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邸报:邸报出现于宋朝,是在封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官报。

机构:宋代设置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进奏官一般由地方委派,但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发报制度方面,先是由各地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后来发报工作仍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发报制度:先是由各地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后来发报工作仍由各地进奏官自行负责。但稿件的采编,整理,审定等环节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

内容:1、皇帝的活动2、诏旨3、官吏任免4、臣僚章奏5、战报6、刑罚

特点:

1不像唐代那样只是一种进奏官向自己的主官报告新闻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的官报。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提高。

2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3定期连续发行,已有一部分采用了调班印刷

4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

“定本”制度;宋代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实行的一种制度,“定本”指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门必须根据这一样本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延至宋末,神宗和高宗年间层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为什么出版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弥尔顿和杰斐逊对新闻出版自由作出了什么贡献。(1)出版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①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这自由则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出版自由不仅仅是报刊的专利,它决定着人们的信仰、思想自由,信息交流的自由,人身自由。出版自由从根本上挖掉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奠定了基石。由此,从16世纪到18世纪,出版自由成为各阶级尤其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焦点之一,出版自由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自己政权的核心口号和目标。②出版自由口号的伟大在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为了争取出版自由做出了巨大的抗争。第一时期(16世纪到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版印刷机。当时正值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这两者地结合在欧洲引发了一场思想大地震。由于印刷机的出现,因而产生了“危险思想”的传播远远超过这种思想创始人的直接影响这一前景,于是问题尖锐了。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本能的恐惧使各国王朝先后颁布种种法令,严厉压制出版。这些禁令都不约而同地集中于新兴技术即印刷术上。所以,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第一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先有后,但在此时期,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了报刊的发展。第三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小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真正实现在欧美各国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在17,18,19世纪,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有过封建王朝的复辟,有过资产阶级政权对封建阶级的妥协,有过独裁统治,欧美各国政府都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各种手段来扼制出版自由。各国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各国政府先后制定煽动法、诽谤法扼制出版物;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③列宁在综览近代世界史时曾精辟指出:”‘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资产阶级对僧侣、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时至今口,出版自由(新闻自由)仍是一个伟大的口号,它是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各国公民的基本权利。④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现代化国家的两大基本标志。新闻自由的目的是确保信息的自由流动。这是确保公民的知晓权,进而参与国家、地区公共事务的前提,也是国家政权、企业、家庭(个人)对外界变动及时做出决策的前提条件。(2)弥尔顿和杰斐逊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贡献101643年6月,英国国会恢复了出版特许制度,并成立出版检查委员会。1644年8月,弥尔顿未经当局审查便出版了关于离婚问题的小册子,受到议会的强烈谴责,并被传至国会出版委员会接受质问,他在国会作了长篇演讲,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11月,他出版了自己的演讲词,即《论出版自由》。在这本小册子中,弥尔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在实质上也等于第一次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口号。弥尔顿认为:”书籍不是死的东西,而是蕴含生命的,和作者一样活跃。如果政府进行严格的书报检查,就会扼杀人们的思想,书报的检查是一场大屠杀。”他坚决反对书报审查制度,主张人们有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的权利。他的出版自由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认识理性的动物,能够区别真伪与善恶;真理和谬误进行交战时,最终胜利的将是真理;政府没有必要进行干涉,而且这种干涉不能达到消除谬误、认识真理的目的。②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是与弥尔顿一脉相承的,并且他在弥尔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新闻自由思想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他不但完善了弥尔顿的新闻思想,还将其付诸实践,从理论和法律两方面确立的新闻自由原则。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包括天赋新闻自由思想、“第四权力”观和新闻事业的教育功能。新闻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是天赋的不可转让和剥夺的权利,也是个人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认为新闻自由是保护民主和限权政府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自由和自由政府实际上是同荣辱、共存亡的关系。即认为新闻自由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之外的第四权力;他认为出版事业对人类文明至关重要,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有赖于出版事业的发展,新闻出版自由是文明传播的先决条件,没有新闻出版自由,人类文明势必被愚昧所湮没。杰斐逊对新闻自由思想的实践体现在,促使《权利法案》写入宪法。1791年12月,《权利法案》以十条修正案的形式写入宪法,其中第一条修正案就包括关于宪法对言论和出版自由的保护。宪法第一修正案是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杰斐逊促成了美国新闻自由思想法治化的第一步,从宪法修正案的高度使其新闻思想法治化。此外他还废除了《惩治煽动叛乱法》,维护了新闻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

判断题 简述图片编辑一、图片的地位:1传播形象新闻,以实体形象报道社会各方面的形象。2配合文字内容,提供佐证、注释。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可读性,美化活跃报纸版面。二、新闻图片的类别:1担任主角,承担主要的叙事功能的图片;2插图照片,配合新闻、通讯等文字报道,起辅助性的作用。三、照片的选择标准:真、新、情、意四、照片的文字说明:1应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2文字要社和各阶层读者的阅读。3文字要有可读性。五、现阶段运用图片的新趋势:1图片唱主角,上头条,占好位置。2出现图片的专版或专栏。3图片追求震撼的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击力。4镜头越来越多的对准平凡普通的人。六、其他形式:图表、漫画、插图

判断题 狭义的新闻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述评及其所属品种)

判断题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的。

判断题 述评新闻——述评新闻是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的一种新闻体裁,故兼有新闻与评论两种作用,述评性新闻不只报道新闻事实,还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解释;或者对某种形势、某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写这种形式的新闻,必须在掌握大量情况的基础上,纵览全局,抓住事由,以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及时剖析新闻事件,揭示事物或形势的特点、本质和趋向,用以指导实际工作,达到启发、教育群众的目的。

判断题 新闻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新闻产品设计,是我国新闻媒介全面走向市场之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闻编辑人员正在探索中的一项宏观新闻业务。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新闻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产品设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在新闻产品设计中,都需要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1)公益性原则公益性,是新闻产品作为公共文化产品所特有的属性。新闻不同于一般普通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思考与判断正在发生的一切提供事实依据,新闻传播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人们的立场、态度、思想和行为。无论中外,新闻产品的公益性特点都得到了广泛认同。所以,新闻产品设计首先要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追求产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品质,不因追逐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2)适用性原则适用性,指新闻产品针对受众的需求而设计,让用户感觉合乎心意、使用方便。新闻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和信息,编辑在设计新闻产品时要针对不同群体甚至不同个体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媒介接触习惯等,提供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降低他们的时间成本,并让其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3)个性化原则个性化,指一种新闻产品与其他新闻产品之问具有明显的差异。随着传媒技术发展,媒介市场会进一步分众化,并逐步向个性化定制转变。新闻产品设计需要充分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运用各类信息渠道和终端,特别是利用与社交网络的融合,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闻产品。(4)品牌拓展原则品牌拓展,指新闻产品设计具有品牌意识,充分开发媒介的优势资源,使新闻产品具有可以延伸和拓展的社会价值及经营价值。传统媒介的数字化催生了新闻生产的“全媒体”战略,新闻产品已经突破传统的单一媒介形态,向多种类、系列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由新闻产品延伸出的社会服务及各类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因此,新闻产品设计应在媒介融合的视野下,以整合资源为基础,以品牌拓展为目标,不仅重视每一产品的独立价值和个性,还要通过对全部产品的整体规划和融合性设计,使产品与产品之间产生相互联系,进行协同运作,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综合效果。这也是媒介组织打造产品链、提高新闻传播水平和媒介经营水平的必由之路。

判断题 网络直播的经济形态与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网络直播从2014年开始井喷式发展。今天,当直播经过了众多互联网企业竞相进入,网民纷纷体验,各种失范传播,产业增速放缓等一系列现象之后,必须思考直播作为一个产业如何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秀场直播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分析网络直播的经济形态,进而对这一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策略性引导。一、网络直播的经济基础——注意力经济网络直播把媒介的空间性拉到了最大,时间性压倒了最小。世界已被完全可视化,但又稍纵即逝,大量信息被沙漠化,直播空间成为一个可以随时上演剧目、传输作品,但并无上座率保障的剧院。对于占绝大多数的素人主播而言,粉丝零起点,他们为了博得眼球创造出所谓的排他性产品而竭尽全力。眼球经济成为被网络直播平台最广泛意识和应用的经济手段。关于传媒经济的本质有多种说法,但吸引受众面对媒体,进而获得持续关注,无疑是媒体存在的根本意义和经营的绝对基础,直播自媒体必然也如此。传统的媒介经营法则认为,收视率是二次售卖的保障,与价格成正比关系,收视率越高广告越多,价格越高,媒体利润就越大。这一媒介经营的最基本法则同样适用于网络直播,并且还会产生价值溢出。因为“连接红利”导致在直播平台上每增加一名用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连接红利”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指企业不直接销售产品赚钱,而是把产品当成一个聚合顾客的入口,在与消费者进行价值互动的过程中为消费者创造持续性价值,从而获得收益。当用户从N变为N+1,不止增加了两只眼睛,更增加了N个互动线路,就可能数倍提升“连接红利”。但是,网络直播重要的获益方式“在线打赏”突破了二次售卖的媒介经营模式,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同步完成,用户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任意额度、任意次数地支付。围观人数与打赏人数并不绝对成正比,打赏人数与打赏总金额也不绝对成正比,即“围观率”与“销售率”和“销售额”不形成绝对关联性。因此,网络直播在解决围观率的同时,必须对用户进行深度开发,最大化挖掘其消费潜能。博取眼球是过程性重要目标,但并不是全部目标。即吸引是手段和基础,深度获益是过程和目标。二、网络直播的经济框架——体验经济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时代,人们更需要情绪上、心理上、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产品功能已不再是消费者的需求,情感需求成为主导。在媒介如此便捷的时代,人们打开直播视频,尤其是进入素人直播间,首要目的必然不是为了获得消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视频供给和推送,网络直播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其中的伴随性活动,也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描绘的图景。直播过程中,主播通过有声语言、副语言、空间语言等方式实现人际传播和影音产品制造,用户通过弹幕、语音连麦和礼物等方式表情达意和参与生产,所有主体均具有自主传播与支付的权利,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其发言和打赏没有时间、格式、意义等等的限制,没有身份规约和权利分配,群体性传播主体共同构建了极具真实性社会临场感的超空间同步调面对面交互场景。主播与用户在其中共同扮演了多个主体角色,发挥了多个角色功能。产品的无形性和消费者直接参与是体验经济的重要特征。如果互动活动顺利,直播主体们的眼、耳、脑、手就共同完成了“劳作实践”,并在共同描绘的场景中获得情感体验、消费体验、服务体验等多种体验感受,话语权力的均等性和群体传播的碰撞性,使网络直播的体验性远远超越了电视和新媒体视频节目,主播实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取的明星价值和经济回报,以及同时而来的自豪感、荣耀感、喜悦感……;用户获得触及世界的新奇感、逃避现实生活的快乐感、定制服务的成就感……;所有人都会有同在时刻的陪伴感。直播平台成为一个你、我、他共同构筑的不受地理、气候、环境等现实因素干扰的线上体验社区,共享价值取代传统视频媒体的独有价值,所有人都是托夫勒所指的非物质化经济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体验制造者”。在直播体验社区中没有理性的经济制度和产品价格,但有互动、有体验,有冲动、有任性,有温暖、有感动,有各种崩溃式表演和非理性打赏,个体行为并不完全基于交易成本的理性考量。主播人际资本投入下营造的体验感与用户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投入形成无法标准化衡量的等价交换。用户必须进入直播间才能参与体验,只有获得积极的体验,才沉浸其中,才贡献智力、体力和情感,才支付货币,这是网络直播的基本经济框架。三、网络直播的经济核心——关系经济网络直播是一种人力密集型产业,呈送的是一种有温度的人性化产品。但在这种群体性产品生产流程中,完全不能确定成品样态和产品收益,因为每个生产者都是根据正在流动的场景传播符号和体验打赏。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悬念性、戏剧性和冲突性特征都寄居于网络直播中,而展现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者的相互关注度和情感共享度。正是在这种具有群体创意性和游戏性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始形成趣缘社群,即聚集在一起拥有共同兴趣、志趣的社会单位,社群成员在体验社区中趣缘相投地协作生产,渐进式滋生“情感”,于是从物理性的联通关系变为情感性的内在关系。提供体验服务本身就是建立相互关系的有效途径。关系带来的是情感联系和信任,直接影响直播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反之,关系又会促进互动,促进体验氛围。网络直播中主体间交互的外在表现是符号展示与意义交流,内在反应则是“关系”的构建和由此而及的“人际资源”的聚合。因为社交本身就是人际关系的游戏化和现实的功利性活动的补充。主播是直播网络的源点、初创者和组织者,网络直播结构上开放性的特点和主播视觉中心性的特点,使主播可以持续地维持处于信息传播和中转中心的位置,这是主播的角色自然定位,也是用户对他们的角色期待。每一个直播频道的人数越多,互动点就越多,互动范围就越大,网的活跃度就可能越高,主播的潜在资源也就越多。研究证明行动者越处于关系网络的中心位置,影响力就越大,权力也就越大。社会资源是个体或组织在社会中生存与行动的基础。直播间中的人际资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性资源,在用户忠诚度、投资量、持续性等方面产生效用,而且以“粉丝榜”“贡献榜”“特殊身份符号”等形式被公开展示。“关系”和“品牌”一样是一种内涵化高价值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动能依托,具有非消耗性特征,其构建需要长期投入,能够循环性推动经济效益的递增。直播平台中,没有送出礼物的用户是间接消费者,他们送出的是“注意力”和“人气”,是平台价值的推力者,主播能否上首页被重点推送,与其人气有直接关系。送出礼物的用户是具有“间接效益”和“直接利润”双重贡献价值的消费者。所有用户都是时间投资者,都是价值用户,都具有关系维系的价值,也都是待开发的客户。直播平台没有消费时间、额度和频次的严格规约,所有人都是理论上下一刻的直接消费者。因此,“关系”这种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内含化资源成为每一位主播的社会资本和经济动力,于是最大化吸引受众,进而把受众变为用户,把用户变为忠实粉丝,建立心理联系和情感联系,把弱连接变为强连接,争取资源规模化和效益长期化,应该成为网络直播媒介经营的基本方向。用户需要在关系持续中享受到服务利益、社交利益、心理利益、特殊利益(如产品定制)等多种利益。在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双方是否能保持最大收益是关系走向和程度的关键,共享目标和利益也是关系营销理论的核心。四、网络直播的产业发展路径网络直播必须在深入理解与有效利用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关系经济这三大经济形态的基础上,寻找长期性、多元化发展路径。第一,产品专业化、创意化。指直播内容走专业化之路,寻求创意突破,打造差异产品,以吸引受众,提升体验,加强关系。频道专业化定位和内容专业化供给早已是电视媒体人的共识。这一理念的基础是消费者群体碎片化、需求专业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产品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和消费人群。网络直播行业基本处于主播随意化、内容粗放化、形式单一化的产业初级阶段,大部分直播频道没有长期的发展思路和个性化产品。主播自身的特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自有化特质可以成为节目的基本定位和内容走向,后台数据分析为创作依据和指引。网络直播创意还可以充分发挥媒介产品融合创新的优势。以媒介间独有资源和共性诉求为基础,将直播产业中各种资源如主播影响力、平台价值、用户资源等与其他媒介相关资源创造性整合,实现产品的创新性生产与传播。创意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不仅约等于差异化、独有化,还与体验紧密相连。安德斯·索伦森、乔恩·萨德伯、特林·比尔、马克·洛伦岑等多位教授都在其论著中表达了“体验”与“创意”的必然有机联系。群体传播中体验氛围的难以复制性反之又使体验本身成为一种创意。这些因素共同创造出熊彼特租金。第二,资源延伸、产业外延。指直播平台资源流向更广阔的领域,连接更多产业,构建直播+战略。诸多学者认为互联网+是因为互联网连接能力而带来的经济结构性改变,网络直播则可以对这种连接能力人性化、形象化表达和使用。产品专业化、创意化、差异化是争取用户集合资源的过程。打开这个资源平台,构筑一个开放性产业系统应该成为直播业延伸发展的基本思路。从行为动机的原理讲,每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力的用途。实时性、交互性、视听觉性、体验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直播适合与诸多需要有形展示或沟通的产业建立直播+合作。直播+是利用网络直播链条上的各种价值点与其它产业相关元素进行联合与重组,经过优化重组,创造新的产业资源和价值链的过程,追求相互融合、相互弥补、相互支撑。同时,主播的关系用户粘联入购物平台与购物平台的消费者合流为新的客户群,而所有购物平台的消费者成为主播新的潜在用户,实现了资源的相互间跨界转移,即资源的聚合和溢出效应。直播+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网络直播的资源延伸、产业延伸,延伸率与延伸度是直播业发展的重要标识。五、结语从口头传播到大众媒介传播,是从大众传播主体迈向专业传播主体;从大众媒介传播到自媒体传播,是专业传播向大众传播回归,是人类话语权利和媒介权利的重新分配。所有公民一时间拥有了即刻开办电视台的权利,并具有播出时间、地点、长度、形式的绝对控制权。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合法、合规、持续地经营好这家网上电视台。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投入,以大空间群体性人际交互为主要形式,以信息和情感分享为基本内容,在获得人际资源的基础上,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这是网络直播的行为特征和经济规律。网络直播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特点决定了其不仅具有即刻产生经济收益的能力,还具有跨界合作与广泛连接的产业优势,直播间既是产品供给平台也是连接其他产业的端口,要实现这些,必须紧抓内容、体验、关系这三大核心点。

判断题 新闻教育:融合新闻生产的基石媒介融合作为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已经引起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行动,也必将引发对传统新闻教育的反思与革新。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坦纳(AndreaTanner)和杜赫(SonyaDuhe)在研究中发现:“80%的美国新闻学教师已经开始讲授媒介融合的课程内容,80%的媒体高管已经在践行媒介融合,人们的行动表明,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必须转型以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四分之三的新闻教师认为媒介融合是大众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二分之一的敎师认为媒介融合内容应纳人新闻教育课程,三分之一的人认为需要让学生掌握媒介融合的技术。”在融合媒体新闻教学改革的问题上,国内学者也持有相同的观点。郑州大学新闻学院院K董广安教授认为:“媒介融合的浪潮给新闻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并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传统新闻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而形成的传统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更为强烈的变革诉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也表示:“应打破传统的专业之间的壁垒,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具有丰富知识积累和跨媒体思维的‘宽’4厚’基础上,掌握专业媒体工作的技能。”®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进行大胆改革和调整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受众的期待,也才能与时俱进地担负起为媒体输送符合时代需要的新闻人才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