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并结合当前信息社会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理解: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

“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下、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在这整个的过程中,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以其所理解的方式精心编织与描绘了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图景,而广大公众却在不曾意识到这个过程的情况下,欣然接受和认可这幅图景以及附着于其背后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意义与想象。

由此可见,在李普曼眼中,公众是事实的“局外人”,他们接受信息的自由仅限于被媒体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中。

(1)“拟态环境”由被媒介精英操纵走向公众参与构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包含两个预设:①在现代社会,公众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认识广阔的客观世界;②传播者与受众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基于以上两个预设可以看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实质是指在公众无知、缺乏理性和行动力的情况下,理性的媒介精英所操纵而构建的信息环境。但这个理论的成立是在李普曼取消了公众的理性主体和传播主体之后才成了顺其自然的逻辑现实。但“拟态环境”的理论缺陷首先在于把人类社会盲目简单化,其次还夸大了公众理性和行动力的缺失。

人类社会是多样的、复杂的。李普曼简单地把一部分人想象为理性的人或另一部分人为非理性的人有失偏颇。人是社会和历史的行动者。无论是由理性控制的人,还是由欲望、情感所导引的人,都是片面的人。真正构成社会动力的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是同世界建立起来各种各样关系、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有生命的个体,不是接受少数“社会贤能”理性导引的“局外人”,而是自然潜能充分发展、社会关系高度丰富的交往主体。因此,人在传播领域也不能被简单的分为二元对立的传者与受者。在当代语境下,传者与受者还存在着信息互动、角色互换的关系。李普曼对公众理性认知能力消极否定,并持有“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成见,从而就消解了公众与少数“社会贤能”作为理性主体与传播主体的平等权力。历史地看,李普曼所指的媒介精英会极具理性、着眼全局利益的观点值得商榷。实质上,李普曼把“社会贤能”、“局内人”在某种意义上想象成了集中人类品德、理性与良知的代表。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自由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甚至变成制度设置,公众的信息渠道和交往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随之而提升的是他们运用理性关注世事的能力。李普曼“拟态环境”中处于20世纪初的可以被社会精英随意操纵的公众已为历史陈迹,代之而起的是有着交往需求和行动能力的公众。这些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他们参与现代社会中“拟态环境”的构建。

(2)“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

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的20世纪初是传统媒体独大的时代。那个时代,经媒体操作进行选择、加工的“信息环境”是具有内部统一性的即结构化的特征。在当代,公众参与构建冲击了“拟态环境”的结构化特征,从而出现了“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是指“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

在当今时代,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里增加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地位的提升给信息环境带来两大变化,一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把关的弱化。

网络是崛起中的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它是促使“拟态环境”出现非结构化趋向的主要动力。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信息平台,甚至是对现实世界的全面模拟。相对于传统媒体,公众可以在网络上更自由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他们已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他们会对当前的信息做出判断而有选择的接收,甚至会否定已有信息的真实性,动用网络的力量扩展交往范围或亲自行动起来去挖掘信息。如近年来“人肉搜索”的兴起及“躲猫猫”事件中网友们的亲自调查就是例证。另外,网络还是一个发布平台。公众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布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行为既扩大了信息环境中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信息的多样性。

网络信息的海量在事实上弱化了信息的把关功能。把关功能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信息内容的泥沙俱下,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但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过滤和加工,也使得信息的内容更加原生态。

在信息渠道多元化和信息把关弱化的环境下,公众发布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其信息形式和内容也相对自由。他们不同于传统媒体受相对统一的新闻价值观和发布信息所固有的逻辑模式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的影响。因此,公众的信息呈现多元化、原生态的特征;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却显得这些信息不成一个逻辑整体。

(3)“拟态环境”理论的重建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是基于个人经历及所处的特定时代赋予他的某些理论前见而提出的,但这些理论前见正是其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在那个时代,公众处在对媒介的未启蒙状态,当他们相信了媒介提供的那看似符合理性与逻辑的一切事实,会渐渐地形成媒介依赖,不由自主地越来越少思考,甚至不思考。这样就出现了一位美国作家所观察到的电视转播月食的可悲景象:人们本来把头伸到窗外就可以看到真实的东西,却宁愿在荧光屏上凝视它的“映像”。于是,人越来越异化,成了没有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状况下,公众被媒介精英操作也就成了必然。

历史地分析,李普曼只是从媒介的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个“拟态环境”的媒介神话。在这个神话中,李普曼把社会精英塑造得能力非凡,而只把受众当作击而必中的靶子。现实中,受众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和行动力。他们不会对“拟态环境”不加判断就全盘接受,更不会根据自己所不相信的媒介真实去做出下一步行动。在现代,李普曼所谓的被社会精英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已转变为公众积极参与构建的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这种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专刊:报纸上运用不同的文章形式(文学体裁和消息除外),深入阐释新闻事件、阐发理论见解、介绍各种知识和实用信息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

判断题 恩格斯关于要善于“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的论述出自于给马克思的信

判断题 记者调查研究与其他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有何相同点?各行各业都有调查研究的问题,记者的调查研究与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也有着一定的共同点。(1)从指导思想上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为指导和方法,是关系到调查研究的灵魂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一切革命工作的调查研究,变有在它的指导下进行,才能达到正确认识客观观世界的目的。(2)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都服从一个总的目的,即认识和改造宏观世界。不同点在于具体地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样,不同行业的调查研究就会带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党委部门的同志一般是为了了解某方面的情况,总结某方面的经验,制定某方面的政策,指导某方面的工作,解决某一面的问题去进行调查研究的。他们在进行调查研究时,采取了适合他们完成任务的工作方法。

判断题 影像前后全清晰的照片是小景深照片。

判断题 摄影中用EV值来表示光线的强度。

判断题 试述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历程,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时期:五四时期,我国南北地区民营报业的发展出现两种趋势,上海商业报纸开始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发展,而北京的报纸受北洋军阀的控制,热衷政党之争,仅有少量报纸在曲折中缓慢发展。上海。历史背景,一战之后,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申报》1912史量才接办后,1、不偏不倚,重新闻,轻言论;2、广告;3、发行;4、设备。《新闻报》1、工商界、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副刊;2、资金周转之道;3、电台;4、广告。评价:以两报为代表的商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突出赢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一切均以是否赢利为转移,虽然如戈公振所指出的那样“商业色彩渐浓,日渐失去舆论指导精神”;但是,他们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北京。历史背景,北京各派军阀政客争权夺利,压迫收买报纸,充作他们政争的工具。绝大多数报纸在新文化运动中仍然热衷政党之争而置身运动之外,报纸充满各派军阀互相攻讦,满纸荒唐,毫无生气。但以邵飘萍为代表的进步报人受时代潮流的推动,为寻求报业改革和发展独立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努力。创立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以打破外国通讯社的垄断。1918年,创办《京报》,坚持评论时政,抨击列强侵略和军阀专制统治,成为北京影响巨大的舆论机关,但不断受到迫害。评价: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地区报纸发展状况表明,处于酒政治下的民营报纸,一般都与军阀势力既有联系、又有矛盾,在艰难曲折中秋生存,一些报人和报纸,虽然力求进步,但往往遭受迫害,难以为继。国内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报业仍由缓慢发展上海:《申报》、《新闻报》稳步发展,营业上升。两报注重扩大版面,增设专栏,专刊;报纸内容综合化杂志化。加大广告,商业经济、文化娱乐方面的版画,同时削减时事评论的篇幅;避免因言论取祸。新办的《商报》主要刊登商业、金融、经济文章,成为上海大报之一。北京:邵飘萍复刊《京报》后,努力向现代化报纸方向前进。先后在大中城市派驻访员,设立分馆,改进设备。努力改革业务,力求多发新闻,讲求时效,加强对时弊的报道和评论,鲜明支持人民反帝爱国斗争。成舍我主持的《世界日报》开始形成报系,同时出版《世界晚报》、《世界画报》等天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奉行“四不”方针,向大报发展总结:民营报纸的地位,影响由于中国民族资本发育不成熟,民营报纸还不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必须面向市场,重视经营。总体来说,这些民营报纸多数借鉴了资本主义管理方法,在广告和发行经营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对话侵略,国外资本扩张以及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民营报纸的辉煌时期也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总论:20世纪初到20年代,民族资本迅速发展,报界出现一些民族报业资本家和报业经营管理专家,主要的几份民营报纸逐步超越前期经营管理的初级阶段,走向了资本主义的企业化经营阶段。民营报纸的管理者纷纷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加强广告和发行业务。进行内部股份制改造、健全报纸各项管理制度等措施,扩大业务、增收创利。民营报纸的经营业务,尤其是发行工作,在30年代前后达到了鼎盛时期,发行量达数万甚至超过10万。

判断题 一般性公共关系调查是公共关系事件调查。

判断题 梁启超(1873——1829)对我国新闻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新闻思想家主编的10个报刊:(1)1895《中外纪闻》;(2)1896《时务报》;(3)1898《清议报》;(4)1902《新民丛报》;(5)1902《新小说》;(6)1907《政论》;(7)1910《国风报》;(8)1912《庸言》;(9)1915《大中华》;(10)1919《改造》《时事新报》《中华新报》等1、新闻思想: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1)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提出了一整套办报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他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思想史承前启后的人物。他一生发表的新闻学方面的专论在30篇以上,内容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三大部类。他的许多新闻观点,对当时的报界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2)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并针对报纸如何发挥这一功能提出了四条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梁启超早期的办报主张,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3)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同时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比维新运动时期大大前进了一步,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办报主张。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梁为《清议报》出版第100册而写的《祝辞》中提出的四条标准:1、宗旨定而高;2、思想新而正;3、材料富而当;4、报事确而速。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梁在《国内报叙例》等文章中,提出报刊要造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要导致以真理。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而煽动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