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闻改革
30年的三次跨越
一.第一次跨越(1979年——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
1、第一次跨越的主课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是这四年的主课题。
2、背景: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新闻媒介不可能从实践的突破中概括出新的理论,也不能从借鉴世界各国的模式中得到新的启迪,只能回头找历史上的闪光点,基本是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党报传统为蓝本,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话题。
3、四年内所取得的基本成就:(1)(对新闻媒介的性质的重新认定):摈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的桥梁;(2)(新闻真实):摈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3)(新闻报道的内容):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介的主体;(4)(对新闻价值的确认):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等是合理性的命题,并以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必不可少的标准。
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命题。
※新闻规律:新闻也像其他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一样,也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胡作非为。
4、评价:虽然此次跨越为50年代老话题的再现,但试图为新闻媒介建立核心概念,构建新闻学框架,为“新闻有学”打了理论基础。
二.第二次跨越(从1983年开始):引进信息概念
从1983年开始,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1、学术上表现为信息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
争论结果:信息概念被普遍接受。新闻媒介不但要从事宣传,还要提供信息,介绍知识,提供娱乐等。
2、信息概念的引进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巨变:(1)(媒介结构):媒介结构发生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到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2)(媒介内容)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3)(报道样式):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如预测性报道,立体式报道,纯客观报道等新的报道形式大量出现。
三.第三次跨越(在1992年后开始):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
——这次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
1、对新闻媒介性质的重新认识
(1)、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该观点和把新闻事业当作宣传机构是一致的——既然新闻媒介完全是一种宣传工具,那当然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内的。
(2)、十四大确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新闻界面对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重新审视新闻事业的归属问题:
新闻事业就其产生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其为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2、理论突破带来的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可以归结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完整含义:
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
——这样,从1992年以后的新闻改革,重点不再放在新闻媒介的功能及媒介的传播内容,而是转移至媒介的外围,即经营上。
3、在经营上走向市场,导致竞争的展开:新闻媒介一旦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展开。
(1)竞争的直接目的:争夺受众;
(2)竞争的最终目的:争夺广告。
——于是,发行量,收视率成了媒介成败的标志,广告成了媒介的生命线。
4、到20世纪末,中国新闻媒介的竞争态势:可以用“三乘三”来描绘。
5、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1)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3)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4)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6、竞争给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
竞争是面双韧剑,它给媒介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 (1)、新闻产品在竞争中向通俗化、庸俗化方向发展,降低新闻媒介的品位。中国媒介上煽情主义浪头严重。
(2)、广告客户对媒介造成很大压力。
(3)新闻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亟待加强。
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1996年开始,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是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结果是把中国传媒业原先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从而转变增长方式,标志着中国媒体改革向着深层发展。
基本目标: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滥”的状况,做大做强中国传媒业,具体目标:
第一:适度的市场集中,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
第二:从粗放型发展转化为集约型增长,
从外延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第三:从小而全媒体走向专业化媒体,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
第四: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传媒业采取了六大举措:
1)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
2)频道、频率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
3)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
4)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
5)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
6)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
总: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即从过去自下而上的改革为主变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主)
二、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历史证明,一切改革都从观念更新开始,最后都将遭遇制度壁垒。如果制度能够顺势创新,那么改革将会继续向前。)
三、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
四、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
(1)新闻改革是由观念更新作为其直接推动力的。而观念更新则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
(2)中国的新闻改革是在现行的新闻体制内进行的;
(3)新闻改革虽然促使新闻体制作了微调,但基本框架未动。)
第二节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
1新一轮改革的起步
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
1996年12月,中央“两办”发出《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要求本着“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原则,对全国报刊治散治滥,开始了三年左右的报刊结构调整。
*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新一轮改革的起步。
2新一轮改革的背景:针对传媒业积聚的内部矛盾和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从1996年起,中国传媒业开始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开始主动进行战略性的大调整。
3新一轮改革的特点:(1)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战略性大调整;
(2)先是报业,后是广播电视业;
(3)从结构调整入手,以集团化为手段推进外部资源整合和内部制度创新。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描写性消息写作的要求是:简笔描写、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描中带叙,叙描结合。
判断题 受众的权利:1)、知情权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知情权是现代新闻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在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等方面有限定。要求现代社会政府必须加大社会公共生活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2)、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又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须在法定范围内。媒介表达自由与受众表达自由有时也面临极大冲突。3)、批评建议和监督权a、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形式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行使舆论监督权。b、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判断题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是精神产品,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经济领域。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新变化:1、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3、新闻媒介注重受众反馈4、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申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商业原则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认识媒介产品的商业性的积极意义有:既然是商品,就要考虑读者需要;考虑营销,参与竞争;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在起作用。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阶级性在一张报纸上的体现: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
判断题 新闻语言的准确体现在哪些方面?新闻语言的准确,一是指叙事准确无误,所交代的新闻五要素、统计数据、人物语言以及细节都确凿无疑,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符合其原貌。二是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准确精当,没有失当之处。三是指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准确合度,分寸恰当。
判断题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判断题 服务号每个月可以群发4次消息,每次最多8条图文消息,消息直接显示在好友对话列表中。
判断题 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的基本方法有类比法、时序法和差重法。()
判断题 新闻采访是指以采集新闻事实、进行新闻报道为主要目的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基础。新闻采访是新闻领域的专门活动,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和基本要求。主要着眼于迅速及时的采集、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不仅要求视野经常遍及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要力求持续注视重大事态的发展变化。它卞要通过观察和访问获取新闻时事。新闻采访可分为个别访问、现场观察采访、蹲点采访、交叉采访、巡回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