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性新闻写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有些事件是直接关系到人的安危的,这样的事件性新闻应当在人的活动、人的命运上着力做文章。一些灾祸报道,尤其不能忽视人的遭遇。这类新闻大多在导语中便要交待人的情况。
(2)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与灾祸等直接涉及人的安危、利害的事件不同,有些事件,在报道这样的事件时,记者应从事件与人这个角度,将采访与写作的视野加以延伸,告诉读者这件事与“你”有何切实的关系,以便引起读者关注。譬如报道本市举办的一次大型国际展览,新闻最好告诉读者,它会为本市的交通、服务等有关行业带来多少收益。报道一条城市高速路建成,也应说明它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哪些方便。这样,新闻与读者就会贴得更近些。
(3)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人的活动是新闻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事件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应当重视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一些成功的作品说明,事件性新闻中写人,文字未必多,关键是材料——人物及其活动——要典型。要选择那些寓意丰富、能够打动读者的材料来写。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通讯的结构是指通讯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它的主要任务是,考虑和确定通讯材料的组织与安排,使通讯成为一个思路清晰、变而有序、详略得当、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通讯结构的要求是,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要求完整、严谨、巧妙、和谐。)
判断题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两个案例案例一(宣传)中央组织部等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沈浩同志学习日前,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组织人事部门、宣传部门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宣传部,认真抓好学习宣传活动。案例二(新闻)丁俊接替沈浩担任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新华网合肥2月1日电(记者王圣志、周立民)记者从安徽省委组织部获悉,安徽省财政厅财政监督检查局副局长丁俊作为安徽省第四批2000名选派干部之一,2月1日赴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接替沈浩同志工作。一、出发点不同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出于自身需要去追逐信息。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去追逐受众。二、归宿点不同新闻发布者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宣传者在宣传者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去按照宣传者的意图行动。三、传播方式不同新闻的传播方式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成为新闻了。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
判断题 通讯报纸、电台和通讯社常用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它是一种比消息更为详尽、更为灵活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问题或各种有意义的客观事实的新闻体裁。通讯所作的报道必须真实,用事实说话,准确地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通讯也有时效要求。它的时效性虽不象消息那样强,有时可以宽松一点,但总的说,还是要快、要新。(通讯总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统一。)它所描述的人物、事物、景物等,都应具用某种新闻价值。57
判断题 新媒体环境下,品牌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灌输式的硬广告
判断题 什麽是高调?也称明调,其画面基本影调以白和中灰为主调
判断题 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一、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的内涵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采访方法。二、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具体功能(观察的作用)1.获取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2.获取生动的细节,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3.加深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4.观察不受条件限制,有时是采访的唯一方法。三、观察的内容与方法(一)现场观察的内容与方法1.观察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概貌2.观察现场事物的“动态”和细节(二)人物观察的内容与方法1.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2.观察人物的外貌3.观察人物的动作4.观察人物的无声语言四、观察的注意事项(一)明目的(二)多请教(三)抓特点(四)选地点1.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2.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3.避免听觉刺激对视觉的干扰。4.注意动观与静观相结合。(五)善用脑
判断题 新闻的五要素新闻的五要素,即五个“W”。什么事(What,何事)?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新闻要素=5“W”+1“H”,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判断题 通讯与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区别是反映的真实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