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的标题与开篇
(一)通讯标题的基本类型
1.表现主题思想
很多通讯的标题不具备新闻性,突出主题思想
《珍贵的财富》、《追求》
2.突出新闻事实
明显突出新闻事实,传达新闻信息
《新唐山扫描》、《以色列永别拉宾》
3.用悬念吸引读者
《寻找时传祥》、《打的贵过坐飞机》
4.形象化、拟人化
《中南海的春天》(指中国的改革开放)、《九江城哭了》(指九江人民送别子弟兵)
5.相反相成,相映成趣
《洪水无情人有情》、《总书记与小和尚》
6.提出问题,引人关注
《开封缘何不“开封”》、《北京酱油为啥脱销》
(二)通讯的开篇
新闻界有句老话,通讯写作要凤头、猪肝、豹尾,就是说通讯开篇要俊秀、漂亮,主体要饱满、充实,结尾要结实、有力。好的开篇可以引起受众的兴趣,集中受众的注意力,引导受众的阅读情绪向通讯特定的方向思索。通讯开篇为整篇文章定调子,一旦确定,很难改变,如果开篇与整篇通讯实际需要不相称,那么开篇之后的文章就无法写下去。
消息以新闻导语开头,通讯开头也可以写成新闻导语,如悬念式结构,但大多情况下,通讯不宜高潮在前,开始就把最新鲜、最能吸引人的内容和盘托出。因为通讯写作主要不在于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事,而在于引导人们注意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精神面貌,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从而感染受众。
写好开篇关键在于截取,或一部分,一个横断面加以深入展开,不可能原原本本、事无巨细一一写出。常见的开篇有: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肩负继往开来的庄严使命》、《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
2.场景描写,渲染气氛
《人民利益》、《老阿妈和她的国旗》
3.抒发情感,传情达意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4.旁征博引,点出主题
《公仆本色》
5.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劣质词典频频涉世引发的思考》、《国家大剧院建设思路存在诸多问题》
6.布置情节、设置悬念
《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
三、通讯的结尾及首尾呼应
(一)通讯的结尾
1.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谁是最可爱的人》、《美国的另一面》
2.蕴含哲理,发人深省
《深圳特区还能特下去吧》
3.展望未来,鼓舞信念
《运筹帷幄 挥师三江》
4.含蓄委婉,回味无穷
《金门学生直航厦门考厦大》
5.抒发感情,增强渲染
《同是英雄魂魄》
(二)通讯的首尾呼应
开篇与结尾,在形式上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开篇与结尾相呼应的通讯,在结构上更显完整,使通讯结构达到浑然一体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手段。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没有改变意思或基本没改变意思的情况下,可以修改引语。()
判断题 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是记载新闻信息。
判断题 人造光:人工制造的光源。
判断题 真实原则是世界各国新闻职业规范中的饿最普遍原则。()
判断题 常用校对方法:校对的基本方法,是从各种具体校对方式中概括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方法,适用于各类出版物的校对。1.对校法对校法是照原稿校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标符与原稿完全相符,达到消灭一切与原稿不符的排录错误的一种校对方法。对校法的特点是比照原稿,逐字对校样,发现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异同,以原稿为依据去异存同,保证原稿的原意正确无误地复制成付印样。2.本校法本校法是通读作品,通过作品的前后、左右内容互证,发现问题,订正讹误的一种校对方法。本校法要求校对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辨错能力,否则,在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的现象。本校法的特点是一定要依据作品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来进行的对照,通过对照,发现问题,订正讹误。它不仅可以消除对校疏漏,达到提高校对质量的目的,还可以为编辑加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通读校样发现的问题,一是查原稿进行核实,二是通过他校法寻找根据。在确认差错之后,才予以订正。3.他校法他校法是利用各种标准和规范的图书与所校的原稿对照,找出不标准、不规范的地方并加以改正的一种校对方法。此法多在遇到疑惑的字词句,或者不清楚常识后查阅相关权威书籍进行核查的方法,不常用。4.理校法定义:即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特点:凭借校对者的主观认识来进行是非判断。方法:一是从分析字词含义入手进行推理判断;二是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判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来进行推理判断,都需要校对者对书中的知识内容经过通读进行理解。理解是理校的中心,而准确的理解是植根于丰厚的知识积累的沃土之中的。因此,在采用理校法进行校对的过程中,要充分展开联想、推理、判断、识别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同时要避免“想当然”而造成妄改。
判断题 普通百姓应该成为新闻的主角。
判断题 人物通讯,是具体而形象地报道各种人物的事迹、经历和思想的一种新闻文体。
判断题 突发性事件因其小可预知和灾难色彩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哪些困难:(1)记者的采访写作大多在事件发生之后,很难在现场进行同时空的观察,不容易看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往往缺乏现场感受,只能靠事后寻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情况,勾勒事件的过程,然后向读者展现这个事件。即使赶到发生事件的“现场”,有时也只能依据“现场”的遗留物来做报道。(2)突发性事件绝大多数是灾难性的,常常伴随有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而我们的报道大多是去挖掘真相,追踪原因。因此,去调查这一事件本身必然牵涉到某些人的责任、名声和利益的损失,导致记者的采访常常受到封锁:当事人三缄其口,现场被破坏,为采访者设置重重障碍等。在这种情况下,拿到的材料就可能过于零碎,甚至可能是假相,这使得记者的调查更加扑朔迷离。这时候,记者面对的难题简直与公安人员相似。这种事件的调查,是对记者的正义感、责任心、洞察力和调查基本功的严峻考验。(3)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求有较强的时效性。在事件的复杂程度和采写时效的压力下,要十分警惕“失实”的陷阱。(4)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有些记者片面追求“卖点”,在突发性灾难的报道中,渲染恐怖镜头,展示犯罪细节,易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我们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