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评论写作者所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明辨新闻事实 2.多收集相关资料 3.不要简单化批评对象 4.不要急于“学以致用” 5.不熟悉的领域不要写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作为公权力行使者的领导干部,其言论举止、个人背景等等,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都有可能成为网民“围观”的对象,这侵犯了领导的隐私权,是不良的社会现象。
判断题 为什么说我国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因为徐宝磺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1)徐宝磺的《新闻学》徐宝磺的《新闻学》(初名《新闻学大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1919年12月由北大出版部以新闻学研究会的名义出版。学界泰斗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正如徐宝磺在该书的《自序》中所说,该书“取材于西籍者不少”,但“对于新闻学的重要问题,则皆有系统的说明;而讨论新闻纸的性质与其职务,及新闻之定义与其价值,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随着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学教育也应运而生。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建,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该研究会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徐宝磺曾为研究班讲授新闻学概论,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新闻学》就是将其在新闻学研究班上使用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2)召卜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研究班上主讲新闻采访,并指导会员的实习活动。《实际应用新闻学》是将其讲课时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的学术专著,对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在戈公振的著作中,《中国报学史》的影响最为深远。这部书写于1925年至1926年,192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再版,由日本人小野保增译为日文,书名改为《支那新闻学史》,并于1943年在东京出版。《中国报学史》全书共6章,第1章绪论,阐述报学史的定名、报纸的定义以及该书的编辑方法。戈公振指出:“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学问也。”这个定义,明确认定了历史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第2章至第6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地评价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该书从主要观点与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此外,在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界与国际新闻界交往开始增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闻学的发展。
判断题 在采写涉及双方争议的新闻时,记者不能只对一方偏听偏信,而要给予他们同等的表达看法的报道份额。
判断题 简述报纸编辑的工作流程。(1)概念编辑工作流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理解,是将报纸由创刊伊始至出版问世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编辑在这一周期中各项工序的安排就是报纸编辑工作流程。②狭义的理解,是以编辑出版某一期报纸为一个周期。报纸编辑工作是报纸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多道工序组成,报纸编辑工作各工序安排的程序就是报纸编辑工作流程。这一流程的基本环节顺序为: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结构、规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各个版及专栏,设计和组织目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分析和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版的内容,设计版面,校对和签发。(2)下作流程的内容报纸编辑的工作流程具体而言,首先是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委员会在调查读者需求和媒介市场的基础上,根据办报方针,确立报纸的编辑方针,并设计报纸方案。然后,各专业编辑部门的负责人或版面主编对当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包括确定报道选题、设计报道范围与重点、确定报道规模与进程、拟订发稿计划、设计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确定报道力量的配置和报道运行机制等。在上述决策性工作程序之后,将策划方案具体落实到人,新闻编辑工作就进入了微观操作阶段,从分析和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稿件、编排版面到校对和签发清样。接受信息反馈和处理各类信息是这一流程中贯穿始终的一项工作。
判断题 一个企业可以有多个微博账号。
判断题 虚假失实新闻对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判断题 (1)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2)“容器人”的存在说明网络可能会使网民沉溺于互联网而不能自拔,产生媒介依存症,现代社会诸多宅男、宅女的存在就是当代容器人现象的衍生体。这就要求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培养网民正确上网;另一方面,注意净化网络信息。
判断题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社会发展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请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于社会形态影响第一,使得文化与道德的多元化越来越显著.新媒体的应用,极大的打破了信息垄断,使得人们有了充分表达的机会,也由此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阶段中群体的思维意识状态。从“竹影青瞳”、“流氓燕”、“木子美”到“芙蓉姐姐”、“凤姐”、“干露露”……新媒体呈现出纷繁多样的价值判断与极大的包容性,表达空间被急速扩张.广州“小悦悦”事件中的全民愤怒、汶川地震中的民间救灾、四川什邡环保维权事件中暴戾特警遭全民“人肉”……新媒体以文化与道德多元化的开放性正在重塑群体的文明价值观念。第二,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自媒体得以实现,人们言论表达的渠道各加多元化,尤其是手机媒体的普及增强了普通民众对于社会事件的参与度,这就使得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二、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新媒体作为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在造成新旧媒体间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经济热点。就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例,它们不仅在媒体的硬件上带动了经济发展,在如搜索引擎、付费新闻游戏、点播电视等媒体软件带动经济发展,还在相关的衍生内容和服务上赢得了大量的受众,刺激着经济的增长。此外电子商务和开心农场等等的兴起也得益于新媒体的进步.三、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此外,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具有海量和超链接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和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使得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收看和接受。当然新媒体的发展并非百利无害,网络水军的兴起,网络暴力的出现以及网络谣言的猖獗等等都充分暴露的新媒体技术进步带来的不和谐的一面.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新媒体进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