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校对“质”和“量”的关系 

片面追求数量,会使质量下降;为了保证质量而过于谨慎时,数量也不能达到规定要求。  

对新同事来说,应首先巩固质量,在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并趋于稳定后,再提高速度。

数量的提高是有限度,质量的提高则是无止境的。

在任何校次、对任何稿件都要树立以质量为主的思想。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通讯与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区别是(反映的真实性不同)。

判断题 新闻仿真图:是指为配合新闻报道,以计算机技术(主要是三维软件)为依托而制作的摹仿、模拟真实事物或场景的图片形式。

判断题 【答案】电视评论中视听结合的评论更加注意电视自身传播特性的评论。其节目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种:谈话体评论、主持人评论和电视述评。这些评论已超出一般的代表电视台意志和编辑部意见的口播评论的范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体现声画兼备、声情并茂的特点。这三种评论样式可以称作电视评论的独特形式。(1)谈话体评论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2)主持人评论和以往由播音员口播的评论不同之处在于,主持人不只是新闻评论的播报者,他还可以直接参与评论的策划与写作,并直接以个人的身份、用谈话的方式发表意见和见解。(3)电视述评电视述评是述评这种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杂交品种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判断题 新闻语言如何做到简练:A.要深刻认识事物本质,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B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C.在结构上,要强调简捷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判断题 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上的利益集团、思想观点、文化传统等对新闻传播所施加的影响。目的在于约束和限制新闻传播活动,最终使传播内容更符合施控者的利益。(1)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①司法控制。即国家通过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②行政控制。即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③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新来者难以进入。④媒介的自律。当然,对新闻传播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来自受众,即公众乐意还是拒绝接受媒介。(2)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的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都主要采取法律控制的手段。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监控的主要依据。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要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确保在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小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在中国,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国的绝大多数媒体,尤其是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在党领导下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还要接受党纪的约束,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指导新闻传播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对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对保证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判断题 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主题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新闻传播的行为。

判断题 四校职责四校除完成三校的职责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基本上脱离原稿进行细致的演算、核查。有疑问的地方翻阅原稿之后进行定夺。2.特别注意版面的前后统一,尽量使通读稿件上不再作版面的调整。3.消灭一切排版错误,保证校对质量,完成全部校对任务。4.留错率不超过0.5/10000。

判断题 梁启超(1873——1829)对我国新闻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新闻思想家主编的10个报刊:(1)1895《中外纪闻》;(2)1896《时务报》;(3)1898《清议报》;(4)1902《新民丛报》;(5)1902《新小说》;(6)1907《政论》;(7)1910《国风报》;(8)1912《庸言》;(9)1915《大中华》;(10)1919《改造》《时事新报》《中华新报》等1、新闻思想: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1)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提出了一整套办报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他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思想史承前启后的人物。他一生发表的新闻学方面的专论在30篇以上,内容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三大部类。他的许多新闻观点,对当时的报界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2)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并针对报纸如何发挥这一功能提出了四条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梁启超早期的办报主张,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3)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同时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比维新运动时期大大前进了一步,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办报主张。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梁为《清议报》出版第100册而写的《祝辞》中提出的四条标准:1、宗旨定而高;2、思想新而正;3、材料富而当;4、报事确而速。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梁在《国内报叙例》等文章中,提出报刊要造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要导致以真理。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而煽动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