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事件消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非事件性消息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要新鲜、适时
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力一法。它们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空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在写作时要讲究新鲜,这样才能吸引到读者注意;同时,在提供某些参考性信息、方法时,要想在读者的前头,及时向读者报告实用性信息,提供忠告,传授方法或经验,讲究“适时”。
(2)着力写好重要部分,突出重点内容
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是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但是每篇稿件都要有明确的中心,忌主题涣散,泛泛而谈,毫无意义。
(3)亲切、自然
富有人情味、知识性、趣味性的非事件性新闻能够给读者带来精神的愉悦,是读者重要的精神食粮。因此在行文上要讲究亲切自然,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4)推陈出新,发出独家新闻
相对的独家新闻是报纸赢得受众的法宝。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这就要求记者要紧紧把握这个条件,努力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发出独家新闻报道,作为推陈出新、超越对手的有效武器。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通讯的定义通讯与消息一样,是重要的新闻体裁。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段,具体、生动、形象反映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一中新闻报道形式,属记叙文体,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是报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媒体最常用的文体。通讯由“通信”发展而来。在上世纪初,为弥补消息难以提供详情之不足,为满足读者知情的深层需要,作为消息补充开展开的“通信”兴盛起来。到了“五四”运动前后,演变成为现在的新闻体裁——通讯。我国的通讯写作,继承了古代纪实文学的实录精神和表现手法。但早期“通信”基本是详细的消息,文学色彩和政治色彩都不浓。从早期“通信”到现代通讯,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清朝末民国初,以名记者黄远生的北京通讯为标志。辛亥革命之初,黄远生居北京,上海的《申报》、《时报》等,都想从北京这个政治中心获取新闻,竞相邀请黄远生为撰稿人。《申报》从1912年起开辟《北京通讯》专栏,刊登黄远生的报道。黄远生的通讯,政治色彩很浓,夹叙夹议,生动活泼,风靡一时,在通讯体裁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已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风骨。第二阶段:从黄远生之后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闻通讯这一体裁得到迅速发展,写人、写事、写地方风貌,也工作中的新经验、新问题;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对话乃至独白,各种手法融于一体。这一时期的通讯,形式更加多样和完善,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最显著的特点是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抒情、评论色彩。虽有“左”的阴影,但总体上看,这个时期是新闻通讯体裁的成熟期。著名的代表作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王石、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穆青、冯健、周原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第三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新观念、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开拓、展望,也需要回顾和总结。社会的变革,带来了新闻事业的变革。新闻通讯的体裁从内容和形式都有了重大进展。就形式而言,系列报道发展很快;就内容来说,探讨新问题一类的报道显著增加。这一类报道往往触及到社会深层观念、意识。比如《人民日报》关于深圳特区的系列报道《效率》、《工资》、《物价·货币》等,《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系列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光明日报》的《关于土地问题的通讯》,新华社的《第二个高度》等等,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思辨色彩,被称为深度报道,正是时代特征的反映。通讯与消息一样,许多新鲜的事件靠它来传播,许多重要的典型靠它来报道,许多精彩的场面靠它来描绘,许多迫切的问题靠它来探讨。通讯这种形式常常是抓住新近发生的典型事物、重要事件,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出一种思想、一个人物、一种经验、一个问题,具体深刻,生动感人,引发启迪。
判断题 胶片的锐度:又称轮廓清晰度。是衡量影像边缘清晰度的客观标准。也就是纪录在乳剂上的两个不同密度区相会处的界限的清晰度。
判断题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墨子在《墨经》中提出的。
判断题 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第一、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第二、社会新闻活动的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判断题 对于口头传播的新闻,由“谁说的”来衡量新闻的可信性。()
判断题 新闻作者的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
判断题 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是能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
判断题 猎奇式侧懂于借助某个点去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思考,让受众带着思考去阅读,在其中探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