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卢因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实验中发现: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把关”概念可以适用于范围广泛的各种传播环境。1947年,在卢因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群体生活渠道》中,对传播体系中的把关过程作了理论说明,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而言,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方向的贡献。
(2)“把关人”理论的意义
①“把关人”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成为揭不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③把关人理论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并不是对等的,其差异程度取决于把关人的需要。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报道与评论不分,会增加报道不实产生的对新闻当事人的诽谤等侵犯他人权益的几率。17
判断题 新闻报道策划有哪些具体作用?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可用三个“是”、两个“标志’,、三个“有利于”作具体归纳:(1)三个“是”①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②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③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2)两个“标志”①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②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3)三个“有利于”①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在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各种信息资源每天如潮水般袭来,媒体的主要职能必须体现在从中选择出最有价值、最受受众欢迎的信息资源,然后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科学传播,避免优材劣用、大材小用。要达到这些效果,就必须进行新闻报道策划。②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新闻报道策划效果好坏,取决于策划者的“阅历”和丰富的生活底蕴,“好点子’、“金点子”是在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中找到的,绝不会是坐在、守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拍出来的。显然,新闻报道策划对增强记者素质修养、改变记者工作作风大有好处。③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新闻报道承担一定的宣传任务,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决定的。中央高层领导曾反复强调:“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做到这一点,新闻报道策划是最必需的,因为新闻报道策划一般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是群策群力,是集体、团队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对一些题材重大、涉及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的题材,通过精心策划,事先在报道思想上取得共识,拟定切合时宜和实际的报道选题、方式和步骤,无疑会对舆论导向的正确起保证作用。
判断题 简述记者应如何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是成功采访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操作中,记者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要善于寻找把双方从感情上联系起来的“桥梁”这种感情的“桥梁”就是记者和访问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它可以是双方共同熟悉的人和事,可以是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双方相似的经历和爱好,也可以是打动双方情感的某一实物等。从信息论的观点看,交流的双方有这样的共同点,信息就能流通,感情上的“共振”也就会自然产生。(2)尽忚赢径对象的信任和好感这是沟通双方感情的基础。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采访对象对记者缺乏信任和好感,就不会向记者掏出自己的“心里话”。要赢得对象的信任和好感,记者一方面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例如:①要遵守时间,按时赴约;②要衣着整洁,穿着和访问场面相适应;③要以诚待人,对尊者不卑,对常人不傲;④要谈吐文明礼貌,举止落落大方等,从而给对象留下良好的印象。(3)要精心考虑访问场所和时机的选择①一方面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访问环境。理想的访问场所,既能减少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又能促使对象触景生情,进入“角色”,打开心灵的闸门。②一方面是为了新闻报道的需要。恰当的访问场所和时机,不仅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而且能显现精彩的现场情景,这都是新闻采写所需要的好材料。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本身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具体的采访工作中,需要记者有良好的沟通意识和反思意识,不断在实践中积累采访经验,提高采方技巧,与采访对象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判断题 什麽是拍摄点?也称拍摄位置,即拍摄时相机所在的位置
判断题 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
判断题 “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假说:(1)“上限效果”假说的含义“上限效果”假说是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的。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艾蒂玛等人为“上限效果”假说提出以下三条论据: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换言之,大众传播传达的不是“高、精、尖”的知识,而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序或范围的知识。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受众中的“先驱部分”(即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在感受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即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2)对“上限效果”假说的评价①艾蒂玛等人所指出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是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②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追求在一定阶段上会出现“饱和”或知识量增加的停顿,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必须带来知识总量的增加。③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也早已大大打了折扣。因此,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念是很幼稚的。
判断题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上辅题。它位于主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具体讲,引题有三个作用,一是通过交待背景、说明原因,实现其叙事作用;二是通过揭示新闻的意义来发挥其说理作用;三是通过烘托气氛以起到抒情作用。
判断题 体现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根据的方法:A.事实的新变动B.与事实相关的事物的新变动C.发布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