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研究方法分为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总体来讲,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常常习惯性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两种,但事实上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发现这种分法过于简单和粗略,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研究方法是有交叉的。目前比较公认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四个维度。

(1)调查研究法

①调查研究法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分为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

②调查研究法的步骤

a.确定调查的总体范围与样本个数。

b.制定抽样方案。

c.实地访问,包括:第一,结构性访问,即设计调查问卷;第二,主题性访问,即按事先设计好的大纲进行现场访问。

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③调查研究法的优缺点

a.优点:本方法基本不受人为控制因素影响,较客观、全面准确。

b.缺点: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概括不佳。

(2)内容分析法

①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一般分两个层次,说什么(传播内容)与怎么说(传播形式)。其特点包括: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②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a.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b.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

c.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

d.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③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

a.优点:本方法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息来源特征,分析文本,说明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

b.缺点:分析对象有时并不能代表总体情况,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3)控制实验法

①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

②控制实验法的步骤

包括:a.提出实验课题;b.选定实验对象;c.制作信息测试材料;d.测试实验;e.提出实验报告。

③控制实验法的优缺点

a.优点:本方法优势在于可控制,本身逻辑性强。

b.缺点: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

(4)个案研究法

①个案研究法源自心理学,用于检验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案例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传播学中应用不是很多。怀特首次用本方法对“把关人”进行实际研究。个案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也不证实假设,其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个案研究法就是检测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的研究方法。

②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多用于检查某个传播者(如新闻编辑部、报社、特稿社、电台、广告公司等)多方面的特性,或者了解研究者所感兴趣的某一特定案例在一个时期内的全面情况。

③个案研究法的优缺点

a.优点:深入了解某些特性达到实验要求。

b.缺点:个体因素影响较大,不具有总体性。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校对出错的几种方式1.“视而不见”。指的是在校对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字词不能引起应有的注意,从而让它在校对眼前一掠而过,以致出现错误。这种错误易出现在形近字等。例如,“乞”变成“气”,“士”变成“土”,“干”变成“千”,“曰”变成“日”,“天”变成“夭”,“刺”变成“剌”,“床笫”变成“床第”,“寒暄”变成“寒喧”。2.“先入为主”。指的是与自身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事物和字词,容易在大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部分在大脑皮层建立起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对较弱的兴奋中心产生抑制。例如,“通缉坏人”“草本植物”“各界人士”“抠字眼”变成了“通辑坏人”“草木植物”“各届人士”“扣字眼”。3.“自以为是”。指的是在对校样的过程中,遇到某些似是而非的字词或问题,想当然地将它们确认下来,最终酿成错误的心理现象。比如,把“一筹莫展”认定成“一愁莫展”,“明日黄花”变成了“昨日黄花”,“七月流火”用来形容酷暑也认为是正确的。对从网上下载东西的毫不怀疑,拿来就用。4.“熟视无睹”。指的是受已往知识、经验、习惯的制约,对比较熟悉的字、词等缺乏应有的敏感,校对中不该出现错误的地方,出现了错误。比如,,“普通话”变成了“普遍话”,“烦躁”变成了“烦燥”,“搭档”变成了“搭挡”,“乌鲁木齐”变成了“鸟鲁木齐”,“一诺千金”变成了“一诺千斤”,“沧海一粟”变成了“沧海一栗”,明显的错误,定式仍顽固地将其视为正确的加以接受,这就是差错得以通行的缘故。

判断题 为什么事件性新闻深受传播者和受众的关注:人类自有传播活动起,尤其是自从商业性报纸诞生之后,事件始终是传播者猎获的目标。为了报道新闻事件,无数的记者曾经赴汤蹈火,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尽管当代有些新闻学者对媒体过分强调事件、强调“异常性”而忽视“非事件”性的事物提出了批评,轻视或无视事件,对于新闻传播活动来说是不可想象的。(1)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受众接触新闻媒体,关心新闻信息,其本能的要求是了解生存环境的安危、了解世事的变化。事件性新闻报道的“事”,是环境变化的一部分,所以,它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事件越大,例如战争、地震、洪水等,读者面越广,关心的程度越高,媒体越应着力报道。可以说,新闻媒体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传达“变”的信息,读者主要关心的也是“变”。因此,新闻媒体不能不投入很大的力量报道事件性新闻。(2)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3)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各类新闻媒体都不能不把“事件”作为自己的重要的报道内容。

判断题 在社会道德风气不改善的情况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可能得以提高。()

判断题 网络评论与报纸评论的区别:与报纸评论相比,网络评论具有如下的显著特点:第一,准确及时,反应快捷;第二,旗帜鲜明,尖锐泼辣;第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第四:时效性快于报纸。但是,网络评论的理性思考不足,时有偏激浮躁,质量有待提高。

判断题 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事实依据。

判断题 改稿的一般程序如下:新闻编辑在对一篇已经决定要采用的稿件进行修改时,一般的工作程序是:(1)通读全文目的在于认识原稿。这种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握稿件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情况;二是发现稿件存在的问题,并设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种认识是修改稿件的基础。认识越清楚,下一步修改就越顺利,质量也越有保证。不能急于求成,在未通读全文的情况下,就边看边改。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容易改得不得要领,甚至歪曲原意。对于一些内容比较复杂的长稿,即使通读一遍也未必能认识,需要多通读几遍。宁可先多花一些时间,而不要匆匆动手,免得以后返工,更费时间。(2)着手修改即把前一步设想的方案付诸实施。但第一步的设想只能是一个大致的轮廓,不可能——都想得很具体,因此,在着手修改时,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思考,做到字斟句酌。修改要用不同于原稿字迹颜色的墨水,如果颜色相同,则用笔要不一样。如原稿是用钢笔写的,修改则要用毛笔。一般编辑和部组负责人的修改所用的笔或墨水也要有所区分,以便以后查对。在原稿上修改,改正的字可写在行间或四周的空白处。假如原稿改动很大,或几经修改,原稿已改得比较乱,不易认辨,需要重抄。校正小样,要采用标准校对符号。符号要用引线勾画到四周较近的空白处,引线不宜交叉或重叠。(3)改后检查稿件修改完毕,必须从头至尾认真阅读,检查是否有在文理上、用字用词上的错误并进行校正。这种改后检查至少要进行一次,对于重要稿件,还要再检查第二次。整个修改过程,需要对原稿和修改后的文字进行反复阅读。通过反复阅读来发现问题。阅读一般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略读,即着重注意内容,对某些细节,如用词不当、错别字、漏字、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暂不去推敲;另一种是点读,即逐字逐句地去进行阅读,不仅注意内容,而且不放过仟何细节。修改过程中的阅读,应该根据需要灵活地采用这两种阅读方式,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开始通读原稿时,可以采用略读的方式;在作最后一遍的检查性阅读时,可以采用点读的方式;而在着手修改时,既要有略读,也要有点读。这样就可以发挥两种阅读方式的长处,提高修改的效率和效果。

判断题 编辑若发现新闻报道求证过程有问题、证据不足,为了时效性先发稿,日后再更正。

判断题 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像的密度、影像的清晰度与影像的(色彩)。