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基本论证方式有几大类?彼此有何异同?
(1)新闻评论的基本论证方式
具体有立论与驳论两大类:立论,是指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明作者提出的看法、主张;驳论,是以反驳别人(或论敌)的某种错误观点(或反动观点)为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过程中传播真理。新闻评论的驳论,包括揭露、批驳、剖析、辩论等方面,是在政治、思想、理论和学术上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
(2)立论与驳论的不同点
驳论和立论都需要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都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通常都需要“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3)立论与驳论的不同点
①论辩的直接目的不同:立论重在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驳论重在从侧面、反面,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驳斥对方论点。
②从论辩的过程来看,立觘包括“确立论点一组织论据一推理证明”三个步骤;驳论则包括“辨析错误一确立论点一展开开批驳”三个步骤。形成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形式。
③一般而言,立论是目的,驳论是为证明立论的正确性,是证明自己立论的一种手段。立论有时在破的基础上进行,“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即此意。立论是议论重心,驳斥别人的论点也是为确立自己的论点。
新闻评论的驳论,包括揭露、批驳、剖析、辩论等方面,是在政治、思想、理论和学术上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新闻评论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驳论方法,指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的三方面之一,就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中传播更深入的发展。
判断题 防紫外线滤色镜是(UV)镜。
判断题 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很强的社评和评论员文章属于阐述型评论。
判断题 通讯《西行漫记》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特。
判断题 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第一、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第二、社会新闻活动的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判断题 辨析:新闻的指导险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这种说法是科学合理的,具体分析如下:(1)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除了新闻事业以外,其他传播工具(如图书、戏剧等)也都有指导性。不同的传播工具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性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新闻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2)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要把指导性建立在新闻的特点之上,就必须从新闻业的特点和功能出发。新闻业以向社会提供信息作为生存的依据,新闻业最主要的社会使命是传播信息。因此,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要寓于信息传播之中。完整地说,指导性新闻既要真实地及时地传播大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指导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指导性新闻要具有新闻本身的特点,包括事实必须完全真实,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②体现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地说明观点,令人信服。③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判断题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拟定采访计划:明确采访目的、对象;确定采访的时间、地点;确定采访内容设计问题:与采访目的相关;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意义,使读者关心的;问题的顺序,采访的时间长,从不重要的开始,时间短,从最重要的开始;问题的语言:不要太长,尽量用短句,不要太复杂,不能太模糊,太抽象,要具体,问题不能带个人偏见
判断题 我国新闻采访学这门学问开始形成于何时?以哪本著作为标志?我国新闻采访学这门学问开始形成于“五四”旪期,以邵飘萍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为标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民国旪期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的新闻理论著作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1918年北大成立了新闻学研究会,著名记者邵飘萍被聘为导师,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研究班上主讲新闻采访,并指导会员的实习活动。后又在平民大学继续讲授这门课,其讲稿整理成《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于1923年出版。此书为刚破土而出的新闻采访学建构了一个初步的体系,标志着新闻采访这门学科已开始形成。邵飘萍在该部专著中,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新闻采访、写作和记者修养等主要新闻业务,实用价值颇大。专著全书分14章,内容有记者地位与资格、采访方法、新闻价值等。它重规新闻价值与采访心理的研究,强调记者要有新闻敏感,“认识新闻之价值”,供给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采访要研究对方心理,讲究方法,“察言观色”,注重实战;新闻采写要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记者要刚正不阿,以“品性为第一要素”。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的学术专著,对中国新闻学基础框架的构建具重要意义。该书还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做出了开拓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