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根据关于钱学森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问题”的文章写一篇评论,1000-2000 字。

附材料: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国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规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得是要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模式办学,都是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是。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 30 年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有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这里的学术气氛非帯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上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亞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我本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边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谭家祯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孜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 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亨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 93 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绝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核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复杂问题。所以人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解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能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没有大师,大学咋培养出创新人才?

文目国昌

钱学森晚年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忧虑、对一些大学的评价等,在媒体发表后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热议。这是一件大好事,它将进一步带动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办好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等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在讨论。不能说一点效果没有,但议来议去,好像真正落实下来的措施核办法不是很多。相反听到、看到的却是大学里楼房盖了多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多少、又扩招了多少学生等。至于说这个大学的特色是什么、有多少出类拔萃的教师、培养出了多少有贡献的人才等,虽也有点“动静”,但似乎很少、很少。

这样就冒出了一个问题:办好大学的根本是什么?今后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现在我们实在应很好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考虑这个问题,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似有警醒作用。他说:大学者,乃有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此话虽短,但却深刻地道出了办好大学的实质。

办好一所大学,无疑需要很多条件。诸如良好的生源、一流的设备、充足的资金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其中最重要癿是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要有大师级的人物,此乃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办好大学的根本保证。

师者,传道释疑解惑之谓也。然师有高下之别、大小之分。大师者,必是学术造诣高深之人,必是教授方法灵活之者。由这些大师来执教,授课之精细,究学问之高深,导研究之巅峰,效果俱佳自不待言。所以,中外一些大学都在聘请大师上不遗余力,招贤纳士,以壮实力。

当年北大在蔡元培先生主政时,“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着力聘请社会上不少知名教授来校任教,使北大声名鹊起。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也深谙此道,他说,他的第一位的工作就是从世界各地请到大师级教授来校执教。哈佛大学在这方面更不落后,迄今已吸引来 130 个国家的 5300 多名一流学府的教授来校担纲。由此观之,力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当今时代之潮流、办好大学之要旨。

师者,需名实相符,具有真才实学。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论及文章时曾言:“文章如金精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大师级教授也是如此,非自我标榜能凑效,它有一定的

宏观标准。因而在聘任上务必要精挑细择,实行竞争上岗。这里,容不得“滥竿充数’,来不得迁就照顾,更不允许巧立名目,暗度陈仓。唯其如此,才能确保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

相形之下,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如何呢?重学历、看学位,这一点是做到了,不具有学士学位就别想到教室讲课。但博士中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授虽学问不错,但用在本校教学的时间斿闱不是很多,更别说给本科生讲课。还有一些人是“满天飞”,一个讲稿到处演讲,赚点钱财了事。如此情形,怎么能有大师级的教授产生呢?而没有这些大师级的教授,又怎么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

大师级教授,为大学之所需。现在应把这个问题摆上日程进行解决。只有将之认真做好、做实,刌则大学才真正有望矣!当前各大学正处于竞争发展时期,是甘居中游,缓慢前行?还是脱颖而出,卓然而立?其中重要一条就在于是否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出大师级的教授。此举已成为当务之急、迫在眉睫之事,望各大学的校长们思而行之,着力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来。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如何理解版面语言?结合你所熟悉的报纸实例,分析近几年我国报纸在版面语言运用方面的变化。你认为版面语言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1)版面语言①版面语言是指版面所运用的材料和结构规则构成版面表现内容的特殊语言,是新闻通过版面编排与设计,用最符合自己身份的音量、音色、语感以及语言量来表达的一种语言。音量指的是新闻的自身分量和新奇程度,它们在版面上的表现力度。音色指的是新闻内容的情感类型,庄重、悲切、愤怒、欢快等等,它们在版面上的表达形态。语感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结构类型,它们在版面上如何表述。语言量指的是新闻内容的总量,它在版面上占有的面积。②版面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一些早期报纸的版面安排的材料和结构规则,如字符、线条以及栏的转接等,现在依然存在并被运用。③版面语言又是发展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编辑经验的积累,现代报纸版面语言比之过去更为丰富了。比如,色彩已成为现代报纸版面传情表意的重要材料,而在早期报纸是不可能具有的;现代报纸版面的结构规则,由于版面的扩大、栏的增多以及对版面认识的深化,也有了不少变化。版面语言及其运用的变化和发展是报纸演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2)近几年我国报纸在版面语言运用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头版的开掘。所有的报纸都很重视头版,因为头版是读者阅读报纸的开始。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市场上可见的报纸种类越来越多,除了一些忠实读者,许多人往往会根据他们对某份报纸头版的第一感觉来决定是否购买。而现在报纸的运营是否成功和读者的选择是息息相关的,因为现在还很少有报纸可以依靠营造一种精英文化,吸引一批固定的读者群来维持报纸,很多报纸还是需要靠大量的零售量和订阅量来吸引广告商。②图像的应用多样化。图像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而且由于它是展开的、形象的,读者翻开报纸就能直接、迅速地感知它,因而图像是构成报纸外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与字符相比,在吸引读者注意,增强版面强势,以及美化、活泼版面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图像,特别是具有动态的、大幅面的图像,往往是版面的视觉中心。重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今报纸改革版面的一个趋势。③用色彩和线条强化版面。随着娱乐消费形式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小少报纸为了和其他的媒介竞争,纷纷推出了彩色版面,彩色报纸蜂拥而出,有些报纸甚至采用了全彩印刷,色彩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都市类报纸也早已刮起了“彩色风”,改头换面,以求推动报纸的销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寻得一定的生存空间。④副刊版的独立和个性化。传统的副刊是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之类的媒介载体,而近年来,副刊,特别是都市报的副刊,外延不断扩大,综合性副刊呈现出相对缩减的趋势,传统的文艺副刊也演变成广义上的副刊的一个种类。内容界定愈来愈清晰的专刊迅速崛起,一方面是顺应了读者对阅读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报纸自身发展,扩大影响力、吸引读者的一个有效策略。都市报多将副刊版面独立成叠以与其它版面区分开来,版序也打破传统报纸的排列方式,制作以经济、文化、生活为主题的独立成叠的副刊板块,这些版面的编排方面,将过去常用的一些栏目报花取消而代以简洁的栏目和标题,版面设计清新、明朗,注重图片的运用,富有视觉冲击力,形成了报纸自身的特色。(3)版面语言发生变化的原因如下:①在信息爆炸,信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如网络等不断形成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而传统媒体也在寻求新的变化和突破,在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介的冲击下,报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存环境也日渐严峻。穷则变,变则通,相当多的报纸开始了变革之路,以期在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场中分得一杯羹。②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各类报纸纷纷意识到;想在争夺受众中取胜,不仅要报道出好新闻以满足其求新、求奇、求知的需求,还必须依靠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即版面的吸引力。版面是读者透视报纸的第一扇窗户,凭借对新闻内容的布局安排,传达出报纸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因此版面是一份报纸个性和风格的最直观表现。这场方兴未艾的版面革新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报纸在色彩、图片、标题、版式等各种版面因素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众多报纸为争夺读者视线开始在版面设计上花大力气,做大文章,一时间彩报横行,五颜六色、图文并茂、厚题薄文,以此形成视觉冲击。

判断题 工作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它介绍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推动各项工作顺利的进展。其特点和作用是:(1)工作通讯介绍的工作经验,要抓住当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使大家一看就能因地制宜地学习和推广。(2)工作通讯的新闻性特别强,故要讲究时效性。67

判断题 “编者按语”:《晋绥日报》:在“反客里空”运动中,为有效防止新闻报道的失实或偏差,《晋绥日报》创造性地运用了“编者按语”这一编辑手段。在当时的条件下,面对大量群众来信来稿,报社要一一予以调查核对是十分困难的。为了充分利用来稿,编辑部在处理稿件时采用了加编者按的做法,按语一般加在一篇稿件的前面或后面,更多地是三言两语地插在稿件和行文中间,针对稿件中的某一观点或疑难不清的问题,或者阐释交代政策,或者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或者提出问题,加以说明或补充,表达编者的意思。许多按语写的尖锐、活泼,态度鲜明,很受读者、作者欢迎。

判断题 热点问题:热点问题一般是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又为广大群众关注、并议论纷纷的问题。抓热点,首先有一个敢不敢抓的问题。有些报纸开辟了《热点采访》、《热点透析》、《热点追踪》等专版专栏,表明了这些报纸和他们的记者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善于引导,是抓热点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做到善于引导,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热中有冷,对热点做冷静分析。用什么去引导,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引导。而这种引导又不是板起面孔说教,是把道理寓于对事实的恰当分析中。

判断题 彩色负片出现的是正像。

判断题 短视频的定义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内容融合了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社会热点、街头采访、公益教育、广告创意、商业定制等主题。由于内容较短,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成为系列栏目。

判断题 融合新闻生产的采访理论新闻采访是融合新闻生产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生产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活动。人们常说:“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新闻采访在融合新闻写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过硬的新闻采访基本功就写不出好的新闻。每个学新闻的人都很清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强壮的体魄、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要“手勤、眼勤、嘴勤、脑勤、腿勤”。一、“五勤”——新闻采访的基础新闻采访被称为记者感觉器官的全方位调动,不是简单的问与答,写与录,而是记者大脑及眼、鼻、口、耳、舌全身感觉器官的同时运作。有经验的老记者们常常将成功的采访过程总结为“五勤”,也就是手勤、眼勤、嘴勤、脑勤、腿勤。还有“六勤”“七勤”之说,也就是在“五勤”的基础上加上“耳勤”,或加上“勤学”和“勤练”。1.手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勤更是记者的基本功,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便是记者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勤于记录、快速记录,更要懂得如何记录,知道怎样记重点、难点、疑问点、特色点,怎样将趣闻逸事、生活琐事等都记录或摄录下来。今天的记者无论你是用笔记录、用键盘记录,还是用手机记录、用机器摄录,采访记录的过程等于新闻生产的前期素材采集过程,它将直接决定新闻后期生产的费力程度和新闻产品的最终质量。2.眼勤——炼出“火眼金睛”新闻采访要求记者们都有“火眼金睛”,一走进新闻现场就能发现新闻线索,找到新闻价值。记者们要有一双具有穿透力的敏锐眼睛,能发现身边的新闻。要懂得用眼睛扫描和过滤,目光掠过之处便能迅速捕捉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他们能掌握看的规律,总是先捕捉动态的再留意静态的,先捕捉宏观的再观察微观的,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内到外。他们的眼睛就好比一台不断按动快门的照相机,拍摄着新闻现场的一个个鲜活画面。他们还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记.将看到、记住的画面转化成为客观的文字;他们还要带着思考去看,思考读者和公众所关注、需要的是什么。3.嘴勤——“多问也是金”新闻采访是沟通交流的职业,要通过人际间的沟通交流搜集和获取新闻素材。因此,如何通过自己的巧妙提问打开对方的“话匣子”,显得十分重要。这些都使得记者的嘴不能闲着。会说话的记者懂得如何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懂得如何同采访对象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懂得如何让新闻当事人据实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记者嘴巴不勤是办不到的。只有多开口、勤提问,才能得到新闻生产所必需的新闻素材。4.脑勤——勤动脑、多思考脑勤,就是记者的脑子要动得快,要勤动脑、善动脑,懂得自己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思考拨开新闻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思考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发掘新闻的潜在价值和深刻的报道内涵。因此,好新闻必然是新闻生产者思想的结晶,没有思考的新闻生产是机械的,也是缺乏新意和价值的。5.腿勤——“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新闻现场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深人第一现场的脚踏实地的采访,没有亲历现场的真切感受,新闻就如同“水中花、镜中月”。那些自己编织、想象出来的新闻现场是经不起推敲和检验的,唯有亲自去听、去看、去核实、去记录,才能获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才能建立独立的思考和认识,进而生产出生动鲜活的好新闻。“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走南闯北、东奔西走是新闻记者们的工作特色,腿勤也就成了好记者的典型特征。在融合新闻采访和生产中,新闻生产者的“五勤”依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背包记者”“全能记者”马不停蹄地奔波在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他们操弄着各式各样的先进数码设备,眼观四面,耳听八方,问这问那,精心记录,勤奋采集,积极思考,目的就是完成高质量的报道任务。二、虚拟空间——新闻采访的新场域在传统意义上,新闻采访的“五勤”要求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客观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记者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之中,必须深人基层、亲临现场、脚踏实地,要用自己的眼睛看、嘴巴问、耳朵听、脑子想,因为所有的新闻元素都来源于此,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实实在在的沟通交流才能获取。但是,在网络传播与社会化媒体迅速崛起的当下,不仅新闻事件的发生时空已经与往日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新闻来源、新闻变异、新闻生产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等也已成为热点新闻的发源地,于是新闻采访的“五勤”要求也必须与时俱进,相应地改变原先的运作姿态和活动方式。2011年6月20日,有一个名叫郭美美的20岁姑娘在新浪微博上突然蹿红,晒豪车、晒别墅、晒名包的她自称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个经过新浪微博认证的“红十字会”身份一时间激起了网友的关注,事件的新闻效应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不断发酵。不断聚集的网友关注和讨论、对于红十字会的质疑,以及有人透过各种渠道提供报料,短短几天时间郭美美事件就成了国内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直到当年8月事件仍然未能平息,郭美美母女甚至还在宁夏卫视的《解码财经》栏目中接受财经学者郎咸平的专访。更为严重的是,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仍然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中持续,并直接引起了之后红十字会的相关改革措施。此后,有关方面还提出“要重查郭美美事件”。就是这样一个震动了社会各阶层的重大新闻事件,它的来源竟然是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无知和炫富。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新闻或许根本发掘不了,但是在网络空间中来得却是如此容易。虚拟空间是一个信息快速传递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人与人并不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隐藏在网络终端的背后。这使得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交流可以变得更加隐秘、更加随意。更多的人也并不将虚拟空间中的表达等同于现实世界,现实社会中的束缚和压力在这里得到解脱,进而形成了巨大的信息汇集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自然也包括了新闻信息,甚至包括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信息。因此,在融合新闻生产时代.新闻生产者的“五勤”事实上已经突破了现实社会的局限,勤奋的记者不仅应是现实社会中的活跃者,而且应是虚拟空间中的网络达人。这也就是说,互联网对于记者而言不仅仅是简单的使用,更是要融人生活和工作中去,要对虚拟空间中的新闻信息有敏锐的嗅觉,深谙网络传播之道,知道哪里是网络新闻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它们会首先传播到哪里,造成怎样的影响。同时,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信息虽然是丰富的,参与网络信息交流的也是网络终端背后的个人,但虚拟空间中使用虚拟身份发言,往往并不像现实社会中一样,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新闻生产者在网络空间中采访获取信息时更要学会判断、懂得甄别。再好的信息素材,只要是杜撰的,就没有任何价值。三、公民记者——新闻采访的新力量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勤”是有限度的,新闻生产者不可能无限制地对新闻展开没日没夜的调查和挖掘。作为个体的记者,无论在时间上、精力上,还是在空间上、在新闻生产的视野上,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全方位报道和无限制的深度挖掘。个体的限制在客观上造成新闻报道无论在深度上、广度上,抑或角度上,都有其局限性,适度的新闻报道成为新闻生产中的一种必然选择。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无论新闻生产者多么勤奋地投人工作,都可能岀现新闻采访调查中无法顾及或是疏漏的现象。好的新闻题材往往不可能在一次性报道中完全到位,或是采访不周全、新闻聚焦有偏差,或是受众的兴趣点没有完全找准,新闻的深层次价值尚有挖掘的潜力,这些都成了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局限性。在融合新闻报道时期,原本新闻产品的接受者——受众成了新闻采访调查的热情参与者和新闻产品的积极生产者,他们从传统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响应者、互动者和传播者。对于那些能够激发他们激情和兴趣的新闻报道,他们主动地投人精力搜集、上传相关新闻信息,他们乐于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时间和精力:有的积极动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介人到新闻调查和采访中来,并将自己所掌握的内部信息或秘密分享给他人;有的撰写、制作新闻,开始发挥专业新闻生产者所担负的传播职能;还有的在挖掘新闻旧题材和老新闻潜在新闻价值上乐此不疲,同专业新闻工作者较劲。我们不得不承认,公民记者正试图通过对生活原生态接近真实的记录,改变媒体记者和编辑习以为常的新闻视角;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少数媒体垄断者手中的传播权力发起挑战或进行革命;或者试图通过强调个性化表达和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的关注,显示出对传统新闻学和主流媒介的不屑与嘲讽,进一步强化和推动新闻自由;或者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社会中的丑恶和不公进行监督和揭露;同时,在处理和报道突发性事件中,公民记者也以自己的神勇和眼线多、信源广、少遗漏的优点,让主流媒体自叹不如。受众的广泛参与使得新闻素材在网络空间中交汇融合越聚越多,分散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每一个受众都可能成为公民记者。也正因为有越来越多热心的公民记者开始不计酬劳、不辞辛苦地参与新闻的生产过程,为新闻报道提供素材,提供意见建议,或直接参与新闻作品的撰写和制作,才使得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延伸,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闻生产空间。面对虚拟空间中的众多可能,无论新闻记者多么勤奋,都不可能预知在无边界的虚拟空间中谁可能成为推进报道的“深喉”。因此,在网络时代,新闻记者不仅要努力调查和采访.还要努力建立自己的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本,让自己成为零散信息汇聚的中心或网点;要懂得如何运用网络时代的媒体工具,将媒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拓展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让受众在掌握新闻信息的时候能够通过网络即时与媒体取得联系。

判断题 光线按照垂直方向分可以分为顶光和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