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原指中国绘画中的一种传统技法。它有别于工笔,也有别于写意画。在作画时它纯用墨线勾描物象,线条简练而传神逼真,不用颜色渲染,有的只是略施淡墨。采用此种技法,能达到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把这种技法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来,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小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白描虽然是描写,但如果从形式上看,它与直接叙述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可以这样说,白描是直接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统一。它洗尽铅华、质朴平实,透明度高,有利于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即突出新闻价值,便于受众在快速交流中接受。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判断稿件所写内容是否有新意:判断稿件所写内容有无新意可以从以下三要点入手:(1)从稿件所写的事实本身去判断凡是新近发生的、出现概率较小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变动,对读者来说含有较多的未知因素,因而具有新意。可以纵横两方面进行比较。例如,上海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一稿,表明到1956年上海用人力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已经结束,这同在此之前报道人力车大大减少的稿件相比,更具有新意,因为它表明使用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的时代已近开始。(2)从新闻媒介对变动的传播情况去判断稿件内容的新与旧,是从读者的未知程度来判断的,那么影响读者知与未知的重要条件就是新闻媒介的传播。某一内容传播越多,读者也就知之越多;反之,则越少。因此,凡是从未传播或传播较少的,就含有新意。因此判断传播情况,一定要同读者实际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少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准确判断读者的未知程度,才能把握所写内容对读者来说是否有新意,以及新意的大小。(3)从外界环境的变动去判断有些事实本身并未变,但由于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这些事实存在的状态是否会改变,产生了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即未知因素)。此时,重申这种状态不会改变就成了新闻。如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国政府重申人民币不贬值。当时,宣布这种“不变夕,有利于消除读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这正是新闻的功能所在。同时,环境有变,与此相关的事物本身状态未变,这“有变”与“未变”形成强烈的反差,本身即含有新意。
判断题 凡是135相机都是单镜头反光相机。
判断题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历史上第一家以中国人民为阅读对象的控中文报刊,其中的《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判断题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1、(信息)沟通情况,提供信息。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信息。没有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作用。2、(宣传)进行宣传,整合社会。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3、(舆论监督)实施舆论监督。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4、(知识与娱乐)传播知识,提供娱乐5、(赢利)作为企业,赢得利润像西方的私营媒介及我国的新闻媒介都将广告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媒介自负盈亏。大量的广告收入可为媒介带来利润。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工具都可以发挥上述五种作用这是由新闻事业的特性决定的。但新闻事业的特性也限制了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工具发挥作用的范围。
判断题 简述融合媒介新闻产品设计的主要关注点。融合媒介新闻产品设计的主要关注点包括:(1)将新闻编辑部所生产的多种新闻产品作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看待,根据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设计新闻内容在这些产品上的合理分配,包括新闻报道的选题、角度、新闻信息量、新闻发布时间与频率、新闻表现形式等,应使不同新闻产品具有差异性、互补性,同时也要注意内容分配与不同媒介的受众需求相吻合。(2)设计不同媒介之间新闻内容相互衔接、产品相互推广的方式,以确保融合新闻在多种媒介上的传播能够形成合力,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将受众由一种媒介引向其他媒介,不断拓宽和巩固用户群。(3)重视在融合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用户资源开发,设计将多众媒介与社会化媒介相结合的路径和方式,鼓励用户提供新闻内容,参与新闻传播活动。
判断题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效果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上述三个层面既体现在具体的、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的、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二个层面是:(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播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只要我们观察一下现代社会中的流行现象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判断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
判断题 试述通讯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定性:和消息一样,通讯也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文体。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真实存在”、“真人真事”是通讯立身的根本。通讯既然属于新闻报道文体,就必须符合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定性:第一要真实;第二有时效性;第三,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价值。(1)通讯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与消息一样,真实性对通讯的限定是同样严格的。凡通讯中报道的人和事,包括细节、情感、心理活动等,无一例外地受着真实性的制约。每一个细节材料、描述心理活动的素材都必须来自实地的采集和访问,不允许记者做一点虚构。生动的素材,包括现场画面、当事人的语言都会转瞬即逝,它们的获取只有两种可能性:①记者要判断或追随新闻的“生长点”,力争当场捕捉。②记者在事后通过对知情人、目击者的访问,凭借他们的回忆和再现表述来获取这些素材。“笔下生花”、“创作细节”违背真实性原则。(2)通讯必须具有时效性。时效性是对新闻作品的基本要求。尽管通讯篇幅长、内容详细、完整,采写需要的周期长,但因其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和处于“现在时”的新闻人物。因此必须讲究时效性,有的甚至相当严格,例如报道体育赛事的通讯作品,常常与相关的消息同时播发。(3)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检验一篇通讯能否成立,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是看它是否有传播对受众有用的信息。无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通讯的内容必须具有一个新闻价值的“内核”,必须为受众所关心,写人物要能够打动人,写事件要能启发人。如果这个人或这件事的新闻价值,即“新闻眼”找不出来,最好还是不要动笔写。因为,偌大的篇幅,偌大的采写工作量,必须找到他存在的依据——传达为受众所关心的新事实、新观念、新信息,否则,写出来难免“吃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