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解放日报》:1941年在延安创刊,是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日出对开,一张四版。社长博古,之后为廖承志。总编杨松,后为陆定一。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正式改版,发表《致读者》:明确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的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之前,《解放日报》过量刊载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延安解放区的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实际。改版之后,《解放日报》的版面顺序进行了调整:第一版为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为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新闻内容由刊登国际新闻为主,转为刊登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改版后的文风也有所改进。该报指导宣传整风运动,宣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方针,还提出“全党办报”的方针。在改版之后,《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并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和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9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陆定一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提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观点。意义:通过这次改革,一方面引导引导延安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了成熟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初步确立了党的办报思想。
判断题 在采访时,做到基本事实真实和整体真实即可,细节无所谓。
判断题 人造光:人工制造的光源。
判断题 短视频不同于文章、音频那种单一的内容模式,它融合了文字、语音和视频,使得用户在接收内容时显得更加的立体化。
判断题 什么是“珠江模式”?以之为例说明我国广播事业的变化发展近年广播事业发展有哪些新动向:改革开放后,我国广播事业步入全面改革振兴的阶段(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改革1940.12.30,1978年,恢复了停播的特色节目。1979年起增设新华社专供的最新国际新闻。11月对新闻节目进行改革(2)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78年成立。1983年,首次国内受众调查。1978年5月1日,负责对外广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新闻编辑部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95年开始,广播停止批建新台,强调合理配置现有节目频道。(3)“珠江模式”与地方电台的改革。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广州地区公开招聘节目监制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电脑技术人员,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该台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即所谓的大板块节目,大部分为直播,使听众能够更多地参与节目,大量播出群众来信,讲话录音和点播、提问、发表评论或提出批评意见,听众普遍认为经济台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节目具有时代感。珠江经济台的这套做法被称为“珠江模式”。而其精髓在于将听众当做主人平等地进行交流,彻底改变了过去说教式的、单向传播的广播模式,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双向,多向交流的广播模式,导致了整个广播宣传方式的变化,开拓了广播的社会功能,丰富了广播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从而被广播界广泛采用。同时它还带动了一批地方经济台的创建,打破了过去广播电台“一市一台”的状况。广播节目的多元化与细分化,对象化节目的新动向近年,多台竞争制,栏目化、板块化、专业化使广播的现代信息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内容更充实,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同时提供娱乐成为各广播电台吸引听众的重要手法。目前我国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链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调频广播,卫星广播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使针对各类特定受众更多听众回流:因为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一些地方的广播听众出现了回流现象。生存时间:早上和深夜生存空间:城市化,地域性、广播模式:大板块、主持人、直播、热线电话、群众参与与其他媒体的结合2001年底,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挂牌成立,使未来的广播在更大范围内走多层次发展之路节目、技术、听众、集团试述中国电视事业的产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状况,解释并评价“四级办电视台”建立: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经过4个月的实践,9月2日正式播出,不久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先后建成试播,1958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电视台基地工作座谈会,决定从点到面在全国逐渐建立电视台。文革中遭受挫折,1967年,除上海和广州电视台外,一律停播,70年恢复。1973年彩色电视节目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艺节目单调枯燥。“老三战”电影。
判断题 简述媒介霸权主义:(1)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他把现代国家的形成看作是作为“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和作为“霸权装置”的市民社会的融合,认为市民社会主要是通过“合意”或“同意”的组织化过程而维持统治的社会,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它将吸收政治社会而形成新型的国家。对于葛兰西而言,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实施。(2)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被广泛地用于媒介分析和媒介批判。按照葛兰西的论述,要理解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必须从社会秩序或国家形成及维系的过程来了解,所以,“霸权理论”对于传播学者在进行媒介分析和批判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启发:第一,必须弄清统治阶级对媒介的控制方式及程度;第二,必须了解大众传媒生产的基本功效;第三,必须认识媒介意识形态的社会功效。(3)批判学派的学者继承了葛兰西的观点,把“霸权”看做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而实现“霸权”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换言之,批判学者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支配阶级不再主要依靠国家、军队、法院等“强制装置”,而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大众传播制度就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霸权装置”之一,大众传媒通过日常的新闻报道、宣传和广告活动,把支配阶级的特殊利益描述为社会的“普遍利益”,其目的是操作形成“同意”或“社会合意”,但这归根到底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合意”,因为它掩盖了阶级支配的实质。例如美国对全球的文化控制是通过大众传媒的控制来实现的,因为现代电子传媒能够提供使受众服从霸权的条件,进而大众传媒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霸权形式,这即是“媒介霸权”。
判断题 选稿有哪些基本标准?选稿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标准:(1)真实准确。这是最基本的选稿标准。中外新闻观差异良多,但在对待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上却有着惊人癿相似之处,即大多数中外新闻界人士都认为真实准确是对新闻作品最基本的要求。(2)具有新闻价值。在真实的基础上,新闻价值分析是新闻编辑分析选择稿件的第一步,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它所报道的事实具有某些特殊的素质,能够满足受众了解最新情况的需要。如果一条稿件不能把这些特殊素质展示出来,那么它就不具备新闻稿件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不能被新闻媒体采用。所以,新闻编辑选择稿件时,首先是以新闻价值作为衡量稿件可否采用、如何采用的标准的。分析一条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主要考虑几个方面:时间、新意、重要、接近、显著。(3)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分析新闻稿件的社会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新闻报道必须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具有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和平的积极作用。②要将报道内容与发布新闻的时机及社会背景结合起来考虑,要认真分析受众心理,立足于全局看问题。③要注意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④要注意新闻稿件的合理、合法,杜绝有明显危害性质的新闻。(4)要适合所在媒体的性质以及媒体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新闻编辑分析和选择新闻稿件,除了要以新闻价值标准和社会效果标准对稿件作出评判以外,还要对稿件是否适合于自己的媒体进行分析,从中挑选最能体现媒体特色的新闻稿件。
判断题 以如下标题写一篇短评:“限娱令”限什么?“限娱令”限什么?“限娱令”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有观众拍手称快,也有观众心存疑虑,认为“限娱令”有剥夺自己娱乐权之嫌。其实大可不必因此恐慌,“限娱令”是“限”非“禁”,而而且从“限”的幅度来看,也仅限于“过度娱乐化”及“节目形式雷同”等问题,观众公认的优秀娱乐节目,并不会淡出荧屏。这一点,从各上星台对节目的调整安排中,不难找到答案。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精神、道德等人文因素的支撑。虽然说倡导价值多元化是一种进步,但不讲“核心价值”、听任“主流虚无化”,同样是一种犯罪。文化产品历来就存在“有益、有害、无益也无害”的区别,对有益的产品加以京鼓励,对有害的产品坚决取缔,无益也无害者则要控制总量,这是文化管理的必要手段。何况,时下很多电视娱乐节目盲目追逐收视率,过度娱乐化,甚至格调低俗,确实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当前,“文化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神州大地正在掀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高潮,电视作为一支重要的文化传播力量,其责任和使命不言而喻。虽然说,重点关注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媒体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选择的过程,恰恰体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即使没有“限娱令”,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一一电视节目也必须要有这样的自省于自觉。就此而言,“限娱令”的最大价值,正在于改变以往电视台制作、选择节目的价值观。不得搞节目收视率排名;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排名衡量播出机构和电视节目优劣一一三个“不得”,等于把电视台推到了一个全新的价值坐标上。而在此基础上,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是很关键,但这也绝不等同于简单堆砌播出时段,必须讲究形式、提高质量,其中的创新压力,丝毫不比“限娱令”之前要小。因此,从电视从业者的角度来讲,“限娱令”既意味着责任,也是全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