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主要有:
(1)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生活中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可引以为训的人很多。在新闻人物的选择上通常有两点要求:
①能体现时代精神;
②能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激励作用。
选择的采写对象如果离时代的要求差得比较远,或者超前或者落后,都不能使广大受众与其产生共鸣,也就难以收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社会效果。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他们或许是著名人士,或许是普通百姓,或许是先进人物,或许是反面人物。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们的生活理念或人生教训切中社会话题,能吸引广大受众的目光,并可以从正、反面引导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为老百姓树立起一个认识世界和判断社会价值的坐标系。
(2)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在人物通讯中,无论写先进人物的事迹,还是写反面人物的罪恶行径、写普通小人物与命运的抗争的故事,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再现其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描述新闻人物的人生曲线。只有写出人,才能影响人。人们欣赏明星的才华,赞叹名人的智慧,羡慕幸运者的机遇,景仰伟人的功绩,但欣赏、赞叹和羡慕却很难打动人心,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与能力、机遇不同的是,人的心灵具有相似性,是易于沟通的。无论先进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的精神追求、人生哲学是现实社会中的一面面镜子,能够照出各色人的心灵,或激励斗志、陶冶情操,或警示心灵、启迪思路。因此,这种精神、思想情感是最容易感染他人、震动心灵的。
在人物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既要下功夫去捕捉、挖掘典型事实,又不仅仅着眼于报道事实本身,而是通过事例去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轨迹。因此,在报道中既要讲故事,又要摆脱事实的过程线,追踪人物的思想线、心理线。对于反面人物的报道,不仅要陈述其犯罪事实的脉络,更要展示其犯罪的思想脉络和灵魂堕落的轨迹,以及作为一个“过来人”的反思和忏悔。只有这样,人物通讯才能使千千万万读者“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起到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
(3)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读人物通讯,新闻人物的个性不可缺少。但表现个性却是一个难题。只有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把这个人物有代表性的谈话、行为和情节表现出来,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才能再现出来。因此,人物通讯中的故事性和情节感都比较强,要求记者在采集素材时,要特别注意捕捉以下材料:
①人物的骨干事例;
②凸显人物精神面貌的个性语言;
③具有代表性的细节。
(4)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会遇到很多矛盾。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矛盾。表现一个人物,常常要抓住关节点的事实,也就是矛盾点的事实,看这个人在众多矛盾中如何做出了别人难以做出的选择。
一个人为社会的奉献,总要损失一些个人利益。如果一辈子做好事不动摇、不后悔,没有别人的干扰。没有两难的选择,便失去常人学习的基础,失去了正常人的“人味儿”。因此,抓住矛盾点表现人物,在与读者沟通心灵方面具有普遍的规律。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面对其他信息源时,最好方式就是直接转载。6
判断题 如何拍摄高逼格的人物采访类短视频?这些技巧你必须知道!在人物采访类、街访类、以及一些人物出镜的知识类短视频中,所拍摄的对象都是人,而想要把这类短视频拍摄好,就必须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来很好的捕捉被采访的人。人物采访类短视频看似简单,实际却非常考验摄影师的基本功以及创造力,那么,在进行人物采访类短视频的拍摄时都需要哪些技巧呢?~一、人物画面布置在进行拍摄画面的布置时,摄影师要提前了解一下被采访者的形象特征、性格类型以及职业背景等基本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基本信息决定如何补光、如何进行机位和镜头的设置等工作。不仅如此,在拍摄之前,摄影师还需要提前去场地进行踩点,了解采访现场的环境,然后依据环境来提前思考场景的搭建。在拍摄时,人物最好位于整个画面的3/2处,这个位置属于人最容易捕捉到的视觉中心点。如果不在这个位置,而把人物放在整个画面的最中心或者角落处,会显得过于呆板,画面整体也会不协调,最终将无法达到突出人物本身的目的。在进行人物拍摄时,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1、第一次上镜的采访对象一般都会紧张,不自然。这个时候,拍摄团队要适当地给采访对象进行抚慰,并在拍摄过程中用微笑或手势来给采访对象表示赞许和肯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能够让采访对象更好的发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2、拍摄的环境布置要符合节目的主题,比如亲情类的短视频背景需要布置的温馨舒适些,搞笑类的短视频可以布置的轻松随意些。3、每个采访对象都想让自己看起来又高又瘦,所以,在采访中要把摄像机稍微架高一点,然后微微的俯拍,这样就能显得人状态很好。如果你拍摄的是一些有名气的专业人士,也可以用侧面仰拍的机位来进行拍摄,这样会显示出对人物的尊敬。二、机位布置在进行采访时,一般要设置两个机位来配合进行,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最好设置3个机位。一台主机位拍摄人物正面,但不要让被采访者直面镜头,最好让其视线偏向主摄像机30~45度方向,这种角度下,画面里的人物更自然,脸部也更有立体感。其余的两台机位,一台靠近人物进行脖子以上的特写镜头拍摄,另一台来拍摄一些全景画面或者主持人及被采访者的表情和动作特写。否则,如果画面一直是单一的,观众在观看时很容易感觉乏味枯燥。3台机位的拍摄不仅有助于画面的呈现,也有助于后期的剪辑工作。因为如果运用单一摄像头进行拍摄,在后期进行镜头的剪辑时就没有过多镜头或角度来切换,画面呈现会很单调,而通过3台机位,则能生成很多额外有用的素材,方便剪辑。
判断题 怎样使用追随法拍摄动体时,可以用追随摄影法.追随摄影的特点是,拍摄者要随着动体的运动方向转动相机,在行进中按动快门.拍摄的结果是,动体清晰,而背景移动模糊,给人以快速运动之感.采用追随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把相机紧*脸部,相机与头部作为一个整体来转动.拍摄时,先从取景框里看好被摄对象的位置,然后,按动体行进的方向,相应转动相机,待到适当时机时,及时按动快门.2.按快门时,相机不能停止,必须在转动中按快门.3.不要使用太高的快门速度,一般多用1/60秒,有时也可用1/125秒或1/30秒.如使用快门速度过高时,动感不强,追随效果不明显;如使用快门速度太慢时,技术上不易掌握,主体容易模糊.4.使用追随法拍摄时,一般以选用测光或逆光为好.应选择深暗色的背景,而且背景最好是有树、山、房屋或人群等景物.这样在转动相机时,背景才能出现模糊的线条.如果背景没有景物,或是暗黑一片,拍摄时即使转动相机,也不会出现模糊效果.5.追随摄影主要用于表现动体的"动态"和"速度"有下面几种追随法:①平行追随.相机与动体的行进方向成90°.拍摄时,相机平行追随动体.②纵向追随.当动体纵向运动时,相机随之纵向追随.如小孩向上荡秋千,相机向上转动.③弧形追随.当动体弧形运动时,相机随动体运动,弧形追随.④圆形追随.当动体圆形转动时,相机圆形追随.⑤斜向追随.当动体由高处下降时,相机可斜向追随.⑥变焦追随.拍摄者在面对迎面而来的动体时,利用变焦镜头,在变焦中追随拍摄.这时动体的四周会出现放射线条,有迸出的效果,动感很强.拍摄的要领是:当把动体对焦清楚后,随动体向前移动的方向,从远向近拉镜头,即从短焦距往长焦距拉动.如动体向后移动时,也可从近向远拉镜头,也即从长焦往短焦拉.变焦追随时,用左手拉动焦距,右手按动快门,在拉动焦距中按快门.背景要选择有景物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变焦时,出现迸发式的线条.拍摄时,因动体迎面而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拍摄前要选择安全拍摄点,以免被动体撞伤.拍摄远距离快速动体时,需要用望远变焦镜头,可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用慢速度在长时间曝光过程中进行变焦拍摄。
判断题 判断报道是否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的一种重要依据是,是否与公共利益相关。
判断题 现实受众,是指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的标准所划分的一种受众类型。与现实受众相对应的是潜在受众,即指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新闻媒介是开放的大众传媒,从理论上讲,全社会的成员都可成为其受众,即任何媒介的受众群都有潜在的、可不断扩大的可能性,这是媒介得以不断拓展受众面的基础。
判断题 试述新闻敏感的具体内容。新闻敏感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是有着具体、实在的内容。当记者面对某一新闻线索时,他必须在第一事间作出如下判断:(1)判断该线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从整体上说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对此所作的准确判断,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表现。这直接决定了新闻记者是否会进一步进行采访报道活动;记者关于事实有无新闻价值的判断如果慢了半拍,就可能影响到对新闻线索的捕捉。因为新闻线索通常是稍纵即逝的。面对重要新闻线索,迅速判断其新闻价值,这是每个记者起码的职业素养。优秀记者常能对看似不起眼的新闻线索进行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并当机立断进行采访和报道。①判断新闻线索是否具有新闻价值,首先要判断其背后可能被挖掘出的事实(事件)是否会引受众中的兴趣。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是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的关键所在。受众最关心的新闻通常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衣食住行,例如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举措等。有时,受众关心的新闻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②判断新闻线索是否有价值,还应在瞬间判断别的记者或者别的媒体是否已经采访过、报道过同类的题材,根据目前的新闻线索还有多大的深挖的可能性。这种判断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不清楚这些情况,就有可能把“旧闻”当作新闻。(2)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哪些与记者已经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记者以往获得的新闻线索有关就手头的新闻线索就事论事的进行报道,几乎任何新闻线索的最终成果都是一篇简单“五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齐全的消息稿,很难深入下去。而对于一个重要新闻事实而言,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任何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都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结果,而是一个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过程。要把新闻报道做深,必须注意事件与事件、背景与背景、事件与相关背景之间的联系,而不能将事物与外部环境割裂开来。如果一个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就判断出目前的新闻线索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中的线索有一定的关联,他就有可能更深入地挖掘新闻。(3)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在新闻线索中通常包括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只有从最根本的信息着手,才有可能在新闻报道中走最少的弯路,在新闻竞争中占得先机。在很多情况下,新闻线索给人提供的情况是扑朔迷离的,要学会抓住其中的关键性因素。这些关键因素通常表现为现状变动的强度和事件中主要人物的异常活动。不可否认,在某些情况下从次要的线索入手,可以独辟蹊径,但那通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如果记者总是能在关键问题上准确地把握事件的走向,那么他就不必退而求其次,从侧面寻求突破。
判断题 什麽叫二维空间?也称二度空间,只有长度和宽度的空间
判断题 从文体特征指出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从文体特征来看,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一个事件发生了,消息往往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何事、何时、何人、何地、状况、原因等,让受众尽快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则往往在消息之后,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地报道出去。它满足了读者在知晓新闻事件大致结果后探求深层原因和获知详细过程的衍生兴趣,也有利于人们较完整、较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因此,详细、深入、完整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色。(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通讯具备吸引力的秘密,就是充满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它把人们熟悉的生活和不熟悉的新闻现场推到读者眼前,使读者去认识,去感知,并在感知中形成自己的体验。一句话,通讯比消息更多地触动读者的感官。(3)通讯的文体较自由消息的结构尽管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毕竟有一个较为固定的结构方式:导语+主体。而通讯的结构没有上述消息类似的“格式”,没有导语和主体之分的固定结构,文体比较自由,有些类似于散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给予作者很大的创作舞台。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可以从头到尾顺叙事实,也可以从尾到头倒叙事件;可以用白描手法再现人物、再现现场,也可以触景抒情、缘事议论。可以用序数将报道分为几个大段来写,也可以用小标题来分割段落;可以写对话体,也可用日记体。可用第三人称,也可用第一人称。另外,像时空穿插的“蒙太奇”手法,像评书段子一般的悬念设置,都是屡试不爽的“保留节目”。总之,通讯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相当自由洒脱,它给记者建构了一个可纵横悠肆、飞转腾挪的创作舞台。(4)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消息是信息型文体,要求速报。有些消息,如简讯,甚至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不然。主题对通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讯是作者有意识组织起来的文体。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有粗有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没有一根主线把材料串起来是不可想象的。而主题的残缺、含混,也正是许多通讯失败的通病:中心不明、杂乱无章。因此,每篇通讯都必须有主题来统领素材。从主题的角度来讲,文章中的每一个素材——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材料都是对主题有用的,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讯一旦完成,其结构是完整、严密、不容任意拆散的: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其功能是以“整篇”为单位发挥作用。消息的“段落”在排版时可以根据版面的要求进行裁剪。而通讯一般不能任意砍去其中的段落,那样将使通讯的结构支离破碎,难以卒读,因为它破坏了通讯结构的完整性。(5)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从理论上讲,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是记者有目的的写作,都表现了作者的主体意识。通讯内容丰厚、题材广阔,它需要作者对素材的强有力的把握。选择什么事实,不选择什么事实,如何表现这些事实,完全受记者主体意识的支配,即思想的支配。在一篇具体的通讯作品中,作者的主体意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有鲜明的主题;二是作者常常以真情为文,以情动人。采写一篇通讯时,记者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事实,如一个人坎坷的一生、一个事件的大小情节,一种社会现象的层层叠叠的因果链条。记者要向大众传播这些复杂的事实,必须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研究,即通过采访对事实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过程。达到了对事物的较深层的认识之后,就要考虑到如何表达的问题——根据时代背景、大众兴趣和媒体报道方针确立自己的主题,然后紧紧围绕主题选择素材来结构文章。因此,一篇通讯的主题、选材和结构方式,都不是简单“搬运事实”的工作,都需要作者的思想观照。在阅读消息的时候,读者常常在一瞥之间就能辨别出最重要的信息,因为最重要的信息常常在导语中凸显。同样,在阅读通讯的时候,读者也可以一眼就看到作者的价值判断、观点和主张。通讯中作者的主体意识表现得非常鲜明,读者或者通过标题,例如:《洪水无情人有情》、《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人民呼唤焦裕禄》,或者通过作者直截了当的议论就可以感知作者鲜明的是非、爱憎和褒贬。(6)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消息文字要求简练明快,因此,常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而通讯的素材比较详细,因此多用详述、白描手法再现事实,强调事实的生动性和可感知性。(7)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对于重要的事件,人们通常用消息在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抢先报道。随着现代化的报道手段和先进设备的普及,电视、广播所做的对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更是将事实与报道之间的时差缩小为“0”,实现同时空转换。报纸上消息的时效也大为提高。通讯发稿较慢,是因为它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如要求更详细、更深刻、更生动、更典型,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另外,通讯事实多、篇幅长,写作上也需要比消息史长的时间,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性结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才成熟。这样,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中发稿最快的是体育赛事特写,往往和赛事消息同时发稿。因此重大体育赛事的采访往往是对记者功力的一种考验,既要抓住重要信息写消息,又要盯住关键性的现场采写通讯或特写,这需要记者做充分的赛前采访准备和具备“倚马可待”的写作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