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一、隐性采访的概述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的采访。
(二)隐性采访的特征
隐性采访是有条件的。 出发点的积极意义。 要冒一定的风险。
(三)隐性采访的类型
体验式采访: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去获取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
伪装式采访:记者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
(四)隐性采访的重要手段——偷拍、偷录
(五)隐性采访适用的新闻报道类型
1. 揭露或批评性报道
2. 亲身感受型报道
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 八条
(一)寻找线索和线人
1.新闻职业线人
2.新闻事实的知情者(公开身份的知情者、匿名的知情者)
3.记者的社会网络
(二)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
⒈提出假设的重要性
为记者提供明确的思路,指明调查的方向。
方便记者与编辑部门负责人沟通。
帮助记者判断线索的新闻价值。
⒉对假设的初步求证
在隐性采访过程中,对假设的初步核实应当尽快完成,以判断究竟有几分把握可以证明这个假设。
3.证实与证伪
(三)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
1.确定利害关系。 2.安排采访的先后顺序。 3.资料搜集。 4.确定调查的价值。
(四)确定被采访者之间的利害关系
(五)贴身暗访
1.假造一个不易被察觉并且便于进行暗访的身份。
2.进入暗访的地区,寻找、接近暗访对象,取得他们的信任。
⑴要对被暗访者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力。
⑵要表现自己是“业内人士”,对这一行很精通。
⑶要镇定自若,有时候还要欲擒故纵。
3.套取所需要的情况,以证实自己事前的假设。
(六)获取必要证据
1.必要性
证明报道的真实性
应对新闻报道所引发的法律纠纷
2.合法证据:采访笔记、录音、录像带以及照片、各种书证、实物证据、文件资料的原件、副本、复印件、抄件等。
■采访笔记
准确记录下可能作为直接引语的原话,并忠实表达采访对象的意见,保证采访笔记的真实性。采访结束应请采访对象在笔记上签字。
■录音机和设想设备
如果事关重大,应考虑用录音机和设想设备,录音和录像要比采访笔记更有可靠性
■照相机
对于现场场景以及无法带回的证物来说,拍下照片是最好的选择。它可以辅助采访笔记,增强说服力。
■书证与物证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和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事实的书面文件和物品。
物证是指能够证明事实的物品和痕迹。
(七)隐性采访中的观察
1.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在写作中赋予报道以无限丰富的色彩和质感。
2.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帮助记者去伪存真。
3.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让记者探知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应对。
(八)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
A级证据(可信度最高)
公开的资料、政府文件、档案馆记录、法庭调查报告、警方档案、传统媒体网站、网络数据库和重要的FTP服务器。
B级证据(可信度略差)
私人的、非公开的资料,在门户网站、商业网站搜索得
C级证据(可信度最差)
采访对象的口头叙述,来自聊天室和BBS的匿名信息。
如何判断采访对象口述的可信度
区分采访对象的动机。
通过其他信息源求证。
提供消息的人是否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
如何鉴别伪证
(1)采访对象陈述的情况是根据道听途说或谣传得来的,且多方查证无法证明属实。
(2)采访对象提供的消息是通过自己毫无根据的分析、推测和想象得出的结论。
(3)证词的明确程度不高,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或者证言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应有的细节。
(4)证言本身自相矛盾,前后不能连贯,漏洞百出,或在两三次采访中证言不一致,出现明显偏差。
(5)与科学公理和普遍常识明显相悖。
(6)采访对象有幻象型性格,容易自我暗示;或有偏执型性格而极端自负;抑或性格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而陈述失实证言。
(7)证据的内容与其他大多数证据的证明结果相悖,则多数伪证。
(8)若一对相关证据的证明意义完全相反,则其中必有一伪。
(9)几个采访对象的证词完全相同,甚至连遣词造句都分毫不差,要考虑串供的可能性。
(10)经过鉴定和勘验,确认提供的证言和证据不符实。
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
(一)关于隐性采访是非的争论
1.完全赞同记者使用隐性采访这一采访形式。
2.反对记者使用隐性采访。
3.对于隐性采访持中立的态度,只有在无法或不能公开采访,或者在正常采访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特定情况下,才能考虑使用。
(二)隐性采访的道德界线(理解关于隐性采访在道德层面上的问题)
1.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身份的扮演应有严格的限制
✪记者不能装扮成国家公务人员借行使公务获取新闻。
✪记者不应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记者装扮不能改变其固有的自然性别角色,而深入到另一个性别世界中采访。
2.隐性采访中严禁任何“诱导”
3.隐性采访不能干扰公共生活和秩序
(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1.隐性采访与侵犯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侵害人格尊严就是侵害人格权。
✪镜头不能丑化采访对象,更不能出现带有侮辱性的画面。
2.隐性采访与侵犯隐私权
⑴隐私的要件:
一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私事,即所谓“私”;
二是本人不愿为他人知悉或受他人干预,即所谓“隐”。
⑵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⑶采访场合对隐私权的影响
公共场合、非公众场合
案例:迪特曼诉《时代》公司
⑷隐性采访侵害隐私权抗辩事由
抗辩事由之一:公众知情权。知情权即知的权利,也称作知悉权、了解权,其基本含义就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国家应当最大限度的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
抗辩事由之二: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是一个正当的抗辩事由。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法律准许使用他人的肖像,准许将他人的个人信息和活动公之于众。
抗辩事由之三: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一般理解应是著名、知名度高、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的人物。
3.隐性采访与侵犯名誉权
■新闻侵害名誉权有四个构成要件:①名誉受损的事实;②违法行为;③因果关系;④主观过错。
■隐性采访侵犯名誉权的应对
①严格把握真实性原则,做到内容真实。
②公正评论:第一是出于公众利益发表了意见;第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发表了意见;第三,所发表的意见一定要很客观,不带有个人感情上的色彩;第四,就是不具有恶意。
4.隐性采访与侵犯肖像权
注意:在记者拍照或电视台摄像的过程中,有时候画面背景的选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侵犯不相干人的肖像权。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采访的涵义、特点和获取的信息形态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一)对现有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素材搜集”说“调查研究”说“互动行为”说(二)新闻采访内涵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一)新闻采访以大众传播为目的(二)新闻采访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三)新闻采访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三、新闻采访获取的信息形态(一)符号化的信息形态——这里主要指文字。1.符号信息形态的特点文字为人类信息传播提供了跨时空的、大众传播的可能。文字使人类的传播远离了人本特性,文字使传播疏远了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2.符号信息形态的优势长期的文字使用训练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文字以及文字逻辑构造着人类思维和传播的基础。文字具有稳定的内核,它在印刷媒介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文字的理性和严谨性使它直至现在保持着应有的地位。3.符号信息形态的局限缺乏直观形象性,不能实现人际交流的人本体验和感知效果。不同国家的文字有着各自不相同的符号形态,造成传播障碍,文字还需要人们耗费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辨认。(二)声音广播技术通过复制和还原生活中的原始声音形象传播信息,开始具备了人本化的部分因素。声音的广播需要录制和复原,这一特殊的技术基础是广播媒介传播特征的构成要素。(三)画面1.静态画面静态画面是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保存的、现实生活在某一瞬间时空的凝固状态。新闻照片是静态画面在大众新闻传播的主要形态,它依附于印刷媒介,它与文字并行,使印刷媒介(报纸)具有了一定的视觉性。2.声画一体的动态画面电视画面以延续时空的画面形态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它包括生活中真实的时空、声音、形象、运动和过程等原始素材,具有人本化感知特征。电视画面可以单独存在并实现有效传播,也可以充分融合文字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形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判断题 新闻媒体需要通过盈利维持运营,因此经济目标应成为新闻媒体的主要导向。
判断题 深入挖掘体验型消费者群,是新媒体环境下品牌策划的一个未来
判断题 镜头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
判断题 全球传播:全球传播(globalcommunication)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②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③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⑤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判断题 在很多时候,网络当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但是一些网民的行为,或者说网络文化的产品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者说特征,从而形成某种文化的现象,如恶搞现象。
判断题 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行使。
判断题 为什么说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新闻写作之所以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时间上,每一种媒体都有自身的截稿期。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者必须在截稿时间之前完成写作,否则,即使再有价值的新闻,过了截稿时间才写出来,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去价值。(2)空间上,报刊的新闻版面和广电的新闻时段都是有限的资源,因此新闻作品要有篇幅的限制。记者不能天马行空,动辄洋洋洒洒数千言,这样的新闻稿件不仅读者看不下去,首要的障碍就是没有版面可放。(3)内容上,服从于本媒体的总体编辑方针。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总体编辑方针,所有报道只有不偏离这个方针,才能避免被“毙掉”的危险。(4)风格上,要与本媒体的总体风格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