国内情况影响最大的长篇系列旅途通讯。

判断题 摄像机上的“GAIN”开关为增益开关。

判断题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五四时期新旧思潮激战和三大论战三、《新华日报》与《大公报》如何进行论战的:一、《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1、内容:这场论战的主要阵地是《民报》和《新民丛报》。围绕四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2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3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4要不要革命,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2、结果:这场论战从1906年持续到1907年冬,为时一年半,以《民报》大获全胜而告终。原因:1革命道路比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2《民报》论战力量雄厚,《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3《民报》以事实为依据,令人信服,《新民丛报》只是主观推测,难以说服读者意义:《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继之而起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的人改变了立场,加入同盟会,此外,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旧思潮激战与三次论战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引起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度恐慌和仇恨。在1918年下半年至1919上半年,一场新旧思潮的大激战在报刊上展开。封建顽固势力的重要代表人物:林秀琴、林绍、辜鸿铭、刘师培。报刊有《国故》月刊(是刘师培等封建顽固派文人转为地址新文化运动而创办的,1919年北京创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号召,反对白话文,提倡文言文,反对新思想,提倡旧思想。)《新申报》、《东方杂志》、《公言报》(段祺瑞反动报纸)等。他们对新文化运动大肆污蔑,对五四运动攻击,《每周评论》予以反击。李大钊《晨报》、《新青年》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回答责难者,也是对新文化的总结。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反对胡适《每周评论》实用主义的“问题与主义”论战。反对为社会主义论战,1920——1921年资产阶级《时事新报》、《解放与改造》“社会改良主义”。F反对无政府主义论战:小资产阶级《民声》、鼓吹绝对自由,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三、《大公报》与《新华日报》的论战1、1945年10月,国民党表面上接受了中共的和平团结的政治方针。而实际上对解放区的进攻变本加厉。并无端挑起冲突。对此,《大公报》颠倒是非,把内战的责任强加给共产党。11月,重庆《大公报》发表《质中共》的社评,公开点名指责共产党,鼓吹“要政争不要兵争”。“希望共产党放弃军队”对于《大公报》的公开挑战,《新华日报》立刻应战,次日发表社论《与大公报论国事》,予以有力的反击。社论列举蒋介石勾结敌伪对人民军队大张鞑伐,破坏国共双方大量协议的事实,证明内战的责任完全在国民党方面。社论最后一针见血的揭穿了《大公报》“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的立场。2、1946年,蒋介石公然宣布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方针,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对东北的进攻,人民解放军发起自卫还击,解放长春。这时,《大公报》仍然站在国民党当局的立场上,发表了恶意攻击中共和人民军队的社论《可耻的长春之战》,分别刊登在该报的重庆版和上海版上,污蔑人民的自卫还击是“可耻”,并为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发动内战进行辩护。对此,《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指导下,发表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针锋相对的严加驳斥。社论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公开破坏和平协议,攻占东北许多城市,《大公报》不说“可耻”,而当人民还手时,《大公报》就说“可耻”,其反对人民的立场昭然若揭。社论还指出,《大公报》的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已经堕落到搬用国民党特务制造的谣言来作为攻击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依据,“可耻到极点”。接着,《新华日报》批驳《大公报》的反共言论。许多进步报刊也纷纷发表文章,抨击和嘲讽《大公报》的所谓“民间立场”和“不偏态度”。

判断题 《群众》周刊:1937年在汉口创刊,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编辑兼发行人为潘梓年,实际主持者为许涤新。1938年迁重庆。该刊以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为宗旨,同时还经常刊载介绍马列主义的译著和论文。1946年,《群众》由重庆迁至上海,担负起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的宣传重任。1947年,被迫停刊,全面内战爆发后,被国民党摧残。1947年,中共在国统区出版的重要刊物《群众》周刊在香港复刊。为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群众》集中力量宣传中共的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民主力量以反对三大敌人的政策,宣传解放区土地改革的伟大胜利,揭露美蒋互相勾结,反对人民的罪恶行径。该刊不仅风行境外,还以各种伪装封面大量秘密运进国统区,在上海还有秘密印制的版本。解放后,于1949年停刊。创办《新华日报》有何重大意义?《新华日报》有哪些重要经验?

判断题 全景镜头一般在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方面发挥作用。

判断题 表彰类新闻稿写作表彰类新闻稿比较特殊,大部分时候是一种静态的新闻稿,是没有现场的新闻稿,只能通过材料、采访来收集新闻点,然后再整合成一篇稿件。这类新闻稿其实结构不是很固定,而且部分新闻稿是不需要分段的,在此我说下分段的新闻稿的写法吧。第一段是导语、写某单位发文表彰了哪些人、哪些单位;第二段则是介绍下受表彰对象的事迹;第三段则介绍受表彰对象的感言、决心或者是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对青年学生的希望。写这类新闻稿,需注意以下几点:1、表彰发文、表彰的奖项内容、受表彰单位都要写全称写表彰类的新闻稿时是一定要写出表彰的发文和表彰的奖项内容的,这是稿件最重要的亮点,但是往往出现一种情况是,表彰的发文、表彰的奖项内容、受表彰单位这三个的名称写得太简单,没有将全称写出来。既然是有表彰发文,那么我们新闻稿中的信息就必须让读者能够找到相应的表彰发文,信息写全了,才不会让读者怀疑真实性,我们的宣传也比较有效果。比如《校团委党支部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这篇新闻稿中,就应该这样写:“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鲍绍坤在会上宣读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决定》,我校机关党委校团委党支部被中共福建省委授予了“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虽然这句话很长,但并不是累赘,里面的每个字都是省去不得的。2、受表彰单位、个人的事迹介绍要突出优秀之处,要体现事迹的教育性一般一段式的表彰类新闻稿中是没有介绍事迹的,但是,作为新闻背景,介绍下受表彰单位、个人的事迹,这也是宣传的重点,所以,作者有必要对此作下介绍。介绍事迹要注意符合奖项的内容,比如“优秀志愿者“的事迹中就没必要介绍他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就,而应该围绕着志愿服务这个主题介绍。而且,我们介绍事迹的目的主要是让读者看到他们的优秀,并从中得到教育,所以我们要集中体现他们的优秀之处,体现教育性。如《校团委授予叶一舵、李小新等6位同志“福建师范大学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新闻稿的第二段是这样介绍事迹的:“今年5月-6月,为了积极响应团省委关于组建“福建省12355灾区青少年心理康复援助志愿者服务队”的号召,校团委推荐了叶一舵、李小新、郑小东、吴萍娜、张伟、罗剑等同志,分批进入四川地震灾区,对当地青少年进行心理康复辅导。他们克服困难,认真负责,不负团省委和学校的重托,出色地完成任务。”3、受表彰对象的感言要有针对性,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青年学生的希望要有实际意义表彰之后,受表彰对象也会发表下获奖感言,这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预测性的信息。在总结这些信息的时候要有针对性,侧重于把握他们对以后工作的决心、以后的目标。当然,如果没有举办颁奖仪式的话,我们很难得到受表彰对象的感言,那么我们就把眼光转向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青年学生的希望,往往这就是他们设置该奖项的目的。在概括的时候要有实际意义,要对青年学生有促进作用。如“校团委希望全校广大团员青年以他们为楷模,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学习工作,为学校新百年的内涵发展、特色兴校做出更大的贡献。”不知道为什么,每当写到结束的时候,我最想说的一句话还是:“我是在班门弄斧,怡笑于大方之家。”原因是我非专业出身、学习不精和师大人才济济。但“只要有一句话对一部分人那怕是一个人有用”仍是我坚持写作源源不断的动力。

判断题 在底片上不存在的细节,不能在照片上印出来。

判断题 “再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如下:“再现”是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是以描写为基本手段的描写性消息的特点。(1)各类新闻体裁都可以采用描写的手法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状貌。属通讯类的特写更是以描绘见长。消息与特写的不同之处在于,描写性消息不是细描,而是简笔勾勒。就描写而言,区别主要在于繁简。(2)描写性消息包括新闻素描、现场短新闻、视觉新闻、情景新闻,以及散文式新闻等,它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特征均为描写。(3)“再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基本功能是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