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校数字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国出版物上常见的数字,有下列三种:

汉字数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

阿拉伯数字1 2 3 4 5 6 7 8 9 O

罗马数字    I Ⅱ Ⅲ Ⅳ V Ⅵ Ⅶ Ⅷ Ⅺ X……

汉字数字还有大写的壹贰(式)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现在大都只在单据上使用。另外,还有两(二)、廿(二十)、卅(三十)等。

阿拉伯数字由于书写方便、表达清楚,特别在数学上运算方便,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所采用。在我国的出版物上,也在逐渐取代汉字数字。《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中说:“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因此,我们在校对时,也要遵循这一规定。

罗马数字一般只在少数地方使用,如在书中作为序码使用。

校对数字首先应保证正确无误。其次,要注意数字的统一。常见最易混用的是年月日数字,前面写作“1925”,后面又写作“一九二五”;还有的是年份用了阿拉伯数字,而月日却用了汉字数码,如“1980年四月三日”等,此种情况应按规定一律统一为阿拉伯数码。

汉字数字的表达应准确,如“二十五”不能误作“二五”、“三十四”不能误作“三四”。因为邻近的两个汉字数码并列连用,表示概数(连用的两个数字间不应用顿号隔开),如“三四个”“十三四吨”“四十五六岁”“十之八九”等。

汉字数字的大写或小写,用法也要一致,不要一忽儿写“一二三四”,一忽儿写“壹式叁肆”。而当用大、小写来表示文章内容的不同层次时,则要注意不要用错了地方。一般应该用大写数字来表示大的范围,而用小写数字来表示小的细节。

应用阿拉伯数字时,要注意数字的分节和排式。分节指的是国际上通行的三位分节法,即如果是个五位数字,在三位和四位之间断开。按《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断开处,应空半个阿拉伯数字字身宽度作为分节的表示,而不得用加“,”(分位撇)的方式来分节。这种分节,也应全书统一,不能一会儿分,一会儿又不分。表示年份的数字,即使是四位数,按惯例也是不分节的。  

当多个数字排成表格形式时,数字的个位或小数点要上下对齐。这样,不仅是为了形式美观,也便于阅读、比较、运算,可以有效地发现和防止某些错误。

在文字间夹排阿拉伯数字时,两者间宜稍加空,以示醒目(一般空半个数字位置)。一个数字宜排在同一行内,数位不多的数字(如十万以下),尽可能不要分成两行排,可在文字上增删调剂位置。数位很多的数字,不得不分成两行或几行排时(如圆周率),要在分节处断开转行。作为专门名词的数字(如农药1605)不得分两行排;算式、公式中的数字,不能分作两行排,只能在符号处转行。

在目录页上作为序码或页码的数字,前者不要单独排在行末,后者不要单独排在行首,至少要带上一个(标题)字。一本书内,各级序码数字的字体、字号,也要注意前后统一。

成语和已定型的词语中的汉字数字,不得改用阿拉伯数字,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二万五千里长征”“五卅惨案”“伊丽莎白二世”“四库全书”、“第三世界”“五四运动”等。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论述通讯和文学、评论、调查报告、回忆录、人物传记、消息等文体的区别:通讯的特点,可从比较中清楚地显示出来。(1)通讯以严格的真实性与文学相区别通讯属于新闻体裁,必须遵守新闻真实的原则。通讯在情节、结构、语言等力面,虽然与文学作品相近似,但通讯与文学作品却有着质的区别。通讯只能选择典型,而不能塑造典型;只能挖掘故事情节,而不能虚构故事情节。通讯所反映的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只能通过比较辨别和深入挖掘,把它抓出来,如实反映给读者、听众、观众,不能搞集中、典型化。文学作品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语),通讯则要实有其人,实有其事。(2)通讯以报道的客观性与评论、调查报告相区别通讯写作不能用大量议论、推理来说明问题,而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只能在客观地叙述事实的基础上稍加引申发挥,以说明事情的意义和实质以及发展趋向等。通讯以反映为主,以情节取胜,以客观为佳,不宜搞鉴定式、动员式、号召式的力一法。通讯也不是实际工作中的先进事迹上报材料。调查报告有时也归入通讯类,但它与一般通讯仍有区别。调查报告一般不注重于展开生活的画面,调查报告中的例子,一般是概述式的,不予充分展开,它只是作为说明观点的例证,材料服从于分析和阐述问题、经验、教训等。(3)通讯以较强的时间性与回忆录、人物传记相区别通讯既然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就说明是“新”字打头的。通讯要突出新近发生的事,而把过去的事作为背景材料来交代;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写编年史。通讯要突出最新情况,‘已的主题要与当前情况、问题或任务有一定的联系,有时甚至要紧紧扣住,有一种现实的针对性。通讯不要向报告文学靠拢,而要力求快和短。(4)通讯以叙述描写的形象性、故事性、细致性与消息相区别最初的报纸只有消息没有通讯,后来为了满足人们了解新闻事件详尽细节、来龙去脉的要求,才发展了通讯这种形式。通讯是详细的新闻,展开了的新闻,形象化的新闻,是消息的发展和补充。

判断题 试论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关系;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写作和新闻采访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要学好新闻写作,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即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在学习新闻写作时,强调采访决定写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①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换言之,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不能颠倒。要完成一篇新闻报道,必须经过采访阶段和写作阶段,采访为写作收集事实,写作则是把采访来的事实加以表现。可见,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没有采访,也谈不上新闻写作。②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采访进行得不够深入广泛,那么写作必然面临“先天不足”的困境,而这种“先天不足“用新闻写作本身无法弥补。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2)新闻写作反作用于新闻采访一个记者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反过来可以指导他的采访活动,有助于增强他的采访意识与提高采访能力。因为他熟悉新闻报道的各种体裁,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能够判断哪些素材对新闻写作有用。因此,面对同样一个采访对象,会写的记者胸有成竹,他的提问比不会写的记者更有针对性,整个采访也将更有效率。(3)采访与写作都是记者的基本功,既不能重采访轻写作,也不能重写作轻采访。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两手兼备,而且两手都要硬。

判断题 简述“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通讯结构中的含义。“文似看山不喜平”是指通讯结构跌宕起伏的原则。跌宕起伏,是指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通讯结构的安排中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之所以人们喜欢看波浪起伏、峰回路转的报道,是因为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人的好奇心而设置悬疑之处,吊起受众的胃口。从外部形式来看,跌宕起伏原则要求通讯的结构疏密得当,穿插灵活。(1)疏密得当,是略写和详写合理搭配,略写与详写是叙述中最主要的方法。没有“略写”,任何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叙述都不可能,用一页纸写6个月发生的事,甚至用一行字、三言两语写几十年的历史也常见;而详写常常指细节描写,人物直接引语等,这种写法往往事、景、情同现,易使人“如临其境”“有体验感”,容易感染人,但也比较占用篇幅空间。(2)穿插灵活,主要指在反映较复杂事件或人物时,材料在纵横结构的框架中叙述时间和空间的灵活变化。如不断变幻叙述中的时序:顺叙、倒叙、插叙;如时空顺序的穿插、时间叙述中插入画面、空间叙述中又叠进时间链条,时空按照逻辑线索不断穿插和拼接等,这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步步紧逼的悬念感,促使其阅读全文。另外,还应有虚实结合,即概括性的介绍和具体事实相结合;张弛有道,即节奏的快速与舒缓相结合。

判断题 焦距长,视角小。

判断题 为什么必须交代新闻要素:a.是新闻的构成规律所决定的b.为适应新闻受众的普遍心理c.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要求

判断题 电商变现是一个公平合理的变现方式。

判断题 强烈的斜、直射光进入镜头,会在底片上产生(耀斑)和(灰雾),使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受到影响。

判断题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理论有何异同:(1)可以认为属性的取舍、强调、排列也是框架的一种,但是框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属性的设置更加丰富。框架除了表现在具体细节之外,还是一种格式塔(整体的感觉),比如甘耐姆所说的感情属性、风格、语气等。1+1很可能会大于2,把一些属性加在一起,还可能产生某些“化学反应”,超过属性简单相加产生的效果。(2)所以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并不能画上等号,框架效果所涉及的影响要大于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3)此外,框架研究包含的内容也涉及新闻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结果的全过程。尽管如此,从属性议程设置的角度研究框架效果,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框架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信息传播的效果力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