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认识人物通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人物通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卡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通讯家族中,人物通讯在数量上所占的比重比较大。(2)在记者众多的个人作品集或“经验谈”中,人物通讯(包括人物特写)和采写人物通讯的经验体会所占的比例最大。(3)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方面①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与西方新闻界相比,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人物通讯显得十分突出。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人物通讯以其比重大、兴盛时期长、社会作用显著和发展变化快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中的突出现象。今天,用人物通讯报道时代英雄和先进人物,以模范事迹和时代精神鼓舞和教育群众仍然是新闻界的重大任务。②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舆情和思维模式的变化催生了新的新闻观念和新闻思维,人物通讯的报道内容、报道理念和采写技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a.报道对象的变化采写对象从单纯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群和弱势群体转移。b.报道理念的变化即向人的回归,先进模范人物的报道理念实现从“神”到人的转变,揭露反面人物也经历了由“鬼”到人的理念转变。从人的视角去看待先进模范人物,也从人的视角去看待普通人或反面人物,显示每位人物的个性和人生曲线,才能使人物真实可信。
判断题 “走转改”活动中的“改文风”的要求,就是让报道的语言变得更加文学化和艺术化。()
判断题 判断稿件所写内容是否有新意:判断稿件所写内容有无新意可以从以下三要点入手:(1)从稿件所写的事实本身去判断凡是新近发生的、出现概率较小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变动,对读者来说含有较多的未知因素,因而具有新意。可以纵横两方面进行比较。例如,上海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一稿,表明到1956年上海用人力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已经结束,这同在此之前报道人力车大大减少的稿件相比,更具有新意,因为它表明使用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的时代已近开始。(2)从新闻媒介对变动的传播情况去判断稿件内容的新与旧,是从读者的未知程度来判断的,那么影响读者知与未知的重要条件就是新闻媒介的传播。某一内容传播越多,读者也就知之越多;反之,则越少。因此,凡是从未传播或传播较少的,就含有新意。因此判断传播情况,一定要同读者实际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少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准确判断读者的未知程度,才能把握所写内容对读者来说是否有新意,以及新意的大小。(3)从外界环境的变动去判断有些事实本身并未变,但由于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这些事实存在的状态是否会改变,产生了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即未知因素)。此时,重申这种状态不会改变就成了新闻。如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国政府重申人民币不贬值。当时,宣布这种“不变夕,有利于消除读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这正是新闻的功能所在。同时,环境有变,与此相关的事物本身状态未变,这“有变”与“未变”形成强烈的反差,本身即含有新意。
判断题 《国闻报》是指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重镇,与上海的《时务报》南北呼应。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者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严复。该报文字版内容包括上谕、路透社电报、论说以及国内外新闻等,另出有附张《京报》,社论主要出自严复之手。“以通外情为要务,”该报尤重视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伦敦、巴黎、华盛顿等大城市设特约记者,同时出版旬刊《国闻汇编》,主要译载西方社会科学论著和外文报刊的新闻与评论,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为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根据。该报大量及时地报道了百日维新。但因为出版地靠近政治中心北京,故言论甚为谨慎。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大胆揭露事变真相,抨击清政府屠杀维新志士的暴行。
判断题 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判断题 某企业是本报的广告大户,不报道有关它的负面新闻,合情合理。(×)
判断题 光线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
判断题 “苏报案”:1、《苏报》原为日商所办,创刊于1896年,其内容多为市井琐事和社会新闻,文字水平低劣,曾因刊登黄色新闻和借论说敲诈,声名扫地,1899年卖给清廷革职官员陈范2、1902年后,陈范受爱国学社的革命青年的影响,其政治立场由改良转向革命,爱国学社师生每日为《苏报》撰写论说,《苏报》实际成了当时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言论机关3、1903年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6月9日刊文对邹容撰写的宣传小册子《革命军》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后又向读者介绍并摘登了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苏报》公开大声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清政府会同上海租界拘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4、7月由上海租界司法机关公审“苏报案”。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经多次开庭,1904年5月,最终判决章监禁3年,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5、在“苏报案”中,清政府在中国领土上与自己的臣民打官司,却要由租界当局来审判,在国际上脸面扫地,章、邹将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表现了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社会舆论的推崇。“苏报案”经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