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应该怎样提炼主题:
通讯提炼主题的要求是:集中、新鲜、深刻。
(1)集中
通讯的主题要集中一点,突出一点,主要宣传一种思想,提出一个问题,提供一项经验。这就要求开掘得深一点,抓准了,把它写深写透。切忌散和乱,羊头上抓抓,狗头上摸摸,东一榔头西一棒,大导语套小导语,枝枝节节,七股八岔;或者搞事例堆砌,罗列现象,使读者不得要领,不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写通讯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不要企图在一篇通讯中说明和解决许多问题。多中心等于无中心,主题思想不集中,通讯就没有生命力。通讯主题的新鲜,要求作者有一种探索的精神,不满足于现成的、一眼望到底的东西,不重复别人的老材料、旧观点。记者本来就应该是时代潮流的弄潮儿,只有不断向读者提供新材料、新观点、新经验、新知识,才能为广大读者所欢迎。
(2)新鲜
通讯要有新意。新意,首先表现在主题的新鲜。有新思想、新问题、新经验,意境上别开生面,立意明确,观点鲜明。最好要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不同凡响,不炒冷饭,不人云亦云。要善于抓时代尖端的东西,抓生活潮流前沿的东西,这样能令人耳目一新。
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只要及时抓住,并深入下去探究,总会有一些受众感兴趣的新东西出现。记者要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把通讯报道写到读者的心坎里去。
(3)深刻
深刻,就是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不就事论事,而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事物的特点和本质、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开掘得深,并能提高到方针政策、理论的高度,提高到精神文明的高度来报道。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概括出常见的集合式报道的主要类型不特点。(1)稿件组合的含义稿件组合是指将若干条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共同特点癿稿件组织为一个稿群,使之成为媒介新闻产品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单篇稿件能够组合在一起,前提是这些篇件相互间有某种关联或具备某些共同特点:①主题相同;②内容相同;③形式相同。(2)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新闻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要根据稿件的关联或特点,对单篇稿件加以组合。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有:①同题组合将相关的若干条稿件放置在同一个标题之下,作为一个整体发表。同题组合稿件通常有这样几种确定主题的思路:a.组合内容相同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同一性中归纳主题。内容相同的稿件经常会在同一个时间集中出现,一种可能是新闻编辑在策划某一报道时,预先设计了组合报道方式,布置了若干记者在不同地区同时采访某一问题。受一种可能是编辑事先并没有策划组合报道,但在记者、通讯员和作者的来稿中,有若干条稿件主题一致,内容相同,编辑在发现了这些稿件的共同特性之后,编排版面时临时决定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制作一条标题统领所有这些稿件。b.组合内容性质对立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矛盾性中提炼主题。编辑总帯会在稿件中发现内容性质相对立、相抵触的稿件。通帯是两条新闻:一条表现高尚,一条表现丑恶;一条批评赞扬,一条揭露批判。这种内容性质相悖的稿件编排在一起,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每条稿件原先的主题得到深化。c.组合内容互为补充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互补性中概括主题。新闻报道的客体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新闻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应该注意报道客体这种复杂性及关外在联系,将报道同一客体的内容相互补充的稿件组合在一起,以全面地表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以及事物与外部环境的联系。②与栏组合以集纳性的专栏集中主题相关联的稿件。与栏组合稿件在操作上需注意以下几方面:a.专栏组合与同题组合一样,要求被组合的稿件具有共同的特征。因此,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要注意从稿件中提炼其共同的主题,从而突出某种编排思想。b.专栏特别是集纳性的专栏,是由若干条稿件组合而成的,其中每一条稿件都是构成报道主题的一个部分,因此在写作上不必求全求多,而应写得短而精。一般而言,专栏适合发短稿,短稿虽不能反映主题的全部,但多条稿件组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就能够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c.专栏组合在报纸版面上自成格局,与相邻的其他稿件有较明确的区分,因此新闻编辑需要根据媒介的特点作一些特殊处理。如制作专栏标题,在版面编排时适当加线围框,以示其与周围稿件的分隔。③集中编排集中编排,又称“集纳”,即将若干条内容相关的稿件集中在一处刊登。集中编排与同题组合不同,各条稿件都要保留自己的标题;集中编排与专栏组合也不同,它一般都是非连续的,没有栏名,甚至可以没有大标题,也不一定用围框、勾线等方式强调其相对独立性。集中编排在本质上与同题组合、专栏组合一样,是利用稿件之间的某种共同特征做集中处理,形成稿群,以突出某一主题思想。因此,编辑在运用集中编排时,也是根据稿件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和共同性来操作性。
判断题 倒金字塔结构的缺点:A.过于标准化,程式化,而缺乏多样性B.略输文采,有“虎头蛇尾”之嫌C.比较容易出现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三重复”现象
判断题 结合案例论述风貌通讯的写作要求:(1)抓住特点写见闻风貌通讯的取材特征就是活材料多,有特点的见闻多,活灵活现,感染力强,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温州夜行记》,通篇的见闻使你对这个陌生的“中国私营经济之都”留下鲜明的印象:记者饿了九个小时,下了火车,狼吞虎咽一盘炒年糕后,又爬上去温州夜行车。本想在车上睡一觉,但上车后忽然发现“夜不能寐”。他写了温州人白天做事晚上赶路,车上东倒西歪照睡不误;写了夜景“一家家农户开的店堂彻夜不闭,一盏盏灯箱、一串串链泡,繁星满天,光亮触目”。在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之后,记者又将镜头推进,着重写车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他们啼哭不已的8个月的婴儿外出创业……总之,现场见闻是风貌通讯最吸引人的地方。(2)旅行者的视角——新鲜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嗅觉自然会迟钝,对本地的变化不易察觉。然而忽然来到一个新地方,那种新鲜感便扑面而来。风貌通讯的一个特点,首先是以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外地,观察它的概貌、探求它的陌生和神秘。这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因此,无论是在报纸版面上还是电视画面中,风貌通讯都是打开一扇观察外面世界的窗口。使本地读者跟随记者的脚步,仿佛也身临其境地看到异地的变化和风情。拿《温州夜行记》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这个地名早已为读者所熟识,它以私营经济领域中的明星地位记载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史书中。对于温州的报道更是难以计数。然而,记者却独辟蹊径,以一个夜行旅游者的身份,将去温州一路上的鲜明印象,不加渲染地再现出来,引导读者去“感受”温州,把温州人的实干精神和超常劳作的一面展示给世人。看过全文,想必读者也像记者一样“眼不寂寞,路不寂寞”,也会“心不寂寞”旅游者的视角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以行进中的观察获得见闻,专业术语叫“步移式观察”。记者每到一地,都用好奇的目光捕捉着各种镜头,而这些镜头的变幻随着记者随机式采访的脚步,或山或水,或草或木,或大或小,或先或后地移动式出现,读者跟着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遐想,一路品味,游兴十足。读者的感官跟随记者的脚步“延伸”,报道的悬念感和吸引力也油然而生。(3)主题不容忽视风貌通讯尽管取材以见闻为主,且格调轻松,强调可读性,但仍然需要突出主题,要通过记者的所见所闻,考察社会生活的变迁,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再者,风貌通讯的素材很多为随时采访所得,一般没有中心事件,如果不确定明确的主题,势必出现结构松散、浮光掠影、拉杂拖沓的毛病。因此,在采写过程中仍有一个观察事实——提炼主题——围绕主题选择事实的过程。有些通讯是记者事先经过认真策划所采写的,主题意识非常鲜明。如王学孝采写的《今日大邱庄》(《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11-03)一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大邱庄在其主要负责人禹作敏1993年被依法逮捕后,其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说明了依法处理禹作敏,并不意味着否定我国农村的改革开放政策,相反,正是为了保证改革开放的正常进行。这是记者在禹作敏被捕后第一次公开报道大邱庄,回答了当时社会上产生的疑虑,澄清了思想上的混乱,表现出记者的大局意识和新闻敏感。有了主题,才能有序地统领材料,各种素材才能各归其位,各事其主,使整篇通讯形散而神不散,也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需要强调的是,风貌通讯的采写,也必须注意“新”——从时代的高度,发现和反映某地的新变化、新风貌,或者新的社会问题。同时,风貌通讯也不可忽视写人,在一个大的风景画中,要有人的活动,要通过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反映时代特征。
判断题 政务微博也可作为一种较权威的消息来源。
判断题 预测性消息的地位如何?采写预测性消息对记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预测性消息是报道尚未发生但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1)预测性消息的地位①预测性消息使媒体突破“马后炮”式的思维模式,既重视“现在”,也关注未来,以防患于未然的姿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探索和提供新闻信息,是媒体干预社会生活,影响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②预测性消息有助于科学决策。上至国家领导机构,下至基层单位,社会各界,乃至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制定某个计划、采取某种行动之前,都有一个决策的问题。科学决策是成功的前提,国家大事尤其如此。预测,无论是近期、中期,还是远期预测,都可以根据已知事实为决策者事先微缩一个未来世界、未来环境的蓝图,提前标示出暗礁,指出可行的航线,以利决策者倾听关于未来的警告和建议,少走弯路。③预测性消息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由于经济的、教育的,以及管理上的种种因素,人类容易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近视”是一种顽症,尽管已有不少教训,人们不同程度地仍在重蹈覆辙。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预测性报道就显得格外重要。(2)预测性消息的写作要求(1)及早预测记者要有忧患意识,经常关心、思考社会问题,及早发现隐患以及其他有关未来的信息,及早采写预测性新闻,以使这种新闻更好地发挥决策参谋和引导舆论的作用。(2)他人预测预测性报道是预测活动、预测性意见的客观反映,不能是记者出面预测。预测性消息的写作,应注意交待预测的行为主体,以显示新闻的客观性,增强预测的说服力。(3)权威预测为了发挥决策参谋的作用,预测主体应当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物,以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和新闻的影响力。(4)深度预测①避免简单化,消息中不仅报道预测性结论,还要反映预测者对问题的分析和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②预测到位,记者在采访阶段就应不断地探询“将会怎样”,使预测性意见直接同社会生活、同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5)审慎发稿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发稿必须审慎,记者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历史的预见性。
判断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引用和报道未通过权威渠道核实的网络信息、传言或猜测性信息。
判断题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总括:电视频道专业化,电台频率专业化是世界广电业发展的潮流。1、频道专业化频道专业化最早从美国开始。第一个真正成功的是美国媒体巨头特纳开设的全新闻频道CNN。2、电台的频率化电台的频率专业化大致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频率化是电台在受到电视台的挤压,听众大量流失的情况下的被迫之举。90年代,电台的频率化受到听众的欢迎,收听率开始回升。3、中国的频道,频率专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广播频率化:广播以珠江经济台成立为标志率先打破了综合台一统天下的局面。经济台,文艺台,交通台等系列台模式逐步风靡全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电视的频道专业化,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有线台的开播,财经,音乐戏曲,影视,生活时尚,体育等专业频道的相继问世为标志。4、广电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从综合走向专业,从大众化走向小众化,不是广电想当然的自发设计,而是市场经济成熟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广电业面临两个主要的市场: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两者均表现出分化趋势:1)在短缺经济年代(即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以供给为主导,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性往往被忽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产品供应量日益丰富——市场转而以需求为主导,消费需求差异拉大——使得企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提高——转而对媒介和媒介信息服务,节目制作的专业性要求也提高。2)技术的进步为专业化提供可能:以数字压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方兴未艾。技术为广播电视的多样性和专业化提供了可能和基础。正是由于有强有力的市场驱动,使频道专业化成为不可阻拦之势。5、中国的频道(频率)专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两高一低”:1)、同质化过高(频道,频率设置雷同,叫得响的著名频道一个也没有);2)节目回放率过高;3)专业化程度低——要改变目前的状况,需要采取一系列举措,从体制创新,理念更新,赢利模式改变到频道的进一步整合等等。
判断题 凸透镜是发散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